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性目标之一。探究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强烈的动机,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思维,问题设计;方法创造性思维的起始点是对问题的质疑与探究,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强烈的探究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虚拟,投石激浪,激发求知欲
创新思维始于对问题质疑与探究,需要是积极思维的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的能动“对流”。良好的开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 发展 ,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上《阿Q正传》一课时,借鉴了于漪老师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方式:“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阿Q的,鲁迅在他所写的人物中最喜欢阿Q,他为什么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一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总会情不自禁地夺目而出。可是我们读《阿Q正传》,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的主人公是性格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 社会 问题悲剧。那么《阿Q正传》在所写的阿Q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中,对学生 学习 《阿Q正传》起到了一种“促情”“激趣”的作用,学生形成了一种“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以求问题的解决。
二、明确重点,引导迁移,举一反三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与重点。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标,节外生枝设计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搞得支离破碎,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关的问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所以,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教师备课时应精挑严选,细心设计,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譬如:我在上《群英会蒋干中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周瑜的反间计真的十全十美,天衣无缝吗?如果有漏洞,表现在哪里?周瑜又是如何弥补的?”这一提问,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积极细心,热烈讨论,最后全班学生找出了“战时统帅醉酒不正常;机密信件随意放置不合情理;蒋干离开时无人盘查令人难以置信”等六处漏洞。然后引导学生 分析 周瑜是如何弥补这些漏洞的。因此,这种目标明确的巧妙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三、难易适中,科学合理,恰当点拨
种子的发芽,孕育生长都是有时机的。不按时机,不顺乎自然 ,就难以奏效。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施问,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语)。所提问题要新颖有趣,且有一定难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思考,每个学生只要“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对一些高层次,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教师给予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多种诱导,最终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唤醒学生的潜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生动活泼地学习。
比如,我在上《祝福》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联系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具体分析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联系祥林嫂一生的四次重大人生转折,即:孟春之日,丈夫死去;丽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从而得出鲁迅先生把 影响 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四次遭遇刻意放在春天来写,所以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之后饱受“四权”束缚,被压迫、被蹂躏、直至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封建 农村 妇女的典型。所以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课文特点和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打开学生心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引导互问,互相启迪,合作共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前台的“演员”角色变成幕后的“导演”;学生可以从讲台下走上去,由台下的“听众”变成台上的“演员”。让学生由静止被动的“录音机”变为去捕捉知识信息的“摄像机”。如在讲《孔雀东南飞》时,第一课时刚要结束,一学生突然举手发问:“刘兰芝贤慧,聪明,漂亮,为什么会被婆婆遣归?”我当时愣了一下,随即以作为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思考,下节课讨论。在上第二课时,我设计了“焦母强弃兰芝谜”这样一个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课文。学生讨论热烈:有学生认为刘兰芝不能生育而被遣归,理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结婚三年没有生育孩子,焦母不见香火,能容忍只开花而不结果的兰芝吗?有学生认为是性压抑(焦母早年丧夫)和更年期综合症双管作用于焦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忌妒心,非遣归兰芝不可。有的学生认为是恋子情结造成的等,通过师生间的互问互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只有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体味,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比较,才会促进学生形成探求知识本源,求得知识归宿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思维,问题设计;方法创造性思维的起始点是对问题的质疑与探究,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强烈的探究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虚拟,投石激浪,激发求知欲
创新思维始于对问题质疑与探究,需要是积极思维的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的能动“对流”。良好的开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 发展 ,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上《阿Q正传》一课时,借鉴了于漪老师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方式:“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阿Q的,鲁迅在他所写的人物中最喜欢阿Q,他为什么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一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总会情不自禁地夺目而出。可是我们读《阿Q正传》,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的主人公是性格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 社会 问题悲剧。那么《阿Q正传》在所写的阿Q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中,对学生 学习 《阿Q正传》起到了一种“促情”“激趣”的作用,学生形成了一种“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以求问题的解决。
二、明确重点,引导迁移,举一反三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与重点。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标,节外生枝设计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搞得支离破碎,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关的问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所以,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教师备课时应精挑严选,细心设计,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譬如:我在上《群英会蒋干中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周瑜的反间计真的十全十美,天衣无缝吗?如果有漏洞,表现在哪里?周瑜又是如何弥补的?”这一提问,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积极细心,热烈讨论,最后全班学生找出了“战时统帅醉酒不正常;机密信件随意放置不合情理;蒋干离开时无人盘查令人难以置信”等六处漏洞。然后引导学生 分析 周瑜是如何弥补这些漏洞的。因此,这种目标明确的巧妙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三、难易适中,科学合理,恰当点拨
种子的发芽,孕育生长都是有时机的。不按时机,不顺乎自然 ,就难以奏效。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施问,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语)。所提问题要新颖有趣,且有一定难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思考,每个学生只要“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对一些高层次,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教师给予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多种诱导,最终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唤醒学生的潜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生动活泼地学习。
比如,我在上《祝福》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联系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具体分析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联系祥林嫂一生的四次重大人生转折,即:孟春之日,丈夫死去;丽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从而得出鲁迅先生把 影响 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四次遭遇刻意放在春天来写,所以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之后饱受“四权”束缚,被压迫、被蹂躏、直至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封建 农村 妇女的典型。所以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课文特点和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打开学生心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引导互问,互相启迪,合作共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前台的“演员”角色变成幕后的“导演”;学生可以从讲台下走上去,由台下的“听众”变成台上的“演员”。让学生由静止被动的“录音机”变为去捕捉知识信息的“摄像机”。如在讲《孔雀东南飞》时,第一课时刚要结束,一学生突然举手发问:“刘兰芝贤慧,聪明,漂亮,为什么会被婆婆遣归?”我当时愣了一下,随即以作为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思考,下节课讨论。在上第二课时,我设计了“焦母强弃兰芝谜”这样一个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课文。学生讨论热烈:有学生认为刘兰芝不能生育而被遣归,理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结婚三年没有生育孩子,焦母不见香火,能容忍只开花而不结果的兰芝吗?有学生认为是性压抑(焦母早年丧夫)和更年期综合症双管作用于焦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忌妒心,非遣归兰芝不可。有的学生认为是恋子情结造成的等,通过师生间的互问互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只有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体味,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比较,才会促进学生形成探求知识本源,求得知识归宿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