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思想下的课堂构建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ove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思想,以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为“活教育”的三大纲领,并制订了相应的17条教学原则,强调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强调教师应“教活书”“活教书”等,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以“活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实现活学活用,还可以让课堂教学因“活”而美,充满灵动与活力。
  一、活用教学资源,形成活的学习内容
  “活教育”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具有伸缩性,教师所使用的教材也应该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说,教材应当根据儿童的情况和需求进行更改使用。而且,“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不能将课堂和自然、社会隔离开来。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在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的宝库中去获得体验,吸收营养,并将书籍知识作为基本辅佐和参考资料,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真正实现“读活书”“活读书”,这样,学生才能突破“读死书”“死读书”的死记硬背,才能更有兴趣地学习,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
  在大教材观思想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大自然密切结合,活用教材、校园环境和日常生活环境等教育资源,并由此形成可供学生学习的充满生命力的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基于教材也突破教材,通过对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观察、感知、体验和思考,充满兴趣地去求知、求学和学做人,在体验中汲取知识,发展思维,深刻理解文本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与情感,在“读活书”和“活读书”的过程中,学得轻松、快乐、兴趣盎然,也学得真实和有效果,从而真正落实语文教育“育人”的初衷和目的。
  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统编本三上)一文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在大自然中上课,带领学生到校园、街道、住宅区的小径上、公园里,观察雨后的法国梧桐落叶景色,并结合课文进行引导性提问,如:“为什么作者感觉像是铺了一层彩色的地毯?”“作者眼中的地毯是什么样子的呢?”“你看到的地毯又是什么样的呢?”“作者说落叶像什么?”“为什么说落叶像小巴掌呢?”“你觉得落叶还像什么呢?”引导学生去观察铺满落叶的路面,树叶上的雨珠,以及落叶在潮湿路面上的形状和颜色,亲自去感知落叶飘零的触感等。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真正感知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及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基于此,勇敢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没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法国梧桐树落叶洒满一地的景色的视频,创设学习情境,突出整体景色与树叶局部景色,便于学生观察和思考,并提供收集好的法国梧桐树的树叶,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抚摸,获得最直接的体验、感知和感受,再结合对课文的阅读学习,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方法。
  二、活用教学方法,促成活的学习方式
  “活教育”将“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并将“做”作为教与学的核心和起点,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各种结果,而是为他们提供思考与做事的机会,创造让学生做事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亲自去做,让他们在做中思考和探究,通过做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求得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知识,发现真世界。而教师可用的教学方法又很多,包括比较教学法、替代教学法、分组学习、比赛、游戏、故事等,教师应结合儿童的特点灵活思考,灵活运用,从而增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在“活教育”的教学观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创设活的学习情境,设计以学生的“做”为核心的学习任务或学习问题,灵活运用阅读比赛、组织辩论会、分组合作学习、组织游戏、猜谜语、书法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精心组织课堂学习活动,让课堂充满灵动的色彩,气氛融洽,积极活跃,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研究、讨论、梳理脉络、形成作品、表达展示等“做”的过程,促进独立思考,发展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兴趣,增进对语言的认识与积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教学《画杨桃》(统编本二下)一文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杨桃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快速画出自己看到的杨桃,然后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畫作,再说出“觉得谁画得像谁画得不像”,并让学生表达“为什么觉得画得像或者不像”。接着,教师组织一次“座位临时大调换”,每个人坐在不同的位置重新观察,再画一次杨桃,比较自己两次画作的区别,再次思考和分析“为什么两次画的杨桃形状不一样”,对坚持认为“谁画得最不像”的学生,让他坐在相应座位上重新观察一次,重新判断和总结。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初步观点“看事物或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基于此,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课文,通过自读与独立思考、表达与讨论等学习活动,进行故事情节梳理、近义词与反义词对比分析、关键句分析等,引导学生培养语感,增进理解,树立正确观念,发展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活用成果评价,促成活的学习成果
  “活教育”认为,儿童经过实验观察的“做”与大量阅读参考的“学”之后,进入学习的第三阶段“发表创作”,即儿童充分发挥创造力,将实验和观察的所思所得进行整理、分析、创作和表达,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然后再进入学习的第四阶段“批评检讨”,在这个阶段,儿童与教师、同伴一起分享学习成果与学习心得,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批评,相互提建议,儿童自我“检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清晰如何将学习所获应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需要活用成果评价,不以“做对几道题”“完成几篇文章的阅读”等作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判断,而是设计活作业,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总结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进行重点知识对比总结、画出人物关系图、仿写诗歌、续写故事、编写小剧本、制作主题阅读画册、编制诗集、制作班级语文学习周报等基于思考的学习梳理与总结,并形成相应的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讲故事、做演讲、观点辩论、作品讲解、故事表演、诗歌演唱等成果分享与展示活动,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并且相互提出问题及建议,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知识性问题的答案。这样,通过活用成果评价,促成学生活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用得得心应手,发展思维,深入内心,获得最宝贵的学习经验。
