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独具特色,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设定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每一单元所提供的小说文本,是由编者按照该单元的话题所择定的。事实上,经典小说可挖掘的内容很广,可探讨的路径很多,我们常常在确定教学重难点上纠结迷茫,而话题的设置为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提供了有效指向。《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名篇,该文本被置于“情节”这一话题。被誉为“小说之神”的志贺直哉恰是在这篇小说中示范了如何编织运用大大小小的情节,使之在摇曳生姿中呈示出更为丰厚的文本价值。为此,我着力于引导学生从《清兵卫与葫芦》这一文本去漫溯情节深处,探寻情节奥秘。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的主干情节,并学会扩充为一段概要。
2.寻找小说中的细节,通过品读细节来体会小说的丰厚意蕴。
【教学重点】
通过对细节的寻找、分类、品读、分析,感受文本更为丰富而多元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调查中,我发现大家对“情节”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这一些方面: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是情节的运行方式;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是情节追求的基本效果;与环境、人物密不可分,这是情节的三要素。那么,我们还可以学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以《清兵卫与葫芦》为例,往更深处去漫溯情节的奥秘。
二、感知情节运行的规律
1.从已知入手,《清兵卫与葫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以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的线索进行概括。
明确:清兵卫迷葫芦—清兵卫买葫芦—清兵卫失葫芦—清兵卫弃葫芦
2.四组关键词对应四个主要情节。我们能否在这四个短语之间,适当添一至两句话,使之成为本篇小说的内容概要。要求:四个主要情节间的衔接必须使用关联词语。
明确:清兵卫痴迷于葫芦,因此他常买葫芦。一次,他买到一个非常喜欢的葫芦。于是,天天把玩,不料被教员没收。而由于教员的家访,父亲砸破了所有葫芦,也因此清兵卫彻底放弃了葫芦。
追问:衔接主要情节时,我们使用到的关联词具有逻辑方面的什么共性?
明确:因果关系。的确,我们追求一波三折的情节,但这起伏,不是随意的摇摆,作家在其中设置了因果关系。
3.那么,仅仅只是阅读这段内容概要,我们从中读到了什么样的主旨?
明确:教育的粗暴。成人以自身意志遏制孩子的天性,扼杀孩子的天赋。
三、探究细节生发的效用
从内容概要中,大家就能够大致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经典作品我们只需要读概要就够了呢?
4.那些散落于概要之外的,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在小说中又将起到怎样的效用呢?正好,我们四组,分别聚焦一个情节,在该情节中去寻找细节,进行品味。当然情节之间也并不是孤立的,如果能够勾连不同情节中的类似细节,那将会是更大的惊喜。小组合作,做好记录。
明确:每一细节的编织都有其意义价值。作者在运用细节时,采用多向叠加、反复刻画、错位比照、适度游离、刻意延缓等方式,支撑、丰富了情节,也拓宽、深化了主旨。
当我们沉浸在小说内部,去捡拾概要之外的,被我们丢弃的细节时,我们能够读到的不仅只是对成人简单粗暴的扼杀儿童天性的批判。这些细节为小说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比如,审美被社会世俗風气绑架,自然、质朴、独立的审美观被不断边缘化;强权对人的压制会带来行为的盲目性;而功利化的追求使得人与人的交往不再那么纯粹、直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本身,去咀嚼文本自身带给我们的感动与震撼。这是内容概要无法给予我们的深度体验。
四、体悟小说形式的意味
5.以上所讨论的情节事实上是小说的主体情节,读一读小说的首尾两个情节,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主体情节被安置在一个闭合的圆环之中。你能从这样的形式设置中读出哪些意味?
