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也应体现这一点。
一、教学目标分层法
学生学习感到压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不分高下,以同一个目标教学。因此,制定教学目标,要认真研究本班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差异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采取教学目标分层法进行教学。一般情况下分两层:基层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课堂上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高层目标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分发展的目标。如第五册基础训练2的作文要求是写一个建筑物。根据教学大纲对三年级本学期作文的要求,我们把基层目标定为“在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把建筑物的外观特点用一两段话写下来,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高层目标定为“在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把建筑物的外观特点写具体、写清楚,并可适当展开想象,句子要通顺、连贯。”这样做既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成的基本目标,又满足了优生的求知欲望,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与目标分层相适应的是课堂提问,练习设计分档法。在课堂上如果只设计一些高难的问题,练习就会使基础学生望尘莫及,长久坐冷板凳。设计提问或练习分档分类,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或做不同层次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都有回答或练习的机会,如教学《粜米》一文,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资本家是造成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这一原因,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第一,那些戴旧毡帽的是怎样到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来占卜他们的命运的?
第二,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
第三,为什么得了这样的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第1、2题可让中差生回答:第3题可先让优等生回答,让中差生有所启发后再回答,这样既消除差生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保证优等生有充分发展的机会,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二、师生换位法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或在教师精心点拨指导下,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然后讲解;或设计简单课文的教学目标,课堂提问,练习作业等等,使学生反客为主,在主动参与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也当一次“小老师”。这种做法既能创造主动活动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课上教师要认真组织,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这样一个学期搞上几次,学生们的主动学习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三、游戏表演法
把有些课文精心设计或成小故事或小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或以做游戏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鲸》一文,以宣读虚构的海龟爷爷的一封来信导入新课,提出海洋水族馆在分类时遇到的一个麻烦,既虎鲸是否属于鱼类,请同学们做小法官,帮它们办理这个案子,这样以做游戏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使同学们以极浓的情趣投入阅读,展开争论,各自举例力争,最后,读通了课文,形成了一致意见,教师让大家给海龟爷爷写一封回信,详细说明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的理由,如此读练相长,学玩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分组竞争法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课堂上也是如此。只能通过竞争,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上进,比着学、赛着干的积极性。做法是将八行学生分成四组采取竞赛形式,像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看谁记得快比赛,看谁想得妙答得正确比赛等等。分组记分,公平竞争,这样一方面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比如:做抢答比赛时,学生抢答气氛相当浓厚,当一个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同组学生都会用鼓励的眼光望着他或替他回答。这就使每个同学在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下都能积极投入,克服了部分学生上课“坐等”的坏习惯,另外还能克服学生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较短的认知障碍。
此外,还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方法的了关系。要想使学生乐学、爱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还应具有幽默、诙谐、富有趣味的性的特点,并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大问题,途径、方法多种多样,但着重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是关键。
