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的“填鸭式”教学一直是授人以柄的话题,甚至被骂作“误尽苍生”。为了达到“多快好省”,“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历尽艰辛,精心钻研。从已取得的经验成果来看,有的着眼于课堂,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有的侧重于课外,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对于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衔接点——课前预习则谈得较少,使之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块被遗忘的角落。笔者认为,从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减轻课堂压力等角度看,我们应认识到数学课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起点和突破口,做到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认真落实,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精心设计,预习为先
“预习”乃是“学生预先学习”之意,同时还要把预习看作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是铺垫,也是初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如果数学老师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或通过讲课前的练习让学生在教师未讲课前即已深入到课的内部,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减轻了课堂压力。对于未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怎么办?学生往往或讨论,或请教,或转向书本。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的精心引导的预习下,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学生再次看书,或问题得到解决,就会产生成就感,平添学习的乐趣和增强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或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其带到课堂,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与讲解下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在良性循环中,就能学会自主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乐此不疲。
二、由练及点,释疑解惑
教师通过进入新课前预习的有机训练,来达到发现问题,确定当节课堂的重点、难点以及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这样就改变了由教师参预定重、难点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避免了数学知识的简单性重复,课堂就成了师生间解决疑难问题的双向交流场所。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能及时了解,总结归纳,做到学生已懂的知识不讲,学生基本懂的稍作点拨;学生部分懂的问题做重点专题讲,那么就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由此,新的知识内容可化难为易,巩固的知识内容只需要稍加点拨,联系课则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精心钻研教材、设计预习教案、点拨释疑问难上,这就无形中减轻了课堂压力,在单位时间内能解决更多的问题,而学生就能得到更多的自习时间,既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及时训练,巩固提升
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是为一种学生发现问题的手段。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已熟练掌握并巩固,关键在于能否及时训练,这种训练与传统教学中的“讲练结合”中的“练”有所不同的是,它更具有针对性,即“讲”是“预习”的实现,“练”是“预习”的巩固和提高,或者可以说“预习”中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决定了教师在课堂讲的内容、重点和速度,并决定“练”的质量、深浅和方式。可以用下列图示作个形象的说明:
这样做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点好处:
1.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 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将其一分为三:预习、指点、训练。
3. 培育了学生“重在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4.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改变了课堂包罗万象和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精心设计,预习为先
“预习”乃是“学生预先学习”之意,同时还要把预习看作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是铺垫,也是初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如果数学老师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或通过讲课前的练习让学生在教师未讲课前即已深入到课的内部,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减轻了课堂压力。对于未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怎么办?学生往往或讨论,或请教,或转向书本。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的精心引导的预习下,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学生再次看书,或问题得到解决,就会产生成就感,平添学习的乐趣和增强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或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其带到课堂,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与讲解下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在良性循环中,就能学会自主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乐此不疲。
二、由练及点,释疑解惑
教师通过进入新课前预习的有机训练,来达到发现问题,确定当节课堂的重点、难点以及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这样就改变了由教师参预定重、难点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避免了数学知识的简单性重复,课堂就成了师生间解决疑难问题的双向交流场所。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能及时了解,总结归纳,做到学生已懂的知识不讲,学生基本懂的稍作点拨;学生部分懂的问题做重点专题讲,那么就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由此,新的知识内容可化难为易,巩固的知识内容只需要稍加点拨,联系课则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精心钻研教材、设计预习教案、点拨释疑问难上,这就无形中减轻了课堂压力,在单位时间内能解决更多的问题,而学生就能得到更多的自习时间,既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及时训练,巩固提升
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是为一种学生发现问题的手段。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已熟练掌握并巩固,关键在于能否及时训练,这种训练与传统教学中的“讲练结合”中的“练”有所不同的是,它更具有针对性,即“讲”是“预习”的实现,“练”是“预习”的巩固和提高,或者可以说“预习”中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决定了教师在课堂讲的内容、重点和速度,并决定“练”的质量、深浅和方式。可以用下列图示作个形象的说明:
这样做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点好处:
1.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 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将其一分为三:预习、指点、训练。
3. 培育了学生“重在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4.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改变了课堂包罗万象和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