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抽象思维又十分考验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小学数学主要包括数字、线段、图形等知识,而且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十分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老师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深入钻研教材,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8-0135-01
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联想能力等,这些能力都可以归纳为思维能力。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许多数学知识只有站在抽象思维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内化,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很多学生因为不得要领而在学习中频频受挫,最终丧失了学习兴趣和热情。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清除学习道路上的障碍,逐渐养成抽象思维的习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培养终生学习意识。
一、创设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题型,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应用题的意义在于促进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络,绝不是简单地解答题目而已,而是要让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维与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题通常来源于生活,属于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应用题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小数乘除法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创设班级联欢会的情境,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分别购买不同的布置教室的物品,记录下购物清单。气球10个/包,28.5元/包;彩带3.6元/米,20.8元/卷。布置教室需要30米的彩带以及40个各种颜色的气球。老师发放给学生模拟购物的道具、资金,在超市购物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学习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地在生活中应用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及数学学科生活化的一面。有助于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交流、互动、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数形结合,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不成熟,而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用数字、图形的方式将复杂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形象化。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老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学习,比如圆柱体,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与圆柱体有关的物体,再让学生寻找教室中的圆柱体,通过实物来学习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圆柱体的特点,形成数学概念。可见图形相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图形的结构特征。又如,在加法知识的学习中,老师可以让学生通過摆木棍的方法来算数,加深对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实物道具的加入,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当然,数形结合数学思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培养而成,在学生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的发展过程中,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思想朝着数形结合的方向靠拢,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三、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纵观我国小学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情况,有部分老师仍然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没有足够重视,认为小学数学知识相对简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些知识。然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并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思维。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其实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全面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思维导图是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梳理原本混乱不清的思维,让学生用清晰的逻辑去分析问题。老师可以将重点、难点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重点向学生强调思维导图的画图方法,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画图过程,让学生明白,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成环环相扣、彼此联系的简单问题,然后进行逐一突破和解决。最后,还要把分解的问题汇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看待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总—分—总的思维过程,“分”的意义在于简化第一个“总”的复杂,“总”的意义在于对分解的、零碎的知识的归纳,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情境教学、数形结合与思维导图三个方面浅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为相关教育教学研究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钟鸿.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读与写,2019,16(35):172.
[2]李晓飞.深度学习导向下小学数学交流策略的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8):68-72.
[3]于正军.自我追问: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基于儿童视角的教材追问和学法转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1):51-5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8-0135-01
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联想能力等,这些能力都可以归纳为思维能力。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许多数学知识只有站在抽象思维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内化,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很多学生因为不得要领而在学习中频频受挫,最终丧失了学习兴趣和热情。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清除学习道路上的障碍,逐渐养成抽象思维的习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培养终生学习意识。
一、创设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题型,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应用题的意义在于促进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络,绝不是简单地解答题目而已,而是要让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维与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题通常来源于生活,属于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应用题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小数乘除法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创设班级联欢会的情境,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分别购买不同的布置教室的物品,记录下购物清单。气球10个/包,28.5元/包;彩带3.6元/米,20.8元/卷。布置教室需要30米的彩带以及40个各种颜色的气球。老师发放给学生模拟购物的道具、资金,在超市购物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学习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地在生活中应用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及数学学科生活化的一面。有助于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交流、互动、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数形结合,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不成熟,而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用数字、图形的方式将复杂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形象化。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老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学习,比如圆柱体,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与圆柱体有关的物体,再让学生寻找教室中的圆柱体,通过实物来学习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圆柱体的特点,形成数学概念。可见图形相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图形的结构特征。又如,在加法知识的学习中,老师可以让学生通過摆木棍的方法来算数,加深对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实物道具的加入,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当然,数形结合数学思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培养而成,在学生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的发展过程中,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思想朝着数形结合的方向靠拢,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三、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纵观我国小学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情况,有部分老师仍然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没有足够重视,认为小学数学知识相对简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些知识。然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并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思维。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其实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全面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思维导图是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梳理原本混乱不清的思维,让学生用清晰的逻辑去分析问题。老师可以将重点、难点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重点向学生强调思维导图的画图方法,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画图过程,让学生明白,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成环环相扣、彼此联系的简单问题,然后进行逐一突破和解决。最后,还要把分解的问题汇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看待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总—分—总的思维过程,“分”的意义在于简化第一个“总”的复杂,“总”的意义在于对分解的、零碎的知识的归纳,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情境教学、数形结合与思维导图三个方面浅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为相关教育教学研究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钟鸿.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读与写,2019,16(35):172.
[2]李晓飞.深度学习导向下小学数学交流策略的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8):68-72.
[3]于正军.自我追问: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基于儿童视角的教材追问和学法转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