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丰富感性语言素材,陶冶学生的性情,感知中外文学和文化思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转变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方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创造,更好地张扬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最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模块。引导学生重视阅读,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丰富感性语言素材,不断增加学生的语感积淀,更为全面地感知语言的组织规则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情感体验,陶冶学生性情,感悟中外文学和文化思想。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有更多的突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和思路,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
一、转变教学思想理念
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最为基本的能力,阅读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获取阅读能力、增加语言积累、感知文化艺术魅力、继承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阅读获取更多的信息源,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表达,才能在交际表达中更加生动得体,表情达意更为准确明了。
一直以来,很多语文教师没有明确的阅读教学概念,更多将语文阅读教学定位语文课文讲解分析,而没有真正将阅读作为一个独立模块在实践中突出出来,也就没有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不能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地系统性训练。为此,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将阅读当做一门独立的模块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而不是简单的进行课文讲解。
阅读能力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实践能力,对文本的思想感悟、情节的想象、人物的再创造、语言表现力的感知不是教师的讲解能够直接嫁接的,就如同驾驶汽车的技术,不是教师仅仅靠理论讲解和分析就能获取,必须让学生上车亲自体验,建立人与车之间的感情,实现人车合一,获得最为直接的经验和体验,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驾驶能力,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阅读感悟与鉴赏能力。
二、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的都是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弱化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很多学生对课堂阅读没有兴趣,课外阅读无法得到拓展和锻炼,阅读教学效率低下。这是语文教学的通病,也是应试教育思维的主要体现。很多诗歌学生能够背得滚瓜烂熟,就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更不能真正学会欣赏。这是很多学生的困惑,也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注重阅读板块设置的同时,应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对阅读课充满期待,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愉悦体验和审美享受。教师做好导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真正获得真切的体验和享受;不断强化他们的成就感,培养他们的持久学习热情。选用更加灵活多样的阅读教学形式,教给他们必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设计精妙而又富有启迪性的语言导入文本,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古代文人墨客对故乡、亲人的诗篇名句导入,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名句,让学生一起回味这些熟悉而又易理解的诗句,营造一种浓厚的乡愁氛围,并播放相应的表达愁思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一起阅读感知《乡愁》这首诗歌,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感意境。
又比如,学习《春》这篇散文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感知其中描绘的场景和表达出的对春的感情。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配合音乐来朗读,伴随着清越而又舒缓的音乐,想象出文本中描绘的春天的景象,将自己置身于对应的情境中去,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获得更为真切的体验,以此来不断强化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三、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阅读是阅读文字,更是在感知思想,需要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需要学生学会从词句中感知其中的情感和哲思,需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形成他们自己的阅读感悟。阅读教学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做好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更不是对文本的生吞活剥,而是学会消化和吸收,学会借鉴和创新;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学会创意阅读,做好反思与总结,不断提升他们的品悟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方法和体悟,以此来不断强化其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师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阅读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以问题来开启他们的思路;教师做好思路点拨,让学生能够不断深入文本,以此来更好地理解,从而真正感知文本的思想情感,学会鉴赏,真正领悟作品的意识之美。
例如,学习《背影》这篇散文,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知其中的相关描写,初步了解父亲这个形象,感知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态度变化,理解父亲对孩子的爱,感受儿子对父爱的感受。然后提出几个问题:“我”为什么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父亲为何要亲自去买橘子呢?从文本思考,两代人有着怎样的思想观念差异,如何看待这些差异?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细节,感知文句中表达出来的情感思想,体会语言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知文段间的关系,分析文章前后的发展变化,以此来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本,锻炼学生思维。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文本到生活,回忆自己的经历、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感知父母对自己的爱,做个有心人,能够时刻体会父母无私而又无处不在的爱。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生活经历,写相应的散文,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阅读拓展与深化
初中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需要让学生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引导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从课本引向文学殿堂,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悟宇宙人生。教师做好阅读的拓展性训练,让学生阅读时能够联系一些相关题材的作品,联系具有类似风格的文学作品,这样在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并能不断深化和升华,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阅读杜甫的诗歌时,给学生推荐更多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感知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主题,并能体会诗人虽然自身潦倒不济但时刻心系天下苍生的情怀。阅读《春》这部作品,让学生阅读《夏感》《济南的冬天》等作品,让学生学会感知不同的季节,由自然到人生,不断拓展和升华。
总之,阅读教学是語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是每个老师的目标,也是最能检验语文老师能力的模块。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引导并不断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创造,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发展和成长,更好地张扬个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 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11(09).
[2] 王红. 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涌动[J]. 课外语文,2014(10).
