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课堂上,人的发展最主要体现在人的学科素养的发展;而学科素养的发展又是以学科思维的发展为基础。因此,思维被誉为“课堂教学中最美丽的花朵”。我们要有效落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努力打造高效的思维课堂。
思维课堂的核心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以问题为主线。在教学中,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拒绝“碎片化提问”以及由碎片化提问而带来的碎片化思维;要倡导呈现大问题、主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情境,利用这样的问题或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深层学习动机,有效统筹学习目标、内容和过程。
一、创设环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一)创设合适的心理环境
罗杰斯认为,只有当你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拥有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环境。心理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教师所营造的一种心理氛围和教师对孩子的亲切态度,对于孩子来说都可能成为一种学习的动力,能使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的疑问,引发他们对事物的探索兴趣。
如我在《生命之源——水》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认识大自然,引发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与水的关系的积极思考,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机勃勃的太湖美景和江南水乡风光,并配以具体的文字,形象体现诗情画意的场面。在这种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下,学生提出了“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水和生命有什么联系?”等问题,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易于引发学生兴趣并进行活动探究的问题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可以使用的丰富材料。有了材料和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会很快融入这样的环境,参与探索,提出问题和假设,并根据假设一步步完成探究活动。
如在教学有关恐龙的知识时,为了给学生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每张实验桌上放满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恐龙模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想研究的方向选择实验桌坐下。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自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他们提出了“恐龙当时这么强大,它是怎么毁灭的?”“恐龙的身体这么大,头这么小,它的头是如何控制如此庞大的身体的?”等有价值的问题。
二、留出时间,发展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课堂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去发现和探索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每一分钟都是十分宝贵的,但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了创设思维课堂,教师要舍得在提问上花工夫。
如在教学“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提出“把‘二氧化碳’气体倒入容器中,容器中点燃的一高一低两支蜡烛为什么低的那支蜡烛先熄灭?”这个问题,老师花了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一起做了这个实验。通过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当把二氧化碳沿着容器壁缓缓倒入容器时,先是低的那支蜡烛先熄灭,然后再是高的一支蜡烛熄灭。于是,学生纷纷推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老师再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方法解决了“为什么低的那支蜡烛先熄灭?”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唤起探究意识,从而感受到了问题之美,科学之美。
三、交给方法,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要使学生主动质疑,我们教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首先,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必要的环境。其次,教师要扶持学生的热情,鼓励他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质疑。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使学生敢于问疑、善于质疑。
(二)在新旧知识中觅疑
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教师要以旧知为基础,以问题为纽带,指导学生由此及彼,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寻找相似点与矛盾点,提出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发展思维。
如在教学“鱼鳔的作用”时,可以出示已经学习过的《沉和浮》中潜水艇的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的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鱼鳔的作用有哪些?”“鱼鳔和潜水艇的潜水舱在形状和作用方面有何相同之处?”“还有哪些现代工具、设施的设计运用了生物的某些特征、原理?”等。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发展了思维。
(三)从由表及里中探疑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一般都要经过“由表及里”的过程。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理解问题简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地研究问题;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这些问题。
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教师从“木头会在水里浮起来”讲起,引发学生提出“木头为什么会浮在水中?”的问题;然后教师又讲解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上,使学生提出“钢铁在水中是会下沉的,为什么用钢铁做的轮船能够浮在水面上?”的问题;接着,教师又出示“潜水艇”模型,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提出了“潜艇为什么既能沉下去又能浮起来?”的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提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富有张力。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科学学科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问题成为学生追求新知的起点,成为培养创新思维的动力,这样才能创设有思维能动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思维课堂。
【项目基金: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2019-R-71978)】
思维课堂的核心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以问题为主线。在教学中,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拒绝“碎片化提问”以及由碎片化提问而带来的碎片化思维;要倡导呈现大问题、主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情境,利用这样的问题或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深层学习动机,有效统筹学习目标、内容和过程。
一、创设环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一)创设合适的心理环境
罗杰斯认为,只有当你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拥有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环境。心理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教师所营造的一种心理氛围和教师对孩子的亲切态度,对于孩子来说都可能成为一种学习的动力,能使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的疑问,引发他们对事物的探索兴趣。
如我在《生命之源——水》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认识大自然,引发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与水的关系的积极思考,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机勃勃的太湖美景和江南水乡风光,并配以具体的文字,形象体现诗情画意的场面。在这种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下,学生提出了“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水和生命有什么联系?”等问题,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易于引发学生兴趣并进行活动探究的问题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可以使用的丰富材料。有了材料和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会很快融入这样的环境,参与探索,提出问题和假设,并根据假设一步步完成探究活动。
如在教学有关恐龙的知识时,为了给学生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每张实验桌上放满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恐龙模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想研究的方向选择实验桌坐下。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自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他们提出了“恐龙当时这么强大,它是怎么毁灭的?”“恐龙的身体这么大,头这么小,它的头是如何控制如此庞大的身体的?”等有价值的问题。
二、留出时间,发展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课堂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去发现和探索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每一分钟都是十分宝贵的,但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了创设思维课堂,教师要舍得在提问上花工夫。
如在教学“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提出“把‘二氧化碳’气体倒入容器中,容器中点燃的一高一低两支蜡烛为什么低的那支蜡烛先熄灭?”这个问题,老师花了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一起做了这个实验。通过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当把二氧化碳沿着容器壁缓缓倒入容器时,先是低的那支蜡烛先熄灭,然后再是高的一支蜡烛熄灭。于是,学生纷纷推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老师再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方法解决了“为什么低的那支蜡烛先熄灭?”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唤起探究意识,从而感受到了问题之美,科学之美。
三、交给方法,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要使学生主动质疑,我们教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首先,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必要的环境。其次,教师要扶持学生的热情,鼓励他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质疑。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使学生敢于问疑、善于质疑。
(二)在新旧知识中觅疑
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教师要以旧知为基础,以问题为纽带,指导学生由此及彼,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寻找相似点与矛盾点,提出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发展思维。
如在教学“鱼鳔的作用”时,可以出示已经学习过的《沉和浮》中潜水艇的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的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鱼鳔的作用有哪些?”“鱼鳔和潜水艇的潜水舱在形状和作用方面有何相同之处?”“还有哪些现代工具、设施的设计运用了生物的某些特征、原理?”等。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发展了思维。
(三)从由表及里中探疑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一般都要经过“由表及里”的过程。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理解问题简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地研究问题;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这些问题。
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教师从“木头会在水里浮起来”讲起,引发学生提出“木头为什么会浮在水中?”的问题;然后教师又讲解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上,使学生提出“钢铁在水中是会下沉的,为什么用钢铁做的轮船能够浮在水面上?”的问题;接着,教师又出示“潜水艇”模型,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提出了“潜艇为什么既能沉下去又能浮起来?”的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提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富有张力。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科学学科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问题成为学生追求新知的起点,成为培养创新思维的动力,这样才能创设有思维能动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思维课堂。
【项目基金: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2019-R-7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