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本无华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647403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长期以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取得教学成功是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总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但是,事实往往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总有预设之外的意外发生,即“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我试就小学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矛盾产生的几种情况作一些具体分析,旨在追求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完美境界,提出看法,以求在痛苦的矛盾中反思、探究,终能如凤凰般获得涅磐。
  一、直面“跑题”现象,巧用评价机智
  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候教师一提出问题,便引来热烈讨论,看到这样的氛围,似乎看到了新课程的朝气和活力,可在随后的交流中,学生众说纷纭,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自然观点迥异,说着说着就跑题了,甚至犹如一场辩论赛。尽管教师在课前作了精心的预设,可面对这样的尴尬,如何收场呢?
  [案例描述]有位教师在执教《熟能生巧》最后一课时时,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好了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回答问题。有的说:“我知道武士有‘百步穿杨’本领,卖油老翁有从铜钱孔中注油,不沾湿铜钱的本领。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还有的说:“我觉得卖油翁做得比武士好,他很谦虚。”突然,有人站起来说:“我喜欢武士。因为武士身强力壮,他的本领能保护自己,保卫国家。而卖油翁的本领却不怎么样!”听了他的发言后,学生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此时,教师也不想扼杀孩子们的思绪,说:“是啊,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说理由。”在激烈的争论中,下课铃声响了。
  [原因分析]当前,新课改正开展得热火朝天,尊重学生的个性,赞扬、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是新课改后发生的明显变化。然而有的课堂上是“好”声一片,即使学生的见解出现偏差,教师也不指出,以致不该夸的也变着法子夸,不该奖的也照顾情绪奖。像这样滥用鼓励和夸奖,极易使学生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是对的,最终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寻求对策]当很多学生对喜欢武士或卖油翁产生兴趣时,教师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回学生的思绪,可以这样说:“同学们,让我们撇开武士和卖油翁的年龄和其他因素,就学习课文而言,来说说你的收获,好吗?”听到教师的话,学生会意识到话题扯远了,提醒自己该回到老师的问题,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收获。那他们的思绪就会回到文本本身及文本所传达的信息上来了。
  [深刻反思]新课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说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绝对化。有的教师认为“放”得越多越好,即使出现偏差,也不加以引导点拨,明明看到学生误入歧途却任其发展,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机智的评价来指导学生,评价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评价的导向功能,像案例中的教师,明知学生说得不恰当却不去指正,自以为做到了新课程提倡的以正面评价为主,孰不知,却将学生引向了错误的深渊。新课标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不是说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善待“错误”,用好错误资源
  在现实教学中,有时课要堂生成和教师的预设不一致,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和“偏差”,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视而不见,还是简单处理,还是追随学生的兴趣意识,抓住教学中的“机遇”灵活调控教学?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案例描述]记得贾志敏老师的一次公开教学,他请学生用“姆”组词。有个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母,母亲的母”。同学们都大叫错了,错了。但贾老师不慌不忙:“他没错,只是还没说完。你继续,母亲的‘母’——”学生恍然大悟,连忙说:“母亲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或许这个孩子会遗忘这堂课教了什么,但老师机智地替他化解了众人的“嘲笑”,他一定会终身难忘。
  [原因分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处于学习期的探索者,犯些错误是正常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动辄横加指责,不但不能纠正学生的错误,反而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那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另外,为人师者更应重视言传身教,自己尚且不能做到宽容大度,又怎能希望他的学生拥有“容人于不能容处”的情怀呢?
  [寻求对策]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该想到每堂课上都会有错误和偏差,也应该允许错误和偏差,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究,最后走向成功。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让课堂成为宽容的处所,因为学生更加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关爱。如果一味地批评与责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深刻反思]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我认为课堂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错误”和“偏差”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时在语文中的一些“旁逸斜出”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孩子们的共同兴奋点,这样更会使课堂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彩。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课前精心的预设使生成更加精彩,在生成中调整使预设更加完美,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矛盾,使课堂真实有效,动态生成。
其他文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新的教学理念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广大教师的教学方式,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着新的教学策略,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充满生机和活力。可是,现实中仍有一些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存在着某些形式主义的现象,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本质,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关于情境创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需要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地巧妙地富于各种生动
摘 要: 翻译能力是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终极体现,但翻译教学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合理利用英语电影开展翻译教学,对改革现有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材料、弥补专业师资不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大有裨益。  关键词: 英语原版电影 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教学理念的发展和教学设施的改善为英语原版电影进入大学英语课堂辅助教学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客观条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语电影,有利于改善学
语文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优美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美,好的文章亦有音乐般的韵律美和旋律美,生动的课堂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和结构美。无疑,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启发学生心智,无论是煽动学生情感体验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设置情境,营造气氛    运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兴趣。每首歌都有一个过门、前奏,其作用就是为整首歌奠定一个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悱”和“不以三隅反”的情况,正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如果不注意正确地观察学生是否处于“愤”、“悱”的状态,那么就不可能恰到好处地去启发;如果教师“举一隅”而没能觉察到学生是否能够“以三隅反”,又如何确定是继续讲下去还是应该变化角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的“一隅”?  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通过思维作
学习外语跟学习母语在形式上、效率上和效果上都有着巨大区别。母语从听说开始,基本上是不知不觉地“自然”学会,语言认知和教学理论还使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来指称这种获得言语能力的过程:“习得”。  外语“学习”不享有母语“习得”的环境和条件,往往只能借助书本,机械地——也就是违反自然规律地——把语言的书面符号硬背下来。母语习得犹如在水里面出生、在水里面学游泳,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外语学习就像在没有水的陆地上
摘 要: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由于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义务教育的一大难点。本文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积极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解决措施    一、留守儿童健康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我,从读书到教书已经读了无数遍,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感动,一个个新的收获。我总在想:自己是为作者感动?还是为“父亲”感动?还是为更多的我所接触过的学生的父母感动?所以,每次教学《背影》时,我都不敢有一丝的疏忽,怕有愧于熟悉的“父母们”。  一、在细读和品味中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前让学生交流父亲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营造一个恰当的课堂气氛导入
摘 要: 《J.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早期的文学作品,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本诗运用多重隐喻。隐喻在整个语篇结构中起到轴心性作用,并奠定了整首诗歌的语言基础和情感基调,使诗歌的氛围明朗,清晰。本文通过对《情歌》的分析,论述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对诗歌的意象性创作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J.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 隐喻 情感 现实    1.引言  艾略特的《J.阿尔弗雷德·
摘 要: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导入 方法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
引入新课的方式通常有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两种。新课程概念下创设情境或许更容易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所以受到广大教师的追捧。相反,复习铺垫就成了反面典型,被痛批为过于追求预设,忽略课堂的生成,追求纯粹意义的数学化,只重视数学技能的训练,忽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等等。难道它真的没有可用之处了吗?在实际教学中适当运用复习铺垫,以旧引新是完全必要的。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运用已有知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复习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