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教育》编辑部叶萍老师曾发给我一个由苏州市薛元荣、许金龙两位老师提供的案例。案例主要讲述了发生在薛老师班上的一种奇怪的现象。2006年,薛老师接手一个新的毕业班。这个班比他原来带的班“实力”强多了,不少学生上进心强,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但教这么一群“英才”,薛老师快乐不起来。薛老师想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遭到冷遇。上课时,几乎无人发言,因为考试不考“发言”。薛老师想方设法与学生沟通,甚至给每位学生送生日礼物。但这样的“感情投资”还是难以走进他们的心灵。班上好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双休日补“奥数”,做大量的习题。如此紧张,只为考上本镇唯一的一所好初中。班上的一批拿得出手的作文,都是依靠“作文大全”里的资源,作文“技巧”的痕迹太浓。要他们写出“真情实感”,他们根本就不理会。他们主动找薛老师的时候,只为问语文测试的分数。家长对薛老师也有意见:不凶、作业少。但薛老师始终没有放弃,他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寒假作业:给老师写一封信,可最后没有收到学生的一封来信。薛老师不禁想问他的学生:除了分数,难道你们真的不再需要什么了吗?
这班孩子怎么了?
薛老师在追问,大家也在反思。冷静地审视这班孩子的外显情态,我们就会发现:案例中的孩子唯一的乐趣便是机械化生产作业;唯一的价值标尺就是有利于考试;唯一的牵挂和生存动力就是考试成绩;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本镇的一所好初中。他们除了分数,真的不再需要什么了,也无法再需要什么了。显然,这班孩子被模塑成了单向度的人,单纯为考试而生存的人。这种异常的心理症候,我们不妨可以称之为“考试偏执症”。
这班孩子为什么会普遍出现“考试偏执”倾向呢?孩子是不可能天生如此的,心理出现异常,归因到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原因在别处。案例中的家长担心还给孩子一个健全快乐的童年,就欠他们一个有所作为的成年,所以他们双管齐下追求高分:一是将孩子卷入没有止境的作业大战,鼓励他们以军备竞赛的模式去完成海量作業;二是强硬地向教师施加压力,逼迫教师对学生“横眉冷对”,铺天盖地地布置作业。案例中的学校要生存,要让人民“满意”,不抓分数也难。学校领导和众多教师顺应环境,向原本处于地下状态的应试集团“投诚”了。我们不禁要追问:家长爱孩子为什么只为高分而疯狂?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为何放弃对应试逆流的抵抗?答案很明确,因为镇上好的初中只有一所,入场券就是高分。至此,这班孩子出现考试偏执的根源已经水落石出:社会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缺乏!
看来,这班孩子是丢失自我情感的受压迫者,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所谓“考试高手”、“英才”,不过是“问题学生”的代名词。非理性、非伦理的“功利文化”严重污染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扼杀了学生生命的激情与柔情,使得他们出现了心理障碍:自闭与自傲,冷漠与麻木。情感之流已经干涸,情感的土壤已经沙漠化。他们只想也只能从考试中获得聊以自慰的“成功感”,人生唯一的乐趣。由于应试通道极度膨胀,他们和世界进行联系的其他通道,包括情感通道均被挤压而萎缩乃至关闭,天然的沟通触角也严重退化。学生长期得不到情感教育的滋养,自然会成为“空心人”。值得关注的是,情感的弱化乃至缺席,加大了学生的考试偏执指数,考试偏执反过来又进一步冷却、沙化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发集体失语。由于成人的功利文化,在人的发展性价值和学习的目的性方面存在严重的偏差,直线思维、外部链接的结果论对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产生了误导。学生被支离了自我,断送了尝试多样性、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运行持续化真性成长的语文新教学的可能性。学生对新型的主体性教学、师生沟通方式不能做出响应,不能进行自我刷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了。
薛老师对考试偏执、情感沙化的危害性的认识是相当深刻而明晰的。职业道义感驱使他坚持不懈地采取了一系列“拯救”行动。薛老师不愧为一个顽强的抵抗者。他全力抵抗着学生单轨运行的惯性,同事好言相劝的同化,抵抗着学校“质量”定性的管理,家长工具逻辑的挤压。他无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执著于新课程全面发展人,真正发展人的理想,把学生的真性成长看得高于一切。他对学生的爱是带有春天的企盼、暖流的温度、泉水的无私、绿叶的真诚。他还是一个可敬的血色骑士,今日教坛的堂
这班孩子怎么了?
薛老师在追问,大家也在反思。冷静地审视这班孩子的外显情态,我们就会发现:案例中的孩子唯一的乐趣便是机械化生产作业;唯一的价值标尺就是有利于考试;唯一的牵挂和生存动力就是考试成绩;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本镇的一所好初中。他们除了分数,真的不再需要什么了,也无法再需要什么了。显然,这班孩子被模塑成了单向度的人,单纯为考试而生存的人。这种异常的心理症候,我们不妨可以称之为“考试偏执症”。
这班孩子为什么会普遍出现“考试偏执”倾向呢?孩子是不可能天生如此的,心理出现异常,归因到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原因在别处。案例中的家长担心还给孩子一个健全快乐的童年,就欠他们一个有所作为的成年,所以他们双管齐下追求高分:一是将孩子卷入没有止境的作业大战,鼓励他们以军备竞赛的模式去完成海量作業;二是强硬地向教师施加压力,逼迫教师对学生“横眉冷对”,铺天盖地地布置作业。案例中的学校要生存,要让人民“满意”,不抓分数也难。学校领导和众多教师顺应环境,向原本处于地下状态的应试集团“投诚”了。我们不禁要追问:家长爱孩子为什么只为高分而疯狂?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为何放弃对应试逆流的抵抗?答案很明确,因为镇上好的初中只有一所,入场券就是高分。至此,这班孩子出现考试偏执的根源已经水落石出:社会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缺乏!
看来,这班孩子是丢失自我情感的受压迫者,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所谓“考试高手”、“英才”,不过是“问题学生”的代名词。非理性、非伦理的“功利文化”严重污染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扼杀了学生生命的激情与柔情,使得他们出现了心理障碍:自闭与自傲,冷漠与麻木。情感之流已经干涸,情感的土壤已经沙漠化。他们只想也只能从考试中获得聊以自慰的“成功感”,人生唯一的乐趣。由于应试通道极度膨胀,他们和世界进行联系的其他通道,包括情感通道均被挤压而萎缩乃至关闭,天然的沟通触角也严重退化。学生长期得不到情感教育的滋养,自然会成为“空心人”。值得关注的是,情感的弱化乃至缺席,加大了学生的考试偏执指数,考试偏执反过来又进一步冷却、沙化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发集体失语。由于成人的功利文化,在人的发展性价值和学习的目的性方面存在严重的偏差,直线思维、外部链接的结果论对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产生了误导。学生被支离了自我,断送了尝试多样性、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运行持续化真性成长的语文新教学的可能性。学生对新型的主体性教学、师生沟通方式不能做出响应,不能进行自我刷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了。
薛老师对考试偏执、情感沙化的危害性的认识是相当深刻而明晰的。职业道义感驱使他坚持不懈地采取了一系列“拯救”行动。薛老师不愧为一个顽强的抵抗者。他全力抵抗着学生单轨运行的惯性,同事好言相劝的同化,抵抗着学校“质量”定性的管理,家长工具逻辑的挤压。他无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执著于新课程全面发展人,真正发展人的理想,把学生的真性成长看得高于一切。他对学生的爱是带有春天的企盼、暖流的温度、泉水的无私、绿叶的真诚。他还是一个可敬的血色骑士,今日教坛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