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讓学生学有动力。所以,创设身边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并乐意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特别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讲解,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能在周围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课堂案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教师合理的安排课堂例题和练习题,既可以让学生做题目觉得有新鲜感,有意思,又不让学生机械性重复做题,使其能做到层层深入,举一反三。
2009~2010学年,衢州七年级期末测试卷题:刘涛晚上5点多钟从家外出到超市购买东西,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120度,回家时发现时间还未到6点,且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100度,请你推算刘涛在外的时间是多少。
此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麻烦,感觉无从下手,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演示进而归纳整理成数学图形来揭示问题的本质。为了更好说明此题思路,把此题分解成若干个相对容易的问题,并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
分解一:刘涛晚上5点钟出门,回来时发现分针转了120度,问出去了几分钟,如果是时针走了20度呢?
分解二:刘涛晚上5点出门,回来时发现分针转了120度,问时针转了几度,如果是时针转了20度,那分针要转几度呢?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通过讨论、合作分析,很容易发现问题一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分针走一小时转360度,走一分钟转6度,时针走一小时转30度,走一分钟转0.5度。对于问题能理解出分针与时针在同时转动角度并且相同的时间分针比时针走的快。在引导学生得出这些结论后,教师进一步分解问题,深化题目。
分解三:分针与时针夹角是120度,回来时发现成100度了,问分针比时针多转了几度。
学生讨论很快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分针没有追过时针,多转了20度。第二,分针追上时针后,角度第二次变成100度,此时要多转220度。因此原题中如果设在外时间为x分钟,可得两个方程6x-0.5x=20与6x-0.5x=220解得x=40/11与x=40两个答案。
教师稍稍改动了句子分解成数个问题,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样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层层递进性质的题目,让学生清晰的辩别出了题目中关键的词语,在分解一分解二中让其了解了一些平时不注意的规律;在分解三让学生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用不同思想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借用实物演示然后整理成图形,学生很轻松理解相对复杂的题目,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想探究解决问题,又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了题目中数学思想。
二、课外案例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还有必要提供学生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可以在课外作业布置上下功夫。
如2010年全国大范围的停电,许多地区即将实行多种用电制度,国家正在讨论2010年以后出台一种新的用电方案,教师恰当的引用和编写一些题目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节能环保的思想。
结合自己家庭的情况,算算你家用哪种制度的电是否合算,该怎样调节你家用电情况。
方法一:早上7:00到22:00用电每千瓦时0.76元,22:00至次日8:00每千瓦时0.38元。
方法二,每千瓦时0.56元固定定价。
方法三,因量而异,用电100度之内每度要0.38元,从100度到300度的部分每度要0.56元,超过400度的部分每度要0.76元。
案例没有相对标准的答案,学生可以按自身需求选择相应方案。在这些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事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索心,结合当前社会最重视的节能环保,国家的一些新的政策方向,编写一些数学实际应用题目让学生亲身经历调查、观察、测量等收集信息的活动,总结经验得出规律,探索现实生活中有关知识,在课堂之外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向学生渗透研究问题要讲究途径和方法,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的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使学生学习上兴奋,积极对待学习活动,自觉思考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就能够自主的对待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主动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教师就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特别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讲解,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能在周围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课堂案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教师合理的安排课堂例题和练习题,既可以让学生做题目觉得有新鲜感,有意思,又不让学生机械性重复做题,使其能做到层层深入,举一反三。
2009~2010学年,衢州七年级期末测试卷题:刘涛晚上5点多钟从家外出到超市购买东西,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120度,回家时发现时间还未到6点,且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100度,请你推算刘涛在外的时间是多少。
此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麻烦,感觉无从下手,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演示进而归纳整理成数学图形来揭示问题的本质。为了更好说明此题思路,把此题分解成若干个相对容易的问题,并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
分解一:刘涛晚上5点钟出门,回来时发现分针转了120度,问出去了几分钟,如果是时针走了20度呢?
分解二:刘涛晚上5点出门,回来时发现分针转了120度,问时针转了几度,如果是时针转了20度,那分针要转几度呢?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通过讨论、合作分析,很容易发现问题一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分针走一小时转360度,走一分钟转6度,时针走一小时转30度,走一分钟转0.5度。对于问题能理解出分针与时针在同时转动角度并且相同的时间分针比时针走的快。在引导学生得出这些结论后,教师进一步分解问题,深化题目。
分解三:分针与时针夹角是120度,回来时发现成100度了,问分针比时针多转了几度。
学生讨论很快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分针没有追过时针,多转了20度。第二,分针追上时针后,角度第二次变成100度,此时要多转220度。因此原题中如果设在外时间为x分钟,可得两个方程6x-0.5x=20与6x-0.5x=220解得x=40/11与x=40两个答案。
教师稍稍改动了句子分解成数个问题,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样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层层递进性质的题目,让学生清晰的辩别出了题目中关键的词语,在分解一分解二中让其了解了一些平时不注意的规律;在分解三让学生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用不同思想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借用实物演示然后整理成图形,学生很轻松理解相对复杂的题目,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想探究解决问题,又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了题目中数学思想。
二、课外案例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还有必要提供学生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可以在课外作业布置上下功夫。
如2010年全国大范围的停电,许多地区即将实行多种用电制度,国家正在讨论2010年以后出台一种新的用电方案,教师恰当的引用和编写一些题目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节能环保的思想。
结合自己家庭的情况,算算你家用哪种制度的电是否合算,该怎样调节你家用电情况。
方法一:早上7:00到22:00用电每千瓦时0.76元,22:00至次日8:00每千瓦时0.38元。
方法二,每千瓦时0.56元固定定价。
方法三,因量而异,用电100度之内每度要0.38元,从100度到300度的部分每度要0.56元,超过400度的部分每度要0.76元。
案例没有相对标准的答案,学生可以按自身需求选择相应方案。在这些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事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索心,结合当前社会最重视的节能环保,国家的一些新的政策方向,编写一些数学实际应用题目让学生亲身经历调查、观察、测量等收集信息的活动,总结经验得出规律,探索现实生活中有关知识,在课堂之外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向学生渗透研究问题要讲究途径和方法,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的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使学生学习上兴奋,积极对待学习活动,自觉思考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就能够自主的对待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主动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教师就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