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教育部在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和学科教育价值,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指明了育人方向。其中,前三个层面主要是对以往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发展,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提出,既是对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又说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山区中学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面对学生“懒能手,懒动口,懒思考”的现状,应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执教《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散文《道士塔》这一节教学课后,进行深刻的反思:课堂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那就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多思考。
一、就文本而问,诱发思考
阅读文本是散文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读懂文章,是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教师在教学实施阶段,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呈现的内容,点拨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诱发学生对文本存在的疑难之处进行思考,让学生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领会文本意旨,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文本而问,由浅而深,诱发学生的思考。第一问:“王道士是怎么来到了莫高窟的?”引导学生通过在原文中寻找相关内容回答,学生很快就从原文中找出了描写王道士的句子;第二问:“余秋雨是怎么评价王道士的?请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回答”,学生通过寻找答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三问:“悲剧的制造者是谁?”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学习和小组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后得结论:愚昧无知的王圆箓,缺乏文化责任感的中国官员和无耻的外国劫掠者;继而抛出了第四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披露王道士的罪行的?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感?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经老师的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前三问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既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又加深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明确了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用描写、纪实的手法,写出不甘、悲愤、鄙视的情感;用想象、还原的手法,写出无奈的情感;以代入感的写法,寓庄于谐。
至此,通过设疑成功地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诱发学生对文本中疑难之处进行思考。若就此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终究有点浅尝辄止的感觉。接下来的教学设计,进一步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就文体而问,激活思考
教材里的文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不同文本的文体特点是不一样的。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文体意识,抓住文体特点,准确定位文体特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点——小说的虚构笔法,你如何评价文章这种写法?”学生经短暂的思考后回答:小说的虚构笔法,让文本中的人物鲜活起来,让文本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同时也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为了让本文主题更突出;在情感上,通过代入感,让读者感同身受,这样的手法让文章更有文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思维之花像火树银花般绽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深入理解了文体的重要性。
三、就史实而问,拓展思考
拓展性教学是基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延伸,旨在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深度。通过拓展适度的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现学文本与已学文本之间的关联,利于学生知识的贯通与运用。
老师在完成了基本教学任务后,针对文本中的有效触发点,补充了《西域考古图记》中的斯坦因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修缮庙宇的史料;补充了宗教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的王圆箓向清政府上报藏经洞一事,清政府却漠然处之的相关史料。
补充这些材料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存在的争议进行思考:“同学们,了解了这些历史资料后,我们再回头看《道士塔》中被描绘惟妙惟肖的王道士,对文中的虚构写法又该如何评价?”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认同余秋雨这种虚构的写法;有的认为散文应该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不能像小说这样可以“无中生有”,认为这样很容易误导了不清楚历史史实的人们……
爱尔兰诗人曾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样设计教学,既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了文本内容,做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深入文本学习,又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学习与生活有了深刻的思考,为日后的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节散文教学课,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
★作者通联:广东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
作为一名山区中学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面对学生“懒能手,懒动口,懒思考”的现状,应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执教《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散文《道士塔》这一节教学课后,进行深刻的反思:课堂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那就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多思考。
一、就文本而问,诱发思考
阅读文本是散文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读懂文章,是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教师在教学实施阶段,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呈现的内容,点拨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诱发学生对文本存在的疑难之处进行思考,让学生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领会文本意旨,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文本而问,由浅而深,诱发学生的思考。第一问:“王道士是怎么来到了莫高窟的?”引导学生通过在原文中寻找相关内容回答,学生很快就从原文中找出了描写王道士的句子;第二问:“余秋雨是怎么评价王道士的?请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回答”,学生通过寻找答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三问:“悲剧的制造者是谁?”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学习和小组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后得结论:愚昧无知的王圆箓,缺乏文化责任感的中国官员和无耻的外国劫掠者;继而抛出了第四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披露王道士的罪行的?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感?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经老师的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前三问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既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又加深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明确了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用描写、纪实的手法,写出不甘、悲愤、鄙视的情感;用想象、还原的手法,写出无奈的情感;以代入感的写法,寓庄于谐。
至此,通过设疑成功地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诱发学生对文本中疑难之处进行思考。若就此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终究有点浅尝辄止的感觉。接下来的教学设计,进一步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就文体而问,激活思考
教材里的文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不同文本的文体特点是不一样的。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文体意识,抓住文体特点,准确定位文体特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点——小说的虚构笔法,你如何评价文章这种写法?”学生经短暂的思考后回答:小说的虚构笔法,让文本中的人物鲜活起来,让文本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同时也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为了让本文主题更突出;在情感上,通过代入感,让读者感同身受,这样的手法让文章更有文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思维之花像火树银花般绽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深入理解了文体的重要性。
三、就史实而问,拓展思考
拓展性教学是基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延伸,旨在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深度。通过拓展适度的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现学文本与已学文本之间的关联,利于学生知识的贯通与运用。
老师在完成了基本教学任务后,针对文本中的有效触发点,补充了《西域考古图记》中的斯坦因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修缮庙宇的史料;补充了宗教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的王圆箓向清政府上报藏经洞一事,清政府却漠然处之的相关史料。
补充这些材料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存在的争议进行思考:“同学们,了解了这些历史资料后,我们再回头看《道士塔》中被描绘惟妙惟肖的王道士,对文中的虚构写法又该如何评价?”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认同余秋雨这种虚构的写法;有的认为散文应该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不能像小说这样可以“无中生有”,认为这样很容易误导了不清楚历史史实的人们……
爱尔兰诗人曾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样设计教学,既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了文本内容,做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深入文本学习,又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学习与生活有了深刻的思考,为日后的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节散文教学课,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
★作者通联:广东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