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自我拯救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u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教育》编辑部叶萍老师曾发给我一个由苏州市薛元荣、许金龙两位老师提供的案例。案例主要讲述了发生在薛老师班上的一种奇怪的现象。2006年,薛老师接手一个新的毕业班。这个班比他原来带的班“实力”强多了,不少学生上进心强,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但教这么一群“英才”,薛老师快乐不起来。薛老师想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遭到冷遇。上课时,几乎无人发言,因为考试不考“发言”。薛老师想方设法与学生沟通,甚至给每位学生送生日礼物。但这样的“感情投资”还是难以走进他们的心灵。班上好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双休日补“奥数”,做大量的习题。如此紧张,只为考上本镇唯一的一所好初中。班上的一批拿得出手的作文,都是依靠“作文大全”里的资源,作文“技巧”的痕迹太浓。要他们写出“真情实感”,他们根本就不理会。他们主动找薛老师的时候,只为问语文测试的分数。家长对薛老师也有意见:不凶、作业少。但薛老师始终没有放弃,他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寒假作业:给老师写一封信,可最后没有收到学生的一封来信。薛老师不禁想问他的学生:除了分数,难道你们真的不再需要什么了吗?
  这班孩子怎么了?
  薛老师在追问,大家也在反思。冷静地审视这班孩子的外显情态,我们就会发现:案例中的孩子唯一的乐趣便是机械化生产作业;唯一的价值标尺就是有利于考试;唯一的牵挂和生存动力就是考试成绩;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本镇的一所好初中。他们除了分数,真的不再需要什么了,也无法再需要什么了。显然,这班孩子被模塑成了单向度的人,单纯为考试而生存的人。这种异常的心理症候,我们不妨可以称之为“考试偏执症”。
  这班孩子为什么会普遍出现“考试偏执”倾向呢?孩子是不可能天生如此的,心理出现异常,归因到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原因在别处。案例中的家长担心还给孩子一个健全快乐的童年,就欠他们一个有所作为的成年,所以他们双管齐下追求高分:一是将孩子卷入没有止境的作业大战,鼓励他们以军备竞赛的模式去完成海量作業;二是强硬地向教师施加压力,逼迫教师对学生“横眉冷对”,铺天盖地地布置作业。案例中的学校要生存,要让人民“满意”,不抓分数也难。学校领导和众多教师顺应环境,向原本处于地下状态的应试集团“投诚”了。我们不禁要追问:家长爱孩子为什么只为高分而疯狂?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为何放弃对应试逆流的抵抗?答案很明确,因为镇上好的初中只有一所,入场券就是高分。至此,这班孩子出现考试偏执的根源已经水落石出:社会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缺乏!
  看来,这班孩子是丢失自我情感的受压迫者,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所谓“考试高手”、“英才”,不过是“问题学生”的代名词。非理性、非伦理的“功利文化”严重污染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扼杀了学生生命的激情与柔情,使得他们出现了心理障碍:自闭与自傲,冷漠与麻木。情感之流已经干涸,情感的土壤已经沙漠化。他们只想也只能从考试中获得聊以自慰的“成功感”,人生唯一的乐趣。由于应试通道极度膨胀,他们和世界进行联系的其他通道,包括情感通道均被挤压而萎缩乃至关闭,天然的沟通触角也严重退化。学生长期得不到情感教育的滋养,自然会成为“空心人”。值得关注的是,情感的弱化乃至缺席,加大了学生的考试偏执指数,考试偏执反过来又进一步冷却、沙化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发集体失语。由于成人的功利文化,在人的发展性价值和学习的目的性方面存在严重的偏差,直线思维、外部链接的结果论对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产生了误导。学生被支离了自我,断送了尝试多样性、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运行持续化真性成长的语文新教学的可能性。学生对新型的主体性教学、师生沟通方式不能做出响应,不能进行自我刷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了。
  薛老师对考试偏执、情感沙化的危害性的认识是相当深刻而明晰的。职业道义感驱使他坚持不懈地采取了一系列“拯救”行动。薛老师不愧为一个顽强的抵抗者。他全力抵抗着学生单轨运行的惯性,同事好言相劝的同化,抵抗着学校“质量”定性的管理,家长工具逻辑的挤压。他无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执著于新课程全面发展人,真正发展人的理想,把学生的真性成长看得高于一切。他对学生的爱是带有春天的企盼、暖流的温度、泉水的无私、绿叶的真诚。他还是一个可敬的血色骑士,今日教坛的堂
其他文献
