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公开课上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下面,我们合作学习这一部分。”“对这个问题,大家小组合作探究!”似乎教师们达成一种共识,要想上好公开课,必须运用符合新课标的教学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必不可少。在此,笔者谈几点不同意见:
一、合作未必合理
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积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确实收到了很大成效。它能让学生在持久的接受型学习状态中暂时放松,让课堂在生生互动的小组学习中生出学习高潮。但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教学每一篇课文都需用到,教师如若不管具体的文章风格,一味追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可能会使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之间不相协调,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记得有回观摩公开课就出现上述情况。《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悲伤浓情的散文,有位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先以李瑛的伴乐诵读《一月的哀思》来导入,把学生带进悲情的氛围,就在学生渐入佳境时,教师突然指示:“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他们的心情。”这问题本身无可厚非,但课堂的气氛随之转变,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有几个调皮的学生悄悄模仿起了拄拐棍的老奶奶,学生对课文的体会慢慢变了味。我对此非常遗憾,类似于这种文章的内容和情境,我认为应该舍弃“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巧妙点拨,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深厚感情。
二、 留有合作探究的价值和空间
荀子说过:“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的环境。“学贵善疑”,教师用于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也不能过于直白、简单。如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若提问:“巴迪父母对巴迪的诗的评价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用于自主学习,但如果讨论、探究则没有价值,学生也会觉得索然无趣,没有探究的心情。如再加问:“从不一样的评价中你体会到什么?”这样讨论的空间就加大了。但问题也不能毫无边际。如学习《鸟的天堂》时学生质疑:鸟的天堂好在哪里?这种问题就没有着力点;另一个学生则质疑:”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不加?”这样的疑问指向较集中,讨论探究的过程就有了具体的交点和空间,自然,探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就能得到落实。
三、 适时适量合作学习
适时适量合作学习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教师要注意把握“火候”。
这里有一个案例:
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讲授。
师: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感受?
生:巴迪是非常幸福的孩子,爸爸妈妈都非常爱他。
生:爸妈虽然对他评价完全不同,但都是对巴迪的爱。
师:评价尽管不一样,但都是对巴迪的爱,为什么,让我们细细读课文,想一想,还可以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一画,和同学们说一说(生自读两分钟)。
……
笔者认为这里的自主学习很重要,它是后面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因为这两分钟让学生浸入文本,独立思考,积累了谈资,才能在讨论中发散思维。否则,只能进行一些很浅显的对话。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很见效,但也要把握一个度。一位教师执教《新型玻璃》,上课伊始,教师就说:“《新型玻璃》的段落在写作特点上很相似,所以这篇课文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接下来,老师在引导学完防盗玻璃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夹丝防盗玻璃,然后就是变色玻璃、吸热玻璃。这样一节课下来,课堂成了“讨论会”,一些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都没有时间教了。其实,在内容上有并列关系的这种段落,不如设计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进行交流,如:假设自己是科技馆的解说员,向顾客解说新型玻璃,笔者认为效果会好些。
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得很多,但在课堂教学中则要谨慎。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课文内容,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预设进行何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否则,为赶时髦而一味追求这种学习方式,只会弄巧成拙。◆(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通济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一、合作未必合理
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积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确实收到了很大成效。它能让学生在持久的接受型学习状态中暂时放松,让课堂在生生互动的小组学习中生出学习高潮。但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教学每一篇课文都需用到,教师如若不管具体的文章风格,一味追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可能会使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之间不相协调,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记得有回观摩公开课就出现上述情况。《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悲伤浓情的散文,有位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先以李瑛的伴乐诵读《一月的哀思》来导入,把学生带进悲情的氛围,就在学生渐入佳境时,教师突然指示:“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他们的心情。”这问题本身无可厚非,但课堂的气氛随之转变,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有几个调皮的学生悄悄模仿起了拄拐棍的老奶奶,学生对课文的体会慢慢变了味。我对此非常遗憾,类似于这种文章的内容和情境,我认为应该舍弃“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巧妙点拨,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深厚感情。
二、 留有合作探究的价值和空间
荀子说过:“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的环境。“学贵善疑”,教师用于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也不能过于直白、简单。如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若提问:“巴迪父母对巴迪的诗的评价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用于自主学习,但如果讨论、探究则没有价值,学生也会觉得索然无趣,没有探究的心情。如再加问:“从不一样的评价中你体会到什么?”这样讨论的空间就加大了。但问题也不能毫无边际。如学习《鸟的天堂》时学生质疑:鸟的天堂好在哪里?这种问题就没有着力点;另一个学生则质疑:”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不加?”这样的疑问指向较集中,讨论探究的过程就有了具体的交点和空间,自然,探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就能得到落实。
三、 适时适量合作学习
适时适量合作学习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教师要注意把握“火候”。
这里有一个案例:
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讲授。
师: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感受?
生:巴迪是非常幸福的孩子,爸爸妈妈都非常爱他。
生:爸妈虽然对他评价完全不同,但都是对巴迪的爱。
师:评价尽管不一样,但都是对巴迪的爱,为什么,让我们细细读课文,想一想,还可以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一画,和同学们说一说(生自读两分钟)。
……
笔者认为这里的自主学习很重要,它是后面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因为这两分钟让学生浸入文本,独立思考,积累了谈资,才能在讨论中发散思维。否则,只能进行一些很浅显的对话。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很见效,但也要把握一个度。一位教师执教《新型玻璃》,上课伊始,教师就说:“《新型玻璃》的段落在写作特点上很相似,所以这篇课文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接下来,老师在引导学完防盗玻璃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夹丝防盗玻璃,然后就是变色玻璃、吸热玻璃。这样一节课下来,课堂成了“讨论会”,一些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都没有时间教了。其实,在内容上有并列关系的这种段落,不如设计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进行交流,如:假设自己是科技馆的解说员,向顾客解说新型玻璃,笔者认为效果会好些。
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得很多,但在课堂教学中则要谨慎。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课文内容,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预设进行何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否则,为赶时髦而一味追求这种学习方式,只会弄巧成拙。◆(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通济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