第一,知识与能力、方法的关系。相对来说,一篇文章要讲清它的知识点,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怎样使知识迁移为能力,又怎样掌握有效的方法,以此为钥匙,去打开一批同类文章的大门,从而登堂入室,这就难了。所以在教读一篇课文时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同时还要理清课文的思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能够学以致用。例如:在讲授《人民大会堂》这篇课文时,可理清文章脉络,文中先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接下去依次写了对人民大会堂的总印象,人民大会堂五个地方的景物,参观后的感想。学生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再让他们读同类文章。从而掌握写游记的基本方法,接下去可让学生们参观一处景物,仿写一篇作文,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要不断变换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引导想象,当学到《狐狸与乌鸦》一文时,指导学生把狐狸狡猾的语气和乌鸦挡不住诱惑而上当的情景读出来,让听读的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狐狸那贪婪的面孔和乌鸦愚昧无知的表情,还让学生分角色边朗读边表演,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读会了课文,又提高了朗读水平,课堂上兴趣盎然,充满了欢乐。
第二,读写与听说的关系。由于现存在的考试中没有听说方面的内容。所以“听说”在教学中一直被冷落,至多也是一种点缀。而语文作为工具,听说能力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社会的建设人才不仅要能够动笔从文,而更要求出口成章,准确听记,迅速作答,这为语文教学规定了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这一意义上说,只注重读写不顾及听说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而在教学中不能有效指导听说训练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语文教师应从时代要求,学科本质、纠正偏差等多种意义出发,在语文教学中还“听说”教学以应有的位置。
三、教读与自读的关系
在认识上,我们总是把教读看作硬任务,把自读当作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殊不知,使学生离开老师的扶助,真正具有自读的本领,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的。我们可以欲快先慢,不赶进度,先对学生从自读方法上做示范指导,教会他们圈点提要,评注辨析,归纳借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联系教材内容,先找准每篇课文的训练点,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训练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规律和方法。例如:在教《燕子飞回来了》一课时,由于教材1~4自然段在结构上相同,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是:(1)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2)有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3)每句话写什么?(4)先写……,再写……(5)哪些词用得好等等,接下去,教师便可扶着学生按上述学习方法,学习第二段,然后再放下去,教师便可扶着学生按上述学习方法,学习第二段,然后再放手让他们学习第三、四段,最后由教师收口,收重点、收难点。在完成了“教、扶、放、收”的阅读过程后,再让学生用“先……,再……,最后……”的句式说一段话,就实现了读中学写,读后会写的要求,使只有阅读内容的平面教学变成了读写结合的立体形式了。
四、讲授与训练的关系
教师如果只靠自己喋喋不休地讲,不重视激发学生去探索思维,那就把师生的双边、多边活动搞成“一言堂”,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怎样做到言不烦,重在点拨,怎样去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比只靠自己去讲清要难得多。惟其难,才需要我们去努力。我们不妨先从“精讲”上做起,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训练,效益也就会高得多。但这训练,并不是我们惯常说的做练习,自读是训练,听说要训练,方法的操作,思维活动的开展是训练,可见,注重循序渐进,科学的操作程序,才是真正的训练。
处理好上述几种关系,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那么,他们便掌握了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一、教学目标分层法
学生学习感到压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不分高下,以同一个目标教学。因此,制定教学目标,要认真研究本班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差异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采取教学目标分层法进行教学。一般情况下分两层:基层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课堂上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高层目标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分发展的目标。如第五册基础训练2的作文要求是写一个建筑物。根据教学大纲对三年级本学期作文的要求,我们把基层目标定为“在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把建筑物的外观特点用一两段话写下来,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高层目标定为“在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把建筑物的外观特点写具体、写清楚,并可适当展开想象,句子要通顺、连贯。”这样做既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成的基本目标,又满足了优生的求知欲望,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与目标分层相适应的是课堂提问,练习设计分档法。在课堂上如果只设计一些高难的问题,练习就会使基础学生望尘莫及,长久坐冷板凳。设计提问或练习分档分类,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或做不同层次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都有回答或练习的机会,如教学《粜米》一文,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资本家是造成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这一原因,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第一,那些戴旧毡帽的是怎样到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来占卜他们的命运的?
