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去研究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现金持有量与财务杠杆、资本支出、公司规模,还有现金流是负相关关系,而现金持有量和股利支付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本文的意义在于补充了发展中国家对于企业现金持有量的相关研究,并帮助管理者和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现金持有的行为。
【关键词】企业现金持有量;股利支付;决定因素
现金是企业的生命线,由于现金本身并没有带来任何利润,它通常被称为非營利性资产,但它仍然是最关键和最具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到1998年底,全球最大的公司持有1.5万亿美元的流动资产,占其资产账面价值近9%,这表明流动资产的投资对公司来说至关重要。随着企业现金持有这个话题越来越受到公司财务管理的关注,人们对公司为何需要持有现金以及公司应持有多少现金的问题提出了疑问。Myers(1977)提出的权衡理论,Myers和Majluf(1984)提出的啄食顺序理论和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代理理论在分析某些因素如何影响持有现金水平的问题上非常有用。
西方学者已经研究了这个问题一段时间,并且取得了比中国更多的理论成果,对这方面的研究对象也都集中在西方国家。虽然一些研究侧重于新兴市场,如沙特阿拉伯(Guizani,2017),印度(Maheshwari和Rao,2017)和土耳其(Kuzey和Uyar,2014),但很少有研究关注中国。此外,不同的研究可能关注不同的资本市场,可能收集不同的数据,可能面临不同的经济背景,可能会设置不同的模型。即使他们研究相同的因素,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事实上,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体制,股权结构,法律制度和资本市场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适合直接利用国外的结论来研究中国市场。我们有必要具体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量,以补充和完善以往的研究。
一、实证设计
1.数据收集
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是中国最大的两家证券交易所,本研究中的样本选自这两家交易所300指数(HS 300指数)中列出的公司。研究时间为2010年至2014年,共计五年,数据收集于中国最权威的数据库之一Wind数据库。但是,并非所有收集的数据都可用,要再进行清理。首先,金融公司被剔除。由于它们的业务需求,如银行和保险公司,他们会需要更多的现金储备。然后,也剔除了信息不完整的公司。因为本次研究需要计算到很多变量,如果缺少信息,那么很难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样本数据剩下227家公司,面板样本在5年内是1135家。
2.变量的设定
由于获取资源的机会有限以及时间的限制,本次研究只选取了五个决定因素:财务杠杆,资本支出,现金流量,股息支付和公司规模。现金持有量是本文的因变量,以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除以总资产来衡量。本文讨论了五个主要决定因素: 财务杠杆,使用总债务除以总资产计算。 资本支出是使用资本支出除以总资产的比率来计算。 股息是一个虚拟变量,当公司支付股息时等于1,如果公司不支付股息则等于0。由于公司的总资产普遍较大,因此使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公司规模。对于现金流量的计量,使用现金流量与总资产的比率。
3.模型的设定
基于上述对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决定因素的分析,本文采用现金持有(CASH)作为因变量; 财务杠杆(LEV),资本支出(CE),股息(DIV),公司规模(SIZE)和现金流量(CF)作为自变量。在本次研究中,豪斯曼测试的结果表明固定效应模型更佳。本次研究的模型是= ,i表示公司,t表示时间,表示误差项。
二、研究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使用三个回归,即固定效应回归,年份固定效应回归和行业固定效应回归来评估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决定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财务杠杆,资本支出,现金流量和公司规模与企业现金持有量之间是显著负相关关系,而股息与企业现金持有量之间是显著正相关关系。
三、结语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量与杠杆率,资本支出,公司规模和现金流量相关且显着负相关,而现金持有量与公司的股息有关且显着正相关。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以往的学者很少关注中国市场,本文倾向于填补以往的空白,为当前的文献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这些发现增强了我们对现金持有量的决定因素的理解,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不仅有助于管理者们提出一些可行的企业流动性政策,而且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投资者通过分析公司的现金持有是否合理来提高自身财务管理的效率。
本次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需要注意的。首先,论文选择的样本数量和时间有限,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降低。另外,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有限,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错误地报告财务数据,导致数据收集不真实,本文实证结果会与实际结果存在偏差。其次,有许多因素决定了公司的现金持有量,但是,由于作者时间有限,个人能力有限,只选择了一部分的决定因素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尝试扩大研究对象,加强比较研究,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公司系统,公司治理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等公司现金持有的其他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Opler, T., Pinkowitz, L., Stulz, R.
