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瓦栽先生,一个不容忽视的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qiqi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链》是莫泊桑的名篇之一,在诸多的研究文献中,研究者把更多的兴趣和精力放在小说主题和人物玛蒂尔德的研究上,而对小说人物之一路瓦栽先生常常被忽略。路瓦栽先生在我们读者和玛蒂尔德眼里似乎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同时在整篇文章中,单从字数这一点上来看,作者给予路瓦栽先生的笔墨与玛蒂尔德相比也少的可怜,作者似乎也在有意忽略他。我们不经要问,既然路瓦栽先生如此多余且被忽略,为什么作者不把他直接从文章中删除来节省笔墨呢?路瓦栽在小说中是否真的就是一个多余的、可有可无人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认为路瓦栽先生在文中不仅不多余,而且在对小说主题表达的完成和玛蒂尔德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路瓦栽先生起关键作用。
   之所以路瓦栽先生常被研究者所忽略,这与作者赋予路瓦栽先生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路瓦栽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呢?
   首先,他是一个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不够活泼、不解风情的人。例如,面对妻子玛蒂尔德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不幸”和“不断感到的痛苦”,作为丈夫的他,没有任何关心的话语在文中体现。作为一个教育部的小小书记员,他既无力去改变妻子“穿的朴朴素素、住的寒伧”现状,也没有能力让妻子过上“高雅和奢华的生活”,甚至也没有能力去给妻子描绘未来美好生活的蓝图来减轻妻子的痛苦和不幸的感觉。面对妻子的“伤心、悔恨、困苦和整天的哭”,他连一句安慰的话的都不懂得去说,他只是沉默少言,默默承受。妻子物质上不满足的痛苦他理解不了,也化解不了。在别人看来,他就是一个“闷葫芦”。他除了偶尔夸张的说句“啊!好香的肉汤!再没有比这更好的肉汤……”这样的在妻子听来只有冷“哼”语言外,他说不出别的语言来。
   路瓦栽和玛蒂尔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其实是完全不一样,他们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在妻子看来,生活应该是奢华的、高雅的、具有美感的,有尊严的;而在路瓦栽的眼中,美好的生活仅仅就是“一锅肉汤”而已,如果还能在“夏天能拿着一杆猎枪和几个朋友到南代尔平原去打云雀”,那简直就是完美生活了。这样的两个人,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话题,他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就是“零交流”。如果不是因为玛蒂尔德出生贫寒,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别的办法嫁给那些有钱的体面人这样的客观原因,使她不得不嫁,她怎么会可能下嫁给同样身份卑微的路瓦栽先生呢?玛蒂尔德嫁给路瓦栽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法国19世纪中下叶是一个“拼钱论嫁”的时代。玛蒂尔德的生活没有“如果”这样的假设,只有“不得不”,毕竟路瓦栽先生还是一个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还有一职半差,这总比大街上那些闲逛的混混要强得多。这样的一种结合,对婚姻双方来说注定是一种痛苦。路瓦栽读不懂妻子的“不幸”“不断感到痛苦”和“苦恼”的精神之痛,因为“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和“穿着朴朴素素”,“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是不会挂在心上的。在路瓦栽看来,玛蒂尔德的痛苦、伤心、苦恼都是多余的,都是无理取闹,自寻烦恼。玛蒂尔德的“梦想”仅靠他一个教育部小书记员的微薄的收入是根本实现不了的白日梦。他只有望“梦”沉默,但他对自己的生活是满足的,以他目前的处境来看,生活中每天下班后能有一锅“好香的肉汤”等着他,夏天能带著一杆猎枪去马代尔平原去打云雀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美满的。而他的妻子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儿的呢?是“奢华和高雅的。所以,他在妻子的眼里就是一个窝囊、平庸、呆板、死心眼、无趣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娶到了天生丽质的玛蒂尔德,在别人看来无疑是鲜花插到了牛粪上,就如《珠宝》中的郎丹娶到了郎丹夫人一样,让别人羡慕。
   由此看来,路瓦栽真的是可以可无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假如要把《项链》改编成一部电影搬上荧幕,我们是否还会忽视路瓦栽先生这个人物的作用与意义吗?如果说路瓦栽夫人是女一号,那么路瓦栽先生不就是男一号吗?这个男一号怎能是可有可无的人物呢!