第二,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
第三,为什么得了这样的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第1、2题可让中差生回答:第3题可先让优等生回答,让中差生有所启发后再回答,这样既消除差生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保证优等生有充分发展的机会,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二、师生换位法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或在教师精心点拨指导下,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然后讲解;或设计简单课文的教学目标,课堂提问,练习作业等等,使学生反客为主,在主动参与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也当一次“小老师”。这种做法既能创造主动活动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课上教师要认真组织,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这样一个学期搞上几次,学生们的主动学习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三、游戏表演法
把有些课文精心设计或成小故事或小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或以做游戏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鲸》一文,以宣读虚构的海龟爷爷的一封来信导入新课,提出海洋水族馆在分类时遇到的一个麻烦,既虎鲸是否属于鱼类,请同学们做小法官,帮它们办理这个案子,这样以做游戏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使同学们以极浓的情趣投入阅读,展开争论,各自举例力争,最后,读通了课文,形成了一致意见,教师让大家给海龟爷爷写一封回信,详细说明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的理由,如此读练相长,学玩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分组竞争法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课堂上也是如此。只能通过竞争,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上进,比着学、赛着干的积极性。做法是将八行学生分成四组采取竞赛形式,像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看谁记得快比赛,看谁想得妙答得正确比赛等等。分组记分,公平竞争,这样一方面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比如:做抢答比赛时,学生抢答气氛相当浓厚,当一个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同组学生都会用鼓励的眼光望着他或替他回答。这就使每个同学在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下都能积极投入,克服了部分学生上课“坐等”的坏习惯,另外还能克服学生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较短的认知障碍。
此外,还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方法的了关系。要想使学生乐学、爱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还应具有幽默、诙谐、富有趣味的性的特点,并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大问题,途径、方法多种多样,但着重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是关键。
第一,知识与能力、方法的关系。相对来说,一篇文章要讲清它的知识点,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怎样使知识迁移为能力,又怎样掌握有效的方法,以此为钥匙,去打开一批同类文章的大门,从而登堂入室,这就难了。所以在教读一篇课文时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同时还要理清课文的思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能够学以致用。例如:在讲授《人民大会堂》这篇课文时,可理清文章脉络,文中先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接下去依次写了对人民大会堂的总印象,人民大会堂五个地方的景物,参观后的感想。学生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再让他们读同类文章。从而掌握写游记的基本方法,接下去可让学生们参观一处景物,仿写一篇作文,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要不断变换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引导想象,当学到《狐狸与乌鸦》一文时,指导学生把狐狸狡猾的语气和乌鸦挡不住诱惑而上当的情景读出来,让听读的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狐狸那贪婪的面孔和乌鸦愚昧无知的表情,还让学生分角色边朗读边表演,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读会了课文,又提高了朗读水平,课堂上兴趣盎然,充满了欢乐。
第二,读写与听说的关系。由于现存在的考试中没有听说方面的内容。所以“听说”在教学中一直被冷落,至多也是一种点缀。而语文作为工具,听说能力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社会的建设人才不仅要能够动笔从文,而更要求出口成章,准确听记,迅速作答,这为语文教学规定了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这一意义上说,只注重读写不顾及听说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而在教学中不能有效指导听说训练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语文教师应从时代要求,学科本质、纠正偏差等多种意义出发,在语文教学中还“听说”教学以应有的位置。
三、教读与自读的关系
在认识上,我们总是把教读看作硬任务,把自读当作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殊不知,使学生离开老师的扶助,真正具有自读的本领,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的。我们可以欲快先慢,不赶进度,先对学生从自读方法上做示范指导,教会他们圈点提要,评注辨析,归纳借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联系教材内容,先找准每篇课文的训练点,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训练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规律和方法。例如:在教《燕子飞回来了》一课时,由于教材1~4自然段在结构上相同,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是:(1)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2)有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3)每句话写什么?(4)先写……,再写……(5)哪些词用得好等等,接下去,教师便可扶着学生按上述学习方法,学习第二段,然后再放下去,教师便可扶着学生按上述学习方法,学习第二段,然后再放手让他们学习第三、四段,最后由教师收口,收重点、收难点。在完成了“教、扶、放、收”的阅读过程后,再让学生用“先……,再……,最后……”的句式说一段话,就实现了读中学写,读后会写的要求,使只有阅读内容的平面教学变成了读写结合的立体形式了。
四、讲授与训练的关系
教师如果只靠自己喋喋不休地讲,不重视激发学生去探索思维,那就把师生的双边、多边活动搞成“一言堂”,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怎样做到言不烦,重在点拨,怎样去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比只靠自己去讲清要难得多。惟其难,才需要我们去努力。我们不妨先从“精讲”上做起,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训练,效益也就会高得多。但这训练,并不是我们惯常说的做练习,自读是训练,听说要训练,方法的操作,思维活动的开展是训练,可见,注重循序渐进,科学的操作程序,才是真正的训练。
处理好上述几种关系,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那么,他们便掌握了学习语文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