不要让夏令营变成补课“集中营”  编者按:   夏令营,多么温馨而又美好的词汇!对于刚刚经过了一学期紧张学习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如果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夏令营,去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体验生活、增长实践能力,这将对他们的全面成长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分数和升学率的重压下,夏令营成了学校补习班的代名词,很多校外培训机构也盯准了夏令营这块肥肉,推出了各类变相的“夏令营”,把原本美好的夏令营办成了学习“集中营”
语文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荟萃,而且也是人生体验的沉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有许多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      一、关注生命,提供一些生命的参照,引导学生思考生命    高中生充满生命的张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
一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依于仁”,乃教师事业问题。  遍读《论语》,“仁”字当先,抽取其中一个释义,“仁者,爱人”,教师内心必须要有仁爱的准则,清清楚楚,不容置疑,定为标准。  子曰:“里仁为美。”首先,“仁”需要内化于心。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教师必须是“仁”之践行者。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此“仁”之外表也;“刚、毅、
周末和两个大学同学小聚。  她们二人,一个是初中名师,一个是省示范高中名师,免不了会聊到中考和高考的话题。  她說:“市里的文科状元初中是我班上毕业的,分数出来后还打电话来报喜、感谢。这孩子真是自觉,读书也多,当时在我班上都可以帮我上课,我要出外开会什么的,语文课都是她领着同学们学习。”说起学生,她脸上写满自豪。  她也说:“我班上一个农村来的孩子,父亲去世,母亲多病,生活条件比别人差。学习超级刻
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高扬着一个大写的“人”字。  理解鲁洁先生这一代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学者,需要同时把握近代以来对于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的四条时间线索,即1840年以来170年的近(现)代化探索,1919年五四以来90年的启蒙诉求,1949年以来60年的建国大业以及1978年以来30年的改革开放。  明于第一条线索,才能真正理解鲁洁先生这一代人对于摆脱外辱、民族自强的孜孜追求;明于第二条线索,
编者按:  近日,应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之邀,王佐书带着他所撰写的最新著作《我们应该怎样思考这些教育问题》走进北京师范大学,与诸多学者就书中所谈及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会后,王佐书接受了《中国教师》的专访,围绕着《我们应该怎样思考这些教育问题》一书,结合个人的经历、体会和研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与本刊记者分享了他本人这些年来的教育心得与相关思考。    王佐书,教授、博士
清晨6点15分,李慧已经站在门口换好长跑装备:速干衣、护膝、减震鞋,还有记录心率与配速的运动手环。老公江毅成背着一个小巧的尼龙双肩包,像个健身私教一样,一脸严肃地在门口等她。这是李慧开始健身跑的第6天,她觉得乳酸已经满满地积累在从胯部到脚尖的每一寸肌肉里,每个关节都在叫喊酸痛。她有点后悔一周前在朋友圈里发愿要坚持跑步,还号召大家来监督。朋友们都调侃她:“作为一枚文艺吃货,让你天天下馆子、天天追剧、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热点问题。根据人口结构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约1 000万人,加上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 000万人。其中,高等学校毕业生2010年就有630万人,以后还会增加;初高中毕业没有升学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的,2010年预计是520万人。农村有超过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在正常增长条
一、出人意料的测验结果  前不久,我执教的两个班进行一次小测验,结果很令人感到意外。6班高分学生的人数比5班少很多,而6班入学时的优秀生比5班要多很多,并且在此之前每次大小考试也是6班领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次“大逆转”的出现?为此,我对两个班的试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比较,发现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道几何题(见下图),这道题6班的失分人数明显比5班多。但令人不解的是:考前两周左右我在两个班都
一、背景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2010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该文件的基本精神就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袁贵仁部长在教育部2010年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