[3] 范丽芳.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 2015(09).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最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模块。引导学生重视阅读,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丰富感性语言素材,不断增加学生的语感积淀,更为全面地感知语言的组织规则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情感体验,陶冶学生性情,感悟中外文学和文化思想。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有更多的突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和思路,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
一、转变教学思想理念
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最为基本的能力,阅读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获取阅读能力、增加语言积累、感知文化艺术魅力、继承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阅读获取更多的信息源,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表达,才能在交际表达中更加生动得体,表情达意更为准确明了。
一直以来,很多语文教师没有明确的阅读教学概念,更多将语文阅读教学定位语文课文讲解分析,而没有真正将阅读作为一个独立模块在实践中突出出来,也就没有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不能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地系统性训练。为此,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将阅读当做一门独立的模块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而不是简单的进行课文讲解。
阅读能力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实践能力,对文本的思想感悟、情节的想象、人物的再创造、语言表现力的感知不是教师的讲解能够直接嫁接的,就如同驾驶汽车的技术,不是教师仅仅靠理论讲解和分析就能获取,必须让学生上车亲自体验,建立人与车之间的感情,实现人车合一,获得最为直接的经验和体验,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驾驶能力,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阅读感悟与鉴赏能力。
二、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的都是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弱化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很多学生对课堂阅读没有兴趣,课外阅读无法得到拓展和锻炼,阅读教学效率低下。这是语文教学的通病,也是应试教育思维的主要体现。很多诗歌学生能够背得滚瓜烂熟,就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更不能真正学会欣赏。这是很多学生的困惑,也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注重阅读板块设置的同时,应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对阅读课充满期待,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愉悦体验和审美享受。教师做好导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真正获得真切的体验和享受;不断强化他们的成就感,培养他们的持久学习热情。选用更加灵活多样的阅读教学形式,教给他们必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设计精妙而又富有启迪性的语言导入文本,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古代文人墨客对故乡、亲人的诗篇名句导入,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名句,让学生一起回味这些熟悉而又易理解的诗句,营造一种浓厚的乡愁氛围,并播放相应的表达愁思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一起阅读感知《乡愁》这首诗歌,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感意境。
又比如,学习《春》这篇散文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感知其中描绘的场景和表达出的对春的感情。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配合音乐来朗读,伴随着清越而又舒缓的音乐,想象出文本中描绘的春天的景象,将自己置身于对应的情境中去,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获得更为真切的体验,以此来不断强化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三、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阅读是阅读文字,更是在感知思想,需要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需要学生学会从词句中感知其中的情感和哲思,需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形成他们自己的阅读感悟。阅读教学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做好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更不是对文本的生吞活剥,而是学会消化和吸收,学会借鉴和创新;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学会创意阅读,做好反思与总结,不断提升他们的品悟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方法和体悟,以此来不断强化其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师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阅读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以问题来开启他们的思路;教师做好思路点拨,让学生能够不断深入文本,以此来更好地理解,从而真正感知文本的思想情感,学会鉴赏,真正领悟作品的意识之美。
例如,学习《背影》这篇散文,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知其中的相关描写,初步了解父亲这个形象,感知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态度变化,理解父亲对孩子的爱,感受儿子对父爱的感受。然后提出几个问题:“我”为什么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父亲为何要亲自去买橘子呢?从文本思考,两代人有着怎样的思想观念差异,如何看待这些差异?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细节,感知文句中表达出来的情感思想,体会语言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知文段间的关系,分析文章前后的发展变化,以此来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本,锻炼学生思维。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文本到生活,回忆自己的经历、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感知父母对自己的爱,做个有心人,能够时刻体会父母无私而又无处不在的爱。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生活经历,写相应的散文,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阅读拓展与深化
初中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需要让学生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引导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从课本引向文学殿堂,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悟宇宙人生。教师做好阅读的拓展性训练,让学生阅读时能够联系一些相关题材的作品,联系具有类似风格的文学作品,这样在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并能不断深化和升华,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阅读杜甫的诗歌时,给学生推荐更多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感知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主题,并能体会诗人虽然自身潦倒不济但时刻心系天下苍生的情怀。阅读《春》这部作品,让学生阅读《夏感》《济南的冬天》等作品,让学生学会感知不同的季节,由自然到人生,不断拓展和升华。
总之,阅读教学是語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是每个老师的目标,也是最能检验语文老师能力的模块。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引导并不断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创造,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发展和成长,更好地张扬个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 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11(09).
[2] 王红. 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涌动[J]. 课外语文,2014(10).
[3] 范丽芳.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