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族语”的英语名称是“native language”,它是本国人所说的基本语言,也指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语言。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本族语在教学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直接教学法和交际法
本世纪初,随着直接教学法的出现,反对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的教学观点逐步形成了。直接法强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外语教学,明确提出外语教学不应使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在教授新的语言点时,用手势、图片、幻灯片或直接用目的语来阐述这个语言点,例如:教师在教bus,jeep,car等词时,可以用画有这些实物的图片向学生演示,使教学形象生动,这样学生更易记住。虽然直接法已不那么时髦,但它的影响却相当广泛。
上世纪60年代,以英国学者为主,交际教学法又登上了外语教学的“舞台”。交际法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反对以语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摒弃听说法(Audio – lingual Method)。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外语学外语”(English Only Approach),主张教会学生懂得语言的不同功能(function),使用语言的方法等等,这也就承袭了直接法轻视母语的观点。例如:注重交际法的教师在教一个对话时,会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掌握这个对话。学生更乐意接受。交际法影响颇大,它的倡导者和追随者则纷纷著书立说,来宣扬它的理论和方法。语言是与思想直接联系的。那么,有多少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完全脱离母语,而仅用外语思维来进行交际呢?
在外语教学中肯定母语作用并非新的观点,这我们完全可以在外语教学理论中找到依据。只是伴随着各种新的理论的冲击,我们似乎把它淡忘了。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每一位外语教学者,都在琢磨母语(本族语)和目的语(外语)有哪些异同。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斯大林说:“思想的真实性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毫无疑问,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时,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讲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还须承认,他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这些区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外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中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作为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完全不同,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直接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二、翻译教学法
翻译法是指用母语来教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征就是母语与所学外语并用,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母语和所学外语打交道。在我国大中学校的外语教学中,翻译法所创建的翻译教学手段被认为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翻译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外语词和句子的含义,特别是在学习初期,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外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因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准确理解在外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其次,翻译法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设备,在初学阶段节省了教师讲解新材料的时间。近年来,直接法、交际法、功能法的出现把翻译法推向了对立面。然而大多数外语教师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冷静思考,不少教师在学习了新的教学法后,采取了折中法,在保留翻译法优点的基础上,广采各家之长,加强听说训练,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人本主义教学法
最后以人本主义教学法(Humanistic Approach)为基础谈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具备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参加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授课,尤其在给较差的学生做个别辅导时,想要解释某一语法项目而类似结构语中又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母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母语的滥用。◆(作者单位:江西省都昌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一、直接教学法和交际法
本世纪初,随着直接教学法的出现,反对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的教学观点逐步形成了。直接法强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外语教学,明确提出外语教学不应使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在教授新的语言点时,用手势、图片、幻灯片或直接用目的语来阐述这个语言点,例如:教师在教bus,jeep,car等词时,可以用画有这些实物的图片向学生演示,使教学形象生动,这样学生更易记住。虽然直接法已不那么时髦,但它的影响却相当广泛。
上世纪60年代,以英国学者为主,交际教学法又登上了外语教学的“舞台”。交际法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反对以语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摒弃听说法(Audio – lingual Method)。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外语学外语”(English Only Approach),主张教会学生懂得语言的不同功能(function),使用语言的方法等等,这也就承袭了直接法轻视母语的观点。例如:注重交际法的教师在教一个对话时,会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掌握这个对话。学生更乐意接受。交际法影响颇大,它的倡导者和追随者则纷纷著书立说,来宣扬它的理论和方法。语言是与思想直接联系的。那么,有多少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完全脱离母语,而仅用外语思维来进行交际呢?
在外语教学中肯定母语作用并非新的观点,这我们完全可以在外语教学理论中找到依据。只是伴随着各种新的理论的冲击,我们似乎把它淡忘了。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每一位外语教学者,都在琢磨母语(本族语)和目的语(外语)有哪些异同。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斯大林说:“思想的真实性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毫无疑问,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时,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讲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还须承认,他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这些区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外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中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作为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完全不同,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直接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二、翻译教学法
翻译法是指用母语来教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征就是母语与所学外语并用,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母语和所学外语打交道。在我国大中学校的外语教学中,翻译法所创建的翻译教学手段被认为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翻译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外语词和句子的含义,特别是在学习初期,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外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因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准确理解在外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其次,翻译法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设备,在初学阶段节省了教师讲解新材料的时间。近年来,直接法、交际法、功能法的出现把翻译法推向了对立面。然而大多数外语教师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冷静思考,不少教师在学习了新的教学法后,采取了折中法,在保留翻译法优点的基础上,广采各家之长,加强听说训练,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人本主义教学法
最后以人本主义教学法(Humanistic Approach)为基础谈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具备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参加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授课,尤其在给较差的学生做个别辅导时,想要解释某一语法项目而类似结构语中又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母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母语的滥用。◆(作者单位:江西省都昌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