   生活中平淡婚姻需要接受柴米油盐这些琐碎的考验,更要接受飞来横祸的考验。从小说结局来看,路瓦栽夫妇的婚姻显然是经受住了生活琐碎的考验和飞来横祸的考验。项链到最后是假的又怎样,路瓦栽在灾难面前对妻子不离不弃,陪伴妻子艰辛的度过了漫长的十年,他们的婚姻在世俗面前经受住了考验。他们的婚姻在灾难面前没有劳燕分飞,这与路瓦栽在灾难面前激发的勇敢、担当、责任、诚信和坚守的品质密不可分,这就是路瓦栽的价值,我想也是莫泊桑在文中的应有之意。婚姻中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丈夫,也许路瓦栽不是那种喜欢浪漫、拥有小资情调的女子们喜欢的一种,但他却是生活中千万个底层家庭中的平凡的丈夫中的典型代表,他们是拴住家庭之船不被生活的风浪击碎的“锚”。
   另外,在小说情节上,路瓦栽起着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路瓦栽先生这样一个教育部书记员的身份,玛蒂尔德哪有参加舞会的请柬,当然也就没有借项链的情节之说,更不会有路瓦栽夫妇同甘共苦十年,还清三万六千法郎的情节,也就不会有文末弗莱思节夫人道出假项链的情节。正是路瓦栽在教育部工作,才有机会“得请柬”,有了请柬,才有了“借项链”,然后才有了“丢项链”“赔项链”“识真相”等一系列的精彩情节。
   其次,路瓦栽先生的可贵品质是玛蒂尔德完成自我成长的关键因素。玛蒂尔德的确在别人看来是一个不解风情、窝囊,老实甚至是木讷没有趣味之人,但他面对妻子的好高骛远的空想,他有一颗男人的包容之心,理解之心,虽没有做什么,但也没有抱怨什么,甚至玛蒂尔德后来丢了项链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灾难后也没有任何的牢骚和抱怨,只是想办法来应对灾难。对玛蒂尔德的不切实际“痛苦、苦恼”,他不仅没有说一句不满和牢骚的话,反而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夫人实现这一愿望。玛蒂尔德想结识上流社会的人士,他积极的给弄到了一张请柬;当妻子为没有一件合适衣服参加舞会而不开心时,他忍疼割爱,牺牲自己的爱好,拿出攒了好长时间用来买猎枪的400法郎来给妻子做衣服;当妻子为没有一件首饰而发脾气时,他积极为妻子想办法。总之,路瓦栽急妻子之所急,想妻子想之所想,即便妻子冷落、忽视了他,自顾自的享乐,和别的男人疯狂跳舞甚至玩暧昧,哪怕他对舞会无聊透顶只好待到偏静的小客房睡觉来打发时间,直到凌晨4点钟,他也无怨无悔,没有一点不满。舞会结束后,他想到的是妻子穿的单薄容易着凉。他没有顾及自己的感受,或者说他没有自己的感受,他只关心妻子开不开心。路瓦栽先生爱妻子爱的没有了自我、自尊。作者用路瓦栽这个形象诠释了婚姻中的爱的真相。爱,在路瓦栽先生看来,爱一个人就是爱他的全部,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当玛蒂尔德在舞会上把项链丢失后,使整个家庭陷入到困难境地时,难能可贵的是,路瓦栽先生先生依然能够不离不弃和妻子同甘共苦,共度难关。面对巨额的债务,路瓦栽先生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和妻子勇敢的面对灾难。为了还债,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信用,债台高筑,忍受十年的艰辛,想尽一切办法,哪怕每晚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他也愿意。妻子一个晚上的疯狂路瓦栽先生用十年的艰辛来偿还,他依旧不啃声。在这儿,我们看到了一个用自己生命写下大写的“人”字的路瓦栽。他的身躯像高山一样伟岸,他的生命像大地一样厚重。如果没有路瓦栽先生的十年的坚守和付出,我想单凭玛蒂尔德一人是绝对完成不了精神转型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那些曾经玛蒂尔德和跳过舞的男士,包括教育部部长,他们未尝不知道玛蒂尔德的遭遇,但他们纷纷选择沉默,包括他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十年过去了,作为朋友竟然不知道玛蒂尔德的处境!现实真令人心寒,胆路瓦栽先生却让我们每个人有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孙绍振说过:“作者就是要把人打出常规才能看清楚这个人的面目。”丢项链就是一个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对路瓦栽夫妇来说就是一个灾难。在灾难面前,路瓦栽先生和夫人就脱离了生活的常规。我们从文中看到,路先生在灾难面前并不是一个懦夫、窝囊废、伪君子、势利眼,而是一个勇敢坚强、意志坚韧,有包容心、忍耐力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爱妻子胜过爱自己的,有担当的“大男人”。他身上拥有一种绅士风度。这就是路瓦栽先生的价值意义。作者在文中说,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对他们二人来说,丢项链败坏了他们曾经的太平生活但也成全了路先生。路瓦栽先生用行动赢得了一个男人应有的自尊。
   莫泊桑在文章结尾虽然依旧选择不让路瓦栽先生出场,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包括作者在内,都在心里装着路瓦栽先生,装着路瓦栽的勇敢、担当、责任、包容、坚韧和爱。正是路瓦栽先生一路的陪伴,玛蒂尔德才能从丢项链到赔项链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精神的成长和凤凰涅槃,也才有了敢于去面对生活磨难的勇气和魄力,能够接纳自己的容貌不再娇艳的现实、不尽如人意的生活境遇。所以文末粗壮耐劳的她才敢于主动去和佛来思节夫人愉快的打招呼,而这在十年前是万万做不到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其貌不扬的路瓦栽先生的支持,如果没有路瓦栽数十年的默默坚守和无怨无悔的付出,就没有最后玛蒂尔德的凤凰逆磐的可能。虽然路瓦栽先生在生活中很卑微、很木讷、很无趣但他托起了生活全部的苦难。所以他不是像有些评论家所说的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而是一个很普通却很重要的一个人。
  王建虎,教育硕士,甘肃省国营张掖农场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课堂方式上调整,以“同课异构”为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的丰富,使教学活动能够起到促进课堂效果的积极作用。针对学生个体对教学活动的接受程度,将“同文异构”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课堂方式,把课文的讲解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使语文课堂充分鲜活的互动气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与课文相关的语文考点。   一、实行“同课异构”的教学手段   1.提出“同课异构”的讲解需求   不同教师在讲解课
