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思想,以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为“活教育”的三大纲领,并制订了相应的17条教学原则,强调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强调教师应“教活书”“活教书”等,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以“活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实现活学活用,还可以让课堂教学因“活”而美,充满灵动与活力。
一、活用教学资源,形成活的学习内容
“活教育”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具有伸缩性,教师所使用的教材也应该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说,教材应当根据儿童的情况和需求进行更改使用。而且,“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不能将课堂和自然、社会隔离开来。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在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的宝库中去获得体验,吸收营养,并将书籍知识作为基本辅佐和参考资料,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真正实现“读活书”“活读书”,这样,学生才能突破“读死书”“死读书”的死记硬背,才能更有兴趣地学习,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
在大教材观思想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大自然密切结合,活用教材、校园环境和日常生活环境等教育资源,并由此形成可供学生学习的充满生命力的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基于教材也突破教材,通过对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观察、感知、体验和思考,充满兴趣地去求知、求学和学做人,在体验中汲取知识,发展思维,深刻理解文本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与情感,在“读活书”和“活读书”的过程中,学得轻松、快乐、兴趣盎然,也学得真实和有效果,从而真正落实语文教育“育人”的初衷和目的。
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统编本三上)一文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在大自然中上课,带领学生到校园、街道、住宅区的小径上、公园里,观察雨后的法国梧桐落叶景色,并结合课文进行引导性提问,如:“为什么作者感觉像是铺了一层彩色的地毯?”“作者眼中的地毯是什么样子的呢?”“你看到的地毯又是什么样的呢?”“作者说落叶像什么?”“为什么说落叶像小巴掌呢?”“你觉得落叶还像什么呢?”引导学生去观察铺满落叶的路面,树叶上的雨珠,以及落叶在潮湿路面上的形状和颜色,亲自去感知落叶飘零的触感等。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真正感知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及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基于此,勇敢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没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法国梧桐树落叶洒满一地的景色的视频,创设学习情境,突出整体景色与树叶局部景色,便于学生观察和思考,并提供收集好的法国梧桐树的树叶,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抚摸,获得最直接的体验、感知和感受,再结合对课文的阅读学习,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方法。
二、活用教学方法,促成活的学习方式
“活教育”将“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并将“做”作为教与学的核心和起点,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各种结果,而是为他们提供思考与做事的机会,创造让学生做事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亲自去做,让他们在做中思考和探究,通过做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求得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知识,发现真世界。而教师可用的教学方法又很多,包括比较教学法、替代教学法、分组学习、比赛、游戏、故事等,教师应结合儿童的特点灵活思考,灵活运用,从而增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在“活教育”的教学观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创设活的学习情境,设计以学生的“做”为核心的学习任务或学习问题,灵活运用阅读比赛、组织辩论会、分组合作学习、组织游戏、猜谜语、书法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精心组织课堂学习活动,让课堂充满灵动的色彩,气氛融洽,积极活跃,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研究、讨论、梳理脉络、形成作品、表达展示等“做”的过程,促进独立思考,发展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兴趣,增进对语言的认识与积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教学《画杨桃》(统编本二下)一文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杨桃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快速画出自己看到的杨桃,然后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畫作,再说出“觉得谁画得像谁画得不像”,并让学生表达“为什么觉得画得像或者不像”。接着,教师组织一次“座位临时大调换”,每个人坐在不同的位置重新观察,再画一次杨桃,比较自己两次画作的区别,再次思考和分析“为什么两次画的杨桃形状不一样”,对坚持认为“谁画得最不像”的学生,让他坐在相应座位上重新观察一次,重新判断和总结。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初步观点“看事物或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基于此,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课文,通过自读与独立思考、表达与讨论等学习活动,进行故事情节梳理、近义词与反义词对比分析、关键句分析等,引导学生培养语感,增进理解,树立正确观念,发展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活用成果评价,促成活的学习成果
