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引言1972年,美籍荷兰学者JamesHolmes在第二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宣读的《翻译学的名与实》(Holmes 1972/1988)奠定了翻译学的独立学科地位,迄今已走过近半个世纪,在此过程中,翻译学经历了"语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范式的更迭或"语用"、"技术"、"全球化"等转向的交替(Snell-Hornby 2006),研究对象从静止的文本对比拓展到副文本、视听及多模态文本、译者等,研究视角或方法逐渐表现出跨学科特征,如眼动法、民族志、计量统
【机 构】
: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省南昌市330022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朱生豪译者档案的建构与研究”(19YJC740118)的部分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1972年,美籍荷兰学者JamesHolmes在第二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宣读的《翻译学的名与实》(Holmes 1972/1988)奠定了翻译学的独立学科地位,迄今已走过近半个世纪,在此过程中,翻译学经历了"语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范式的更迭或"语用"、"技术"、"全球化"等转向的交替(Snell-Hornby 2006),研究对象从静止的文本对比拓展到副文本、视听及多模态文本、译者等,研究视角或方法逐渐表现出跨学科特征,如眼动法、民族志、计量统计等。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变异语言学理论,分析了在逻辑主语为复数的语境下,英语存在句主谓非一致变异模式及其制约因素。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伦敦和渥太华两个英语地域变体中,主谓非一致存在句是一种常态,there’s使用频率最高,there was位居其次,但使用更稳定,历史更悠久。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句语法变异的显著制约因素包括时态、地域、限定词、极性及辨识距离。此外,尽管存在句主谓非一致结构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但其底层语法机制基本一致。该结果证明了存在句主谓非一致是一种有序而系统的语法变异。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变异语言学视角,借助COHA语料库和R统计软件,对影响英语边缘情态动词构式"need(to)V"变体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在美式英语中的历时演化路径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1810-2009年间,该边缘情态动词逐渐倾向于与全称不定式连用;影响其不定式补语类型选择的主要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小句的取向"、"年代"以及"动词的语法及物性"。此外,对于一些情态need与实义need相融合的情况,本研究认为这主要是受到了一些含有need(s)的固化习语的影响,这些习语中作
代词解读中的变量约束关系还未受到学界足够重视,特别是在二语句子加工领域。本研究采用句子理解测试和眼动实验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代词变量约束的加工过程。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代词与其先行词之间的性别匹配关系不敏感,但回视路径时间和总停留时间显示他们加工非成分统制句耗时较短,并且句子理解测试显示他们的代词解读受成分统制制约。传统的句法和加工理论难以统一解释以上现象,而根据认知照应理论,这可能是显著性、潜在先行词的竞争、语序、距离、母语迁移等多因素互动的结果。
公理化假定并不是经济学研究的误区,关键在于能否复归于现实;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问题存在着中西科学观念的差异,用现代科学标准看,它确定有不科学的地方,但不能说它是伪科学;经济学的致用性决定了经济学理论必须经得起经验证据的检验,同时还有同具体经济现实相结合的总理2。作为研究规律的学说,西方经济学对目前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本文基于互动研究框架,采用前测、后测和延时后测的准实验设计,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协同与语言发展的关系。为了全面考察这一关系,我们区分了正、负面输入互动模式,详细分析了这两种互动过程中学习者语言协同的特征、互动后的语言发展,以及语言协同对语言发展的预测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种互动模式均引发协同,但类型和数量不同;两种互动模式均促进语言发展,但正面输入互动效果更佳;语言协同不能有效预测语言发展;互动过程中的协同特征和语言使用主观能动性影响语言协同的预测力。
双语研究必须明确双语者的二语熟练水平,然而目前并没有统一、高效的二语熟练水平测量方法。本文以103名英语高水平(英语专业)和102名低水平(非英语专业)的汉英双语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全国标准化英语四级考试(CET-4、TEM-4)的得分作为其二语熟练水平的校标,考察了汉英双语者研究中五种常用英语水平测量方法的得分与校标的关联,并对比了这些关联在英语高低水平组间的差异。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快速编班测试(QPT)和语言背景调查问卷(LHQ)的整体英语能力自评分数能有效预测不同英语水平受试群体的英语能力;皮博
抑制控制究竟是孤立词产出的特定现象,还是双语产出中的必然现象,目前仍有争议。本文采用图片命名范式,考察了初、高级英语学习者在英汉语序一致的非特定语言句和英汉语序不一致的特定语言句产出中的切换代价和切换代价不对称现象。结果发现,句式结构对切换代价不产生影响,但产出位置和二语水平能调节切换代价的大小。本文据此对语言控制的实现机制和语言产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讨论。
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CBT)强调新创结构能生成原输入空间所没有的要素,为批判句义为词义之和的组合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可解释翻译为何具有创造性。当前翻译研究的重心已从结果转向过程,若仅用CBT来解释翻译过程仍显不足,为此本文提出三点修补:1)强调两个输入空间在映射入融合空间时权重的不平衡;2)详述诸空间中要素之间的对应与空缺问题;3)在CBT基础上提出"概念整合链"。据此可将翻译过程描述为"连续性整合运作",以利于更好地揭示翻译过程中的体认
本研究采用视觉引导范式,考察视译过程中运动对时间视角的影响,探索时间-空间隐喻的具身加工机制。启动任务是视觉运动线索+汉语"来、去"运动句,探测任务是将英语时间歧义句译为汉语(其中的歧义词move forward既可译为"提前"也可译为"推迟")。结果显示:基线实验中受试将move forward译为"提前"的比例显著高于"推迟";启动实验中,不管是"来"方向还是"去"方向的启动,受试将move forward译为"提前"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基线,启动效应非常明显。实验结果表明
本研究以自建的英汉散文翻译语料库为基础,对比汉语译文与英语原文及汉语原创参照文本之间在词类分布上的差异,考察共有词类范畴对于文本语类的区分度以及源、译语之间在语言特征上的相关性,并对广受关注的英汉翻译过程中的动词变化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在多数词类分布上,汉语译文均表现出与英语原文及汉语原创文本的显著差异;同时,在表示语义内容的四类实词和表示关系的介词及连词的使用上,汉语译文与汉语原创文本呈现出更高的相似度;在词类之间的相关性上,汉语译文词类与英语原文词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而汉语原创文本词类则与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