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文分析“为学生而设计”教学理念的构建及实践操作的要点。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为学生而设计 实践操作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学习主体、提升学习效率的观点正在悄悄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为学生而设计”由此衍生。
一、理论构建
1.加涅、布里格斯等认为“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提出“为学生设计教学”。
2.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教学要获得成功,就要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3.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入手。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学习的过程也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通过同化,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顺应,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更重要的是在一定学习“情境”下的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学习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情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二、实践操作的要点
1.学习目标设计。
(1)依据。就目前高中教学现状而言,设计教学目标一般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考纲要求、知识点学习难度、学生学习水平等方面。(2)格式。考虑到班级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和三维学习目标要求,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X、X Y、X Y Z,“X”表示所有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内容,“Y”表示中等以上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Z”表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3)要求。学习目标的表述要具体,最好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
2.学习情境设计。
(1)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提供多种情境或多种角度以帮助学习者获得多种表征,至少有一种情境会与使用时的情景相似,可以防止不同经验、文化背景对知识理解的影响。
(2)提供丰富的认知工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的认知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应该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3.学习问题设计。
设计有意义的问题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
(1)从知识分类的角度,陈述性知识没有设计问题的意义,在程序性知识中设计问题才有意义。
(2)设问的设计可以从这样一些角度切入: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概念理解的切入点、难点突破的关键点、易错易混点、拓展延伸的起点、思维发散的拐点等。
(3)问题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水平,过难或过容易都没有价值。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4.学习活动设计。
秉承“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理念,根据内容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将新课程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渗透到学习活动中,在组织学生熟练双基的同时,积极发展能力,拓展思维。适合内容的需要,有具体的学习行为相匹配,一般有读、思、说、议、练、记等具体的学习行为。
5.练习设计。
设计立体式训练题,学案练习、单元练习、模块练习都要设立三个台阶:A档题全面测量教学内容的每个知识点理解水平及相互关系,涵盖所有知识点;B档题重点测量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涵盖所有方法点;C档题考查综合能力,涵盖所有能力点。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后要给予积极的评价。
面对新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旧格局,给学生阅读、思考、练习的时间,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参与的全面性、深入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真正地与新课程同行。
参考文献:
[1]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1997.2.
[2]丁尔陞.现代数学课程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美]A.C.奥恩斯坦著.美国教育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为学生而设计 实践操作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学习主体、提升学习效率的观点正在悄悄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为学生而设计”由此衍生。
一、理论构建
1.加涅、布里格斯等认为“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提出“为学生设计教学”。
2.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教学要获得成功,就要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3.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入手。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学习的过程也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通过同化,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顺应,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更重要的是在一定学习“情境”下的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学习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情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二、实践操作的要点
1.学习目标设计。
(1)依据。就目前高中教学现状而言,设计教学目标一般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考纲要求、知识点学习难度、学生学习水平等方面。(2)格式。考虑到班级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和三维学习目标要求,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X、X Y、X Y Z,“X”表示所有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内容,“Y”表示中等以上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Z”表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3)要求。学习目标的表述要具体,最好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
2.学习情境设计。
(1)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提供多种情境或多种角度以帮助学习者获得多种表征,至少有一种情境会与使用时的情景相似,可以防止不同经验、文化背景对知识理解的影响。
(2)提供丰富的认知工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的认知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应该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3.学习问题设计。
设计有意义的问题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
(1)从知识分类的角度,陈述性知识没有设计问题的意义,在程序性知识中设计问题才有意义。
(2)设问的设计可以从这样一些角度切入: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概念理解的切入点、难点突破的关键点、易错易混点、拓展延伸的起点、思维发散的拐点等。
(3)问题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水平,过难或过容易都没有价值。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4.学习活动设计。
秉承“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理念,根据内容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将新课程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渗透到学习活动中,在组织学生熟练双基的同时,积极发展能力,拓展思维。适合内容的需要,有具体的学习行为相匹配,一般有读、思、说、议、练、记等具体的学习行为。
5.练习设计。
设计立体式训练题,学案练习、单元练习、模块练习都要设立三个台阶:A档题全面测量教学内容的每个知识点理解水平及相互关系,涵盖所有知识点;B档题重点测量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涵盖所有方法点;C档题考查综合能力,涵盖所有能力点。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后要给予积极的评价。
面对新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旧格局,给学生阅读、思考、练习的时间,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参与的全面性、深入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真正地与新课程同行。
参考文献:
[1]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1997.2.
[2]丁尔陞.现代数学课程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美]A.C.奥恩斯坦著.美国教育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