“活教育”认为,儿童经过实验观察的“做”与大量阅读参考的“学”之后,进入学习的第三阶段“发表创作”,即儿童充分发挥创造力,将实验和观察的所思所得进行整理、分析、创作和表达,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然后再进入学习的第四阶段“批评检讨”,在这个阶段,儿童与教师、同伴一起分享学习成果与学习心得,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批评,相互提建议,儿童自我“检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清晰如何将学习所获应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需要活用成果评价,不以“做对几道题”“完成几篇文章的阅读”等作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判断,而是设计活作业,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总结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进行重点知识对比总结、画出人物关系图、仿写诗歌、续写故事、编写小剧本、制作主题阅读画册、编制诗集、制作班级语文学习周报等基于思考的学习梳理与总结,并形成相应的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讲故事、做演讲、观点辩论、作品讲解、故事表演、诗歌演唱等成果分享与展示活动,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并且相互提出问题及建议,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知识性问题的答案。这样,通过活用成果评价,促成学生活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用得得心应手,发展思维,深入内心,获得最宝贵的学习经验。
《搭船的鸟》(统编本三上)位于教材第三单元“我来编童话”和第四单元“续写故事”的习作学习之后,因此,对这一课的成果评价,教师可以结合前期的习作学习,设计“编写童话”或“续写故事”的活作业,引导学生利用本课所学所感,充分发挥想象去完成习作,在习作的过程中应用所学。例如,让学生将自己看作是翠鸟,以翠鸟的视角写出本次搭船的经历以及翠鸟的想法;或者用跟踪摄像的思路,续写翠鸟从船头飞走以后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等,描写出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学生完成的作品,通过教师组织的分享会进行交流,互学互评,巩固所学,深化认知,发展语言,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活教育”思想虽然是在上世纪提出,但其对现今语文教育的指导价值依然十分宝贵。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取其精华,吸收其思想内核,理解其教育宗旨,并结合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资源情况、教育改革要求和社会教育环境等,统筹考虑,灵活设计和组织教学,践行“活”的踏实教育,实现“活教书”“教活书”,落实教育目标与宗旨。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日月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活用教学资源,形成活的学习内容
“活教育”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具有伸缩性,教师所使用的教材也应该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说,教材应当根据儿童的情况和需求进行更改使用。而且,“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不能将课堂和自然、社会隔离开来。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在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的宝库中去获得体验,吸收营养,并将书籍知识作为基本辅佐和参考资料,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真正实现“读活书”“活读书”,这样,学生才能突破“读死书”“死读书”的死记硬背,才能更有兴趣地学习,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
在大教材观思想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大自然密切结合,活用教材、校园环境和日常生活环境等教育资源,并由此形成可供学生学习的充满生命力的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基于教材也突破教材,通过对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观察、感知、体验和思考,充满兴趣地去求知、求学和学做人,在体验中汲取知识,发展思维,深刻理解文本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与情感,在“读活书”和“活读书”的过程中,学得轻松、快乐、兴趣盎然,也学得真实和有效果,从而真正落实语文教育“育人”的初衷和目的。
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统编本三上)一文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在大自然中上课,带领学生到校园、街道、住宅区的小径上、公园里,观察雨后的法国梧桐落叶景色,并结合课文进行引导性提问,如:“为什么作者感觉像是铺了一层彩色的地毯?”“作者眼中的地毯是什么样子的呢?”“你看到的地毯又是什么样的呢?”“作者说落叶像什么?”“为什么说落叶像小巴掌呢?”“你觉得落叶还像什么呢?”引导学生去观察铺满落叶的路面,树叶上的雨珠,以及落叶在潮湿路面上的形状和颜色,亲自去感知落叶飘零的触感等。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真正感知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及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基于此,勇敢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没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法国梧桐树落叶洒满一地的景色的视频,创设学习情境,突出整体景色与树叶局部景色,便于学生观察和思考,并提供收集好的法国梧桐树的树叶,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抚摸,获得最直接的体验、感知和感受,再结合对课文的阅读学习,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方法。