纵观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有短篇先行,长篇后起的突出特点。这种现象出现本身就与小说这一文体特点有关,班固《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塗说者之所造也”,东汉桓谭也说过:“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可见,为后世所熟悉的“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在其发轫之始是微不足道,甚至是为人所不屑谈论的。但是,随着明代文学由复苏走向高潮,小说创作也迎来了繁荣期,《西游记》
语文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有六个:人、事、物、景、情、理。其核心对象是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养育人。围绕着育人的目标,我们近取诸身、远取诸古,选择人、事、物、景、情、理六者,欲使人知人、任事、格物、审美、通情、达理。   一、知人   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知人:   认识自身的内外。既要深味自身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及形成原因,又要思考自身使命、地位、价值和发展。   认识族
小说的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式,因此,要针对小说这一特定文体对小说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确定,以《故乡》为例,根据小说的具体特征确定核心教学内容。通过对主问题这一教学策略的探讨,以期改善小说教学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散乱的现状,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文化意识。   一、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王荣生提出要依据文体体式以及具体学情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学情先暂且不谈,本次阐述仅从文体体式着手。所谓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文言自读课的缺失,文言自读课上成教读课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大家似乎是“教学”习惯了,突然放手让学生“自读”,师生显得都有些不知所措。如何改变这一困境,让文言自读课呈现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呢?下面,我将以两堂《马说》自读课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让文言自读课活起来”这一课题说说我的思考与发现。   一、精编学习单,建立学习支架   学习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辅助资料。它
语文教师要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领悟生活教育的核心要义是主张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结合。其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重要观点,一直以来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命题。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这样阐述:“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
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往往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在解读课文的时候,最直接的视角就是课文中的“我”(这个“我”有可能是显性的,也有可能是隐性的),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作者的笔而进入课文。这种直觉性的认识,一方面可以叩响课文解读的大门,但是有时候又会制约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深度。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引导的出发点就是学生解读课文的直觉性认识,而落脚点则是对课文解读
何为“高效课堂”?即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其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   何为“把手”?即有效率进行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现状,我认为这一“把手”就是挖掘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与传统课堂的被动式学习对比来说的。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学生就像一个容器,主要以“听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木兰诗》一课中关于木兰这一人物的形象定位,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木兰是一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而对木兰的女儿情怀,要么一点不涉及,要么蜻蜓点水。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如果仔细研究教材,就会发现文本中除了写木兰备战、木兰征战这两个环节之外,其余的环节都是围绕着“木兰是女郎”这句话展开的,全文突出表现了木兰的女性形象。从《木兰诗》创作的背景来看,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在当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示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让中国传统文化扎根在孩子的内心,迸射出新鲜的血液,让传统文化的脉搏在孩子的生命中更有力、更持久。针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词,每位教育者要在教学中通过各种策略和途径,彰显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