【关键词】企业现金持有量;股利支付;决定因素
现金是企业的生命线,由于现金本身并没有带来任何利润,它通常被称为非營利性资产,但它仍然是最关键和最具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到1998年底,全球最大的公司持有1.5万亿美元的流动资产,占其资产账面价值近9%,这表明流动资产的投资对公司来说至关重要。随着企业现金持有这个话题越来越受到公司财务管理的关注,人们对公司为何需要持有现金以及公司应持有多少现金的问题提出了疑问。Myers(1977)提出的权衡理论,Myers和Majluf(1984)提出的啄食顺序理论和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代理理论在分析某些因素如何影响持有现金水平的问题上非常有用。
西方学者已经研究了这个问题一段时间,并且取得了比中国更多的理论成果,对这方面的研究对象也都集中在西方国家。虽然一些研究侧重于新兴市场,如沙特阿拉伯(Guizani,2017),印度(Maheshwari和Rao,2017)和土耳其(Kuzey和Uyar,2014),但很少有研究关注中国。此外,不同的研究可能关注不同的资本市场,可能收集不同的数据,可能面临不同的经济背景,可能会设置不同的模型。即使他们研究相同的因素,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事实上,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体制,股权结构,法律制度和资本市场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适合直接利用国外的结论来研究中国市场。我们有必要具体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量,以补充和完善以往的研究。
一、实证设计
1.数据收集
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是中国最大的两家证券交易所,本研究中的样本选自这两家交易所300指数(HS 300指数)中列出的公司。研究时间为2010年至2014年,共计五年,数据收集于中国最权威的数据库之一Wind数据库。但是,并非所有收集的数据都可用,要再进行清理。首先,金融公司被剔除。由于它们的业务需求,如银行和保险公司,他们会需要更多的现金储备。然后,也剔除了信息不完整的公司。因为本次研究需要计算到很多变量,如果缺少信息,那么很难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样本数据剩下227家公司,面板样本在5年内是1135家。
2.变量的设定
由于获取资源的机会有限以及时间的限制,本次研究只选取了五个决定因素:财务杠杆,资本支出,现金流量,股息支付和公司规模。现金持有量是本文的因变量,以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除以总资产来衡量。本文讨论了五个主要决定因素: 财务杠杆,使用总债务除以总资产计算。 资本支出是使用资本支出除以总资产的比率来计算。 股息是一个虚拟变量,当公司支付股息时等于1,如果公司不支付股息则等于0。由于公司的总资产普遍较大,因此使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公司规模。对于现金流量的计量,使用现金流量与总资产的比率。
3.模型的设定
基于上述对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决定因素的分析,本文采用现金持有(CASH)作为因变量; 财务杠杆(LEV),资本支出(CE),股息(DIV),公司规模(SIZE)和现金流量(CF)作为自变量。在本次研究中,豪斯曼测试的结果表明固定效应模型更佳。本次研究的模型是= ,i表示公司,t表示时间,表示误差项。
二、研究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使用三个回归,即固定效应回归,年份固定效应回归和行业固定效应回归来评估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决定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财务杠杆,资本支出,现金流量和公司规模与企业现金持有量之间是显著负相关关系,而股息与企业现金持有量之间是显著正相关关系。
三、结语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量与杠杆率,资本支出,公司规模和现金流量相关且显着负相关,而现金持有量与公司的股息有关且显着正相关。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以往的学者很少关注中国市场,本文倾向于填补以往的空白,为当前的文献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这些发现增强了我们对现金持有量的决定因素的理解,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不仅有助于管理者们提出一些可行的企业流动性政策,而且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投资者通过分析公司的现金持有是否合理来提高自身财务管理的效率。
本次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需要注意的。首先,论文选择的样本数量和时间有限,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降低。另外,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有限,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错误地报告财务数据,导致数据收集不真实,本文实证结果会与实际结果存在偏差。其次,有许多因素决定了公司的现金持有量,但是,由于作者时间有限,个人能力有限,只选择了一部分的决定因素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尝试扩大研究对象,加强比较研究,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公司系统,公司治理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等公司现金持有的其他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Opler, T., Pinkowitz, L., Stulz,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