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法小课堂变成生活大课堂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应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让学生到真实的生活中去体验学习,通过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获得直接经验。道德与法治课标中也强调:要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的课外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注重引导学生与现实生活接触,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价值观念逐步形成。为此,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活规范,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道德素养。
  一、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资源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因此,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营造生活化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更好地实施课程教学。笔者在教学《在集体中成长》时,让学生先回顾校运会拔河比赛的场景,然后设计教学环节,让一名学生采访参加比赛的队员。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纷纷畅谈自己的体会。互动中,他们深刻体会到班集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此时,笔者立即带领学生分析归纳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学生的观点,来自于课本,更来自于内心深处的体验。
  二、活用时政,拓展道法课的外延
  著名学者麦克菲尔说:“任何道德教育如只停留在教室里,不走向社会大课堂,实质上算不上是道德教育,只能说是非道德教育。”巧引时政进道法课堂,实现“小课堂大社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笔者在教学“在社会中成长”时,先与学生分享《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震撼着学生的心灵。然后,笔者追问:主人公不怕死吗?他没有亲人吗?学生在体验中自然会联想到责任的话题。趁热打铁,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行为是负责任的行为,哪些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鲜活的案例,让学生感悟到,要有责任意识,要肩负起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三、设置生活化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让学生情绪高涨,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学生只能疲于接受。”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设置生活化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体验,激发思维,培养情感。设置生活化教学情境,要坚持所用的生活案例与课本内容有内在联系,且富有时代特征。在介绍有关合作的内容时,随机设计游戏活动“二人三足”,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生活。活動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也得到教育,真有“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得到展示,情感得到熏陶,行为得到训导。
  四、学习方式趋向生活化
  杜威说:“离开了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因此,道法课教学须向社会开放,把课堂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做到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体验学习,获得成长。
  例如,笔者在介绍网络的影响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创新型企业。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更能深刻领会网络在生活中的作用。笔者还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访身边的网民,分析他们上网的动机,采访网络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然后组织学生围绕“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进行讨论。学生通过现场调查,通过思维的碰撞互动,对“网络是把双刃剑”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上网的利与弊会让他们永远铭记在心。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
  另外,当今社会科技很发达,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早已进了校园。巧用现代媒体技术扩展、丰富道法课堂,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将鲜活的生活画卷带进课堂,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例如,在教学“我与社会”时,我展示了农业区域、企业区域、消费区域、教育区域、旅游区域等生活图片,让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在交流体验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总而言之,道法课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由课本向生活拓展,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要求,也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补充拓展教材,一方面扩展了课堂空间,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中,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悄悄地体验,慢慢地成长。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重症病毒性小儿脑炎联合采用丙种球蛋白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20年2月本院90例重症病毒性小儿脑炎患儿,遵从双盲法分组标准分成两组,
合作学习能够将知识共享,探究学习能够进一步挖掘知识的深度。对于高中历史学习而言,教师要利用合作法和探究法,让学生在课上与课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通过合作学习学到更
高中历史课程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学科。学科的根本性质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所谓价值观教育,是指学校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在教学活动和实践中,促使个体在观念上获得发展。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潮下,教师尤其应该注重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中学
历史教学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还原历史场景,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并从中得到一些感悟。微课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通过短暂的视频播放,将历史事件、历史课程重
地理学科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在培养高中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结合挖掘教材资源、开展校园活动、参与课外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之间沟通的纽带,是发散学生思维,检验其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和方法。然而,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些提问方式和课堂组织方式存在诸多的无效行为。笔者在本文针对一些无效教学行为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使得高中课堂模式发生了重要变革,过去机械死板和硬性灌
高中历史学科是高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对高中学生进行历史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还能培养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学科思维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一、对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进行培养  唯物史观作为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和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对帮助教师提高教学
时代的进步让信息变得唾手可得。任何国家、任意地方关于地理的最新资讯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有用材料。时事材料会表达出更加真实的信息,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引用时事材料,
实行课改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措施,对学生各个学习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学生通过学习地理可以了解我国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