二、活用教学方法,促成活的学习方式
“活教育”将“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并将“做”作为教与学的核心和起点,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各种结果,而是为他们提供思考与做事的机会,创造让学生做事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亲自去做,让他们在做中思考和探究,通过做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求得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知识,发现真世界。而教师可用的教学方法又很多,包括比较教学法、替代教学法、分组学习、比赛、游戏、故事等,教师应结合儿童的特点灵活思考,灵活运用,从而增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在“活教育”的教学观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创设活的学习情境,设计以学生的“做”为核心的学习任务或学习问题,灵活运用阅读比赛、组织辩论会、分组合作学习、组织游戏、猜谜语、书法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精心组织课堂学习活动,让课堂充满灵动的色彩,气氛融洽,积极活跃,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研究、讨论、梳理脉络、形成作品、表达展示等“做”的过程,促进独立思考,发展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兴趣,增进对语言的认识与积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教学《画杨桃》(统编本二下)一文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杨桃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快速画出自己看到的杨桃,然后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畫作,再说出“觉得谁画得像谁画得不像”,并让学生表达“为什么觉得画得像或者不像”。接着,教师组织一次“座位临时大调换”,每个人坐在不同的位置重新观察,再画一次杨桃,比较自己两次画作的区别,再次思考和分析“为什么两次画的杨桃形状不一样”,对坚持认为“谁画得最不像”的学生,让他坐在相应座位上重新观察一次,重新判断和总结。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初步观点“看事物或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基于此,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课文,通过自读与独立思考、表达与讨论等学习活动,进行故事情节梳理、近义词与反义词对比分析、关键句分析等,引导学生培养语感,增进理解,树立正确观念,发展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活用成果评价,促成活的学习成果
“活教育”认为,儿童经过实验观察的“做”与大量阅读参考的“学”之后,进入学习的第三阶段“发表创作”,即儿童充分发挥创造力,将实验和观察的所思所得进行整理、分析、创作和表达,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然后再进入学习的第四阶段“批评检讨”,在这个阶段,儿童与教师、同伴一起分享学习成果与学习心得,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批评,相互提建议,儿童自我“检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清晰如何将学习所获应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需要活用成果评价,不以“做对几道题”“完成几篇文章的阅读”等作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判断,而是设计活作业,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总结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进行重点知识对比总结、画出人物关系图、仿写诗歌、续写故事、编写小剧本、制作主题阅读画册、编制诗集、制作班级语文学习周报等基于思考的学习梳理与总结,并形成相应的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讲故事、做演讲、观点辩论、作品讲解、故事表演、诗歌演唱等成果分享与展示活动,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并且相互提出问题及建议,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知识性问题的答案。这样,通过活用成果评价,促成学生活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用得得心应手,发展思维,深入内心,获得最宝贵的学习经验。
《搭船的鸟》(统编本三上)位于教材第三单元“我来编童话”和第四单元“续写故事”的习作学习之后,因此,对这一课的成果评价,教师可以结合前期的习作学习,设计“编写童话”或“续写故事”的活作业,引导学生利用本课所学所感,充分发挥想象去完成习作,在习作的过程中应用所学。例如,让学生将自己看作是翠鸟,以翠鸟的视角写出本次搭船的经历以及翠鸟的想法;或者用跟踪摄像的思路,续写翠鸟从船头飞走以后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等,描写出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学生完成的作品,通过教师组织的分享会进行交流,互学互评,巩固所学,深化认知,发展语言,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活教育”思想虽然是在上世纪提出,但其对现今语文教育的指导价值依然十分宝贵。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取其精华,吸收其思想内核,理解其教育宗旨,并结合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资源情况、教育改革要求和社会教育环境等,统筹考虑,灵活设计和组织教学,践行“活”的踏实教育,实现“活教书”“教活书”,落实教育目标与宗旨。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日月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