巧用媒体资源 打造魅力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多年,我感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形式单调,缺少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课堂中常难免氛围沉闷。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将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恰好能够帮助实现这一构想。那么,怎样巧用媒体资源来打造魅力语文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若能用多媒体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录音、影像等相关媒介,通过声像并茂的视觉、听觉感染,自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开展《献给母亲的歌》这一活动课时,我根据课型的需要开课前先让学生欣赏阎维文的MTV《母亲》,歌唱家饱含深情的演唱声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学生们心中的爱母之情很快与之产生共鸣。听后我问学生:“你最想用哪一句话来表达此刻的感受?”学生们眼中闪耀着异常激动的神色,他们有的说“母亲是最无私的”,有的说“妈妈,我爱你”……这为活动的开展定下基调,下面的环节他们自然也饱含深情,踊跃参加,全班共同抒写了一首爱母、赞母之歌。
  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现代教学手段,巧设情境,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与生活体验,让自己和学生一同兴趣盎然地度过每一个45分钟,语文教学怎能不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二.善用音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音乐具有神奇的魅力,它能穿越时空、突破地域,以它特有的旋律将古今中外听者的心弦拨动起来。生动的画面更可将抽象的文字变得有血有肉,直观可感。
  在教杨绛的散文《老王》时,学生初读课文感知了文中老王的善良与不幸之后,我设计了“走近老王”这一教学环节,在低沉婉转如泣如诉的《神秘园》音乐的感染下,当老王“伛着身子”提着鸡蛋和香油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时,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顿时引起了所有学生的共鸣。此时,我抓住发动时机,进一步让学生圈点赏析,于是学生理解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两个同样不幸而善良的人相互温暖、彼此关心的真情,体会到了他们用生命温暖生命、以善良体察善良、用管理局微弱的光亮照亮对方灰暗的人格的高尚。
  紧接着,我又设计了“关注老王”这一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展示我们身边像老王一样遭遇不幸的人群(乞丐、失学儿童、灾区人民等),并配以背景音乐,在悲伤的乐曲中目睹着一幅幅让人同情的画面,许多学生和我一样潸然泪下。有了音乐和画面的感染,接下来进行仿句练习“假如我是_________就为他人_______________”时,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这都是情感共鸣后发自内心的呼声啊!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触发,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与教材相关的音乐、画面好似神奇的桥梁,达成了“教材——老师——学生”情感交流,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魅力。
  三.广积素材,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富灵性的智慧之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形象、色彩、声音等多种素材,让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开辟多条思维通道,从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指导语文实践活动课《说不尽的桥》之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大量与桥有关的资料。课堂中我设计了“(1)千奇百怪话桥名(2)千姿万态观桥形(3)玲珑奇巧赏名桥(4)字字玑珠品桥艺”这四个教学板块。学生们以多媒体为载体,竞相展示了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桥的图片、配乐欣赏了与桥有关的诗词、散文、电影剪辑,还结合桥意新解(心桥、知识桥等)进行妙趣横生的相声表演。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反倒成了开心的观摩者。课后我让学生以“桥”为话题展开写作,大家在作文中或介绍桥梁发展史,或抒发对桥边景致的赞美,或借桥的移容换貌展示社会的进步,或穿越古今编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在写作时自然可以尽情舒展想象的翅膀,文如泉涌,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绿意,正荡涤着一些旧有的语文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呼唤着我们重新构建新的语文课堂。假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倾心置身于这片新绿,用心雕琢,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充满生机,魅力无限。
  王丽,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达到此种目标,阅读教学必须从精读细品入手,让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形成“语文思维”,养成精读细品文本语言的习惯,读出“语文味”。而非粗枝大叶、囫囵吞枣,文本字句尚未了然于心就开始随意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要是体制中人,无不对从上到下弥漫于整个社会中的会场文化感同身受,但却鲜有人能像范小青这样不仅轻轻松松地跳出了“会场”的八卦阵,而且自信地将“会场”拿来为我所用,将现实中“会场”对人的规训巧妙地翻转为人对“会场”的嘲弄,并在叙事的裂缝中有意凸显出“会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是永远无法被规训的人心,是人心深处对于亲情、友情的珍重与渴望。   会场,它不是体制,
泰州“三进”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需要,也是当下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文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并在阅读训练中又明确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三进”工作“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
对联,汉语言特有的文学样式,因其表意精粹,语句工整,音调和谐,而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教学属于阅读教学,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笔者认为“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对联教学规定,要求一线教学不应当因“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是“点”式的随文学习而出现对联教学被弱化或被边缘化的课堂教学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因而要想小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就应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去。下面是我对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些探讨。  1.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探奇的心理,设置悬念的“圈套”,让小学生去钻,也不失为激发兴趣的一条锦囊妙计。在教学中有很多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如时事政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以,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行高中语文变序教学是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尊重,是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准确、深入的厘定,是对教学重难点、教师个性、学生特点的统一思考。  高中语文变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题的体现,主要遵循两个
“发现式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学生的主要任务也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发现中激发兴趣,主动探究,形成认识,提高能力。  一.发现式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布鲁纳认为学生不能成为
一.细节艺术的内涵特征  细节艺术是指教学过程中预设细节、生成细节、捕捉细节、处理细节的各种技巧。  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汉语大词典》对“细节”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指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它不仅指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还要求教学行为处于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联接作用。因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具有教学细节的作用,只有处
为了使初学者有路可循,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通常先介绍几种结构规范的议论文供学生学习模仿,可即使学生在结构模式上达到要求,仍然是内容单调,思路单一,文章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们不妨从学生所学课文中寻求启示。如苏教版必修一《师说》一文,主旨无非是“提倡师道”。但作者绝非四字结束,而是在主体部分先搬出“出人也远矣”的“古之圣人”尚且“从师而问”,对比“下圣人也远矣”的“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从而得
经常听别人的课,从听课中可以看出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存在着以下问题:1、师生之间只有你问我答,缺乏交流观点式的对话,学生发言了,但不等于真正的动脑思考了,只是流于表面的找到课本的原句,至于为何引起共鸣,引起怎样的共鸣,并未深入挖掘探讨。2、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并未做出任何有价值的判断,学生只是作答也未说出任何的理由和依据,所以学生的答案也只能根据个人感觉去判断他的正确与否了。3、分享周国平面对苦难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