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化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可是,由于许多主观、客观的原因使一大部分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逐步接轨,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市学校,学生数量逐年减少,教师也跟着流入条件更好的城区学校,这造成了农村小学教师紧张。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少有专职老师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老师基本是语文老师或者班主任老师兼任。
(二)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很少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很多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教学方法都搞不清楚。《品德与社会》课前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准备、精心的备课,要组织指导学生查找资料、走访调查、实地考察等,而绝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主科”上,没有多余的精力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精心准备,严重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本来就少,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交流更少。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社会》课要充分体现社会性和生活化。而我们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课堂成了理论要求和说教讲座,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成了教学的全部,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和机械地学,这些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
我校的教学评价以考试科目为主体,《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既没有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予以关注,也没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了解——体验——探究后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至于学生是否形成初步的社会生活技能,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什么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这些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成了考试科目评价的附属品,为了应付考试而要求学生背诵记忆。这些现象导致《品德与社会》课无法被老师重视,大部分兼课教师即使上课也只是应付了事,整体上应试教育氛围浓厚。
二、应对《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现状的基本策略
(一)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管理,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加强教学监管,学校尽可能安排师德高尚、责任心强、专业素质好的专职教师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同时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这门学科,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我校属于典型的农村小学,地处大别山区,位于潜山、岳西、太湖三县交界,潜山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和八斗起义所在地,蚕桑、茶叶和生姜是农村重要经济作物,以“红色五庙,绿色茶乡”为发展目标。为此,我校《品德与社会》课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突出乡土特色。
(三)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学习兴趣
当前,班班通教学设备进入班级,《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既有经典小故事,又有动漫和小视频,这些资源很形象、生动,趣味性强,学生乐于接受。在课堂上,我利用这些设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文和视频,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逐步接轨,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市学校,学生数量逐年减少,教师也跟着流入条件更好的城区学校,这造成了农村小学教师紧张。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少有专职老师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老师基本是语文老师或者班主任老师兼任。
(二)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很少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很多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教学方法都搞不清楚。《品德与社会》课前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准备、精心的备课,要组织指导学生查找资料、走访调查、实地考察等,而绝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主科”上,没有多余的精力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精心准备,严重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本来就少,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交流更少。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社会》课要充分体现社会性和生活化。而我们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课堂成了理论要求和说教讲座,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成了教学的全部,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和机械地学,这些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
我校的教学评价以考试科目为主体,《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既没有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予以关注,也没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了解——体验——探究后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至于学生是否形成初步的社会生活技能,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什么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这些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成了考试科目评价的附属品,为了应付考试而要求学生背诵记忆。这些现象导致《品德与社会》课无法被老师重视,大部分兼课教师即使上课也只是应付了事,整体上应试教育氛围浓厚。
二、应对《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现状的基本策略
(一)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管理,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加强教学监管,学校尽可能安排师德高尚、责任心强、专业素质好的专职教师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同时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这门学科,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我校属于典型的农村小学,地处大别山区,位于潜山、岳西、太湖三县交界,潜山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和八斗起义所在地,蚕桑、茶叶和生姜是农村重要经济作物,以“红色五庙,绿色茶乡”为发展目标。为此,我校《品德与社会》课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突出乡土特色。
(三)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学习兴趣
当前,班班通教学设备进入班级,《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既有经典小故事,又有动漫和小视频,这些资源很形象、生动,趣味性强,学生乐于接受。在课堂上,我利用这些设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文和视频,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