明确:闭合的圆环意味悲剧将重演。教员依然不知修身为何物,父母依然不知天性为何物,清兵卫依然不知抗争为何物。个体无法突破“不自知”的社会悲剧。
形式是创作者的有意为之,借用形式来让读者体会这种不会结束的悲剧。它将会引导读者由对个体问题的思考而转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当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一个社会的悲剧时,它带给人们的就不仅是伤心落泪了,而是生命的震撼和人性的觉醒。这也是小说环形结构的美学意义的深刻之处。
环形结构常见于艺术创作,比如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昆汀的电影《低俗小说》,都运用到了这种形式上的创新。
五、结语
艾布拉姆斯曾指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一个好的文本,其本身就存在多种被探讨挖掘的可能性,而当我们将其与作者相关联时,你又将发现更多的奥秘。关于《清兵卫与葫芦》,我们还能探究些什么?恐怕绕不开作者志贺直哉本人。课后不妨去了解一下志贺直哉本人的经历,你对这篇小说,或许会有更深的理解。
《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独具特色,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设定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每一单元所提供的小说文本,是由编者按照该单元的话题所择定的。事实上,经典小说可挖掘的内容很广,可探讨的路径很多,我们常常在确定教学重难点上纠结迷茫,而话题的设置为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提供了有效指向。《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名篇,该文本被置于“情节”这一话题。被誉为“小说之神”的志贺直哉恰是在这篇小说中示范了如何编织运用大大小小的情节,使之在摇曳生姿中呈示出更为丰厚的文本价值。为此,我着力于引导学生从《清兵卫与葫芦》这一文本去漫溯情节深处,探寻情节奥秘。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的主干情节,并学会扩充为一段概要。
2.寻找小说中的细节,通过品读细节来体会小说的丰厚意蕴。
【教学重点】
通过对细节的寻找、分类、品读、分析,感受文本更为丰富而多元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调查中,我发现大家对“情节”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这一些方面: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是情节的运行方式;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是情节追求的基本效果;与环境、人物密不可分,这是情节的三要素。那么,我们还可以学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以《清兵卫与葫芦》为例,往更深处去漫溯情节的奥秘。
二、感知情节运行的规律
1.从已知入手,《清兵卫与葫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以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的线索进行概括。
明确:清兵卫迷葫芦—清兵卫买葫芦—清兵卫失葫芦—清兵卫弃葫芦
2.四组关键词对应四个主要情节。我们能否在这四个短语之间,适当添一至两句话,使之成为本篇小说的内容概要。要求:四个主要情节间的衔接必须使用关联词语。
明确:清兵卫痴迷于葫芦,因此他常买葫芦。一次,他买到一个非常喜欢的葫芦。于是,天天把玩,不料被教员没收。而由于教员的家访,父亲砸破了所有葫芦,也因此清兵卫彻底放弃了葫芦。
追问:衔接主要情节时,我们使用到的关联词具有逻辑方面的什么共性?
明确:因果关系。的确,我们追求一波三折的情节,但这起伏,不是随意的摇摆,作家在其中设置了因果关系。
3.那么,仅仅只是阅读这段内容概要,我们从中读到了什么样的主旨?
明确:教育的粗暴。成人以自身意志遏制孩子的天性,扼杀孩子的天赋。
三、探究细节生发的效用
从内容概要中,大家就能够大致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经典作品我们只需要读概要就够了呢?
4.那些散落于概要之外的,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在小说中又将起到怎样的效用呢?正好,我们四组,分别聚焦一个情节,在该情节中去寻找细节,进行品味。当然情节之间也并不是孤立的,如果能够勾连不同情节中的类似细节,那将会是更大的惊喜。小组合作,做好记录。
明确:每一细节的编织都有其意义价值。作者在运用细节时,采用多向叠加、反复刻画、错位比照、适度游离、刻意延缓等方式,支撑、丰富了情节,也拓宽、深化了主旨。
当我们沉浸在小说内部,去捡拾概要之外的,被我们丢弃的细节时,我们能够读到的不仅只是对成人简单粗暴的扼杀儿童天性的批判。这些细节为小说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比如,审美被社会世俗風气绑架,自然、质朴、独立的审美观被不断边缘化;强权对人的压制会带来行为的盲目性;而功利化的追求使得人与人的交往不再那么纯粹、直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本身,去咀嚼文本自身带给我们的感动与震撼。这是内容概要无法给予我们的深度体验。
四、体悟小说形式的意味
5.以上所讨论的情节事实上是小说的主体情节,读一读小说的首尾两个情节,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主体情节被安置在一个闭合的圆环之中。你能从这样的形式设置中读出哪些意味?
明确:闭合的圆环意味悲剧将重演。教员依然不知修身为何物,父母依然不知天性为何物,清兵卫依然不知抗争为何物。个体无法突破“不自知”的社会悲剧。
形式是创作者的有意为之,借用形式来让读者体会这种不会结束的悲剧。它将会引导读者由对个体问题的思考而转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当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一个社会的悲剧时,它带给人们的就不仅是伤心落泪了,而是生命的震撼和人性的觉醒。这也是小说环形结构的美学意义的深刻之处。
环形结构常见于艺术创作,比如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昆汀的电影《低俗小说》,都运用到了这种形式上的创新。
五、结语
艾布拉姆斯曾指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一个好的文本,其本身就存在多种被探讨挖掘的可能性,而当我们将其与作者相关联时,你又将发现更多的奥秘。关于《清兵卫与葫芦》,我们还能探究些什么?恐怕绕不开作者志贺直哉本人。课后不妨去了解一下志贺直哉本人的经历,你对这篇小说,或许会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