  《搭船的鸟》(统编本三上)位于教材第三单元“我来编童话”和第四单元“续写故事”的习作学习之后,因此,对这一课的成果评价,教师可以结合前期的习作学习,设计“编写童话”或“续写故事”的活作业,引导学生利用本课所学所感,充分发挥想象去完成习作,在习作的过程中应用所学。例如,让学生将自己看作是翠鸟,以翠鸟的视角写出本次搭船的经历以及翠鸟的想法;或者用跟踪摄像的思路,续写翠鸟从船头飞走以后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等,描写出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学生完成的作品,通过教师组织的分享会进行交流,互学互评,巩固所学,深化认知,发展语言,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活教育”思想虽然是在上世纪提出,但其对现今语文教育的指导价值依然十分宝贵。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取其精华,吸收其思想内核,理解其教育宗旨,并结合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资源情况、教育改革要求和社会教育环境等,统筹考虑,灵活设计和组织教学,践行“活”的踏实教育,实现“活教书”“教活书”,落实教育目标与宗旨。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日月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语用能力指的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等。语用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语用教学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语用缺失的现象,教师认为语文课应该包罗万象,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繁杂,出现了不少和语文相关性较小甚至无关的内容,这便产生了“伪语文”的问题,大大影响了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的习作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这样大目标的指引下,统编本教材各单元又进行了细化、分解,让习作教学体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序列。教学中,笔者努力将每次习作指导的目标更加明晰化,学生练习、评价的标准更加量化,从而让每次习作都着重于练习一种方法,收获一种能力。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提炼单元习作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始终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现今,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赏读式教学,指导童诗写作用力不多。笔者在组织学生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时,着力运用信息技术推进童诗写作教学,引导学生转换视角,自主搜集整理民歌、童谣,像诗人那般动笔撰写、分享童诗,让童心童趣在童诗写作中飞翔。  一、感受诗歌魅力  《轻叩诗歌的大门》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分为“诗
统编本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在小学低年级安排了大量的识字任务。因此,引导学生积极识字、识好汉字,培养他们主动识字的兴趣和能力,成了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学中,我循着课标提出的“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等要求,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了多元识字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一、图文结合:在视觉刺激中趣味识字  低年级学生对色彩斑斕的图画异常感兴趣,而统编本教材为每一课的生字学习匹配了相应的插
统编本教材积极吸收和悦纳了其他版本的编写理念,具有很多创新的设计。其中,小练笔作为读写结合的重要体现,为整套教材注入了一丝清风。由于是首次将小练笔作为专门的题型纳入教材,很多一线教师在操作上就会出现各种困惑。比如,小练笔要不要专门进行教学?小练笔与课文、单元要素、单元习作有着怎样的关联?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对话编者理念,洞察教材小练笔的设置用意  纵观统编本教材,小练
培养猜想能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但猜想与普通的想象不同,猜想需具有一定的依据。统编本教材也注意到这一点,及时将猜想纳入到了阅读教学之中。比如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是一个特殊的预测单元。这种与众不同的课文结构,也意味着在教学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而单元解读是第一步。分析该单元,发现其由三个板块构成,即单元导读、课文呈现与实践任务。笔者结合单元内容以及特点进行解读。  一、解读单元
2010年4月17日是黄德智一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作为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之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广州市2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31岁的黄德智是最年轻的一位。毕业于高职院校仅9年的黄德智获此殊荣,既体现了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肯定,也反映我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1998年,黄德智就读于番禺理工学院(番禺职业
梦,有零碎的记不清楚的梦;梦,有迷失路途危及性命、醒来冷汗浃背的噩梦;梦,也有美梦。你做过吗?相信谁都做过美梦。  这里说的是宋朝小皇帝赵昺曾逃难到广东湛江南海硇洲岛(某些辞书误写“碉洲”), 投降元军的宋朝大将张弘率领水陆军围追宋忠臣陆秀夫丞相、张世杰的部队,在江门、斗门、新会皇帝赵昺移驻的崖山等地方血战时的故事。  时值六月,雾红像血,一只被炮火打得帆碎桅断的小战船,从沦陷的东莞东江冲出重围,
雕塑家罗丹语:“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并不缺少习作的素材,而是缺少发现习作素材的慧眼。生活中处处有素材,让习作走进生活,融入生活,生活便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  一、观察生活,激活素材  中国文学宝库之四大名著,哪一个不是取材于真实的生活?《红楼梦》真实地再现曹家由盛至衰的过程;《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鼎立的那段历史……于是,观察生活便是我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第一步。  “
《在柏林》是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虞大明老师执教时,基于学生的学情,充分运用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不断搭设思维支架,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表达方法进行质疑、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一步步走向深度学习。  一、质疑猜想,给思辨以梯度  虞大明老师在教学时敏锐地把握了这篇小说的特点,逐段出示,巧设悬念。在简介柏林和微型小说的特点后,虞老师出示第1自然段文字引导学生质疑:“你想问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