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在教学中诱思不能简单地模仿,也无现成模式,要有探索创新精神,本文从以下几方面例谈诱思点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诱思探究 诱思点创设 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重视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很多重大科学成果都来源于科学家的奇思妙想或深思熟虑,因此,我们在生物诱思探究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条件,善于创设诱思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思考。
1.利用小资料创设诱思点
在生物教学中利用小资料创设诱思点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此种方法操作简便、资料来源广泛(互联网上有许多相关资料)、呈现形式多样(可投影、可制成PowerPoint幻灯片、可印成讲义)、应用广泛(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绝大多数教学内容),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该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讲细胞器的有关知识前,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提供如下科学史资料:1890年,德国生物学家Altmann首先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动物细胞质中存在一种颗粒状结构,称作“生命小体”。1897年Benda重复以上实验,因这种小体呈短线或颗粒状,故根据形态将其命名为线粒体。后来研究发现,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植物幼嫩组织和分生组织比衰老组织中多;肝细胞和心肌细胞较表皮细胞多;在同一细胞中分布不均匀。
诱思:根据线粒体的这些分布特点,你能推理出什么结论?
2.通过小故事创设诱思点
在生物教学中,以小故事创设诱思点是导入新课常用且有效的方法,该种方式使用得当的话,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在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向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萧伯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但其貌不扬。另有一位女演员,相貌出众但智商一般,她对萧伯纳非常崇拜,并倾慕已久。在一次舞会上他们相遇了,这位美女演员大胆地对萧伯纳说:“先生,如果让你的聪明基因和我的漂亮基因组合在一起,那生出来的子女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我们结婚好吗?”而萧伯纳对这种浅薄的女人不屑一顾,但又不想伤害她的自尊,萧伯纳委婉地说:“小姐,我欣赏你的美貌和勇气,但我不知你想过没有,假如当我的丑陋基因和你的愚昧基因结合在一起时,那生出来的子女就糟糕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诱思:对于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到底孰是孰非?
3.运用生物实验创设诱思点
通过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诱思点,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由此创设诱思点在生物教学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设立两组对照实验:以新鲜植物器官(如萝卜、马铃薯块茎或白菜的叶柄)为材料,从同一个器官的同一部位上截取下形状、大小极为相似的四块。①将其中的两块分别放入干燥的甲容器和已注入清水并对水位进行了标记的乙容器内。②将另两块分别放入丙和丁两个干燥容器内,并向丁容器内的材料撒上一层食盐。
诱思:上述两组对照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4.运用生物学研究史(经典实验)创设诱思点
教材中有大量生物学研究史,利用生物学研究史(经典实验)创设诱思点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进行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教学时,先介绍细胞膜结构的发现史如下:
实验一:1895年,Overton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穿透十分缓慢。
实验二:1925年E.Gorter和F.Grendel用有机溶剂抽提人的红细胞膜的膜脂成分,并测定膜脂单层分子在水面的铺展面积,发现它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实验三:Danielli和Harvey分别于1931年和1935年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显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质成分时,表面张力则降低。
实验四:1959年Robertson用高锰酸钾固定细胞时,发现电镜超薄切片中细胞膜显示出暗—亮—暗三条带。同时,生物学其他技术显示双层膜脂中存在蛋白质。
实验五: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用抗鼠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绿色荧光)和抗人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红色荧光)分别标记小鼠和人的细胞表面,然后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处理使两种细胞融合,10分钟后不同颜色的荧光在融合细胞表面开始扩散,40分钟后已分辨不出融合细胞表面绿色荧光或红色荧光区域,若加上不同的滤光片则显示红色荧光或绿色荧光均匀分布在融合细胞表面。
诱思:由以上实验,分别可推测出什么结论?
5.利用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设诱思点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利用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设诱思点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例如,关于植物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内容,教材中有这样的结论:在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中,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大量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在教学中可考虑让学生设计多组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得出这一结论,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后制订一个探究方案,教师及时引导、补充、完善方案。
诱思:如果由于雨水冲刷影响了植物的受粉,有没有补救措施让植物结出果实来?利用生长素处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对照实验中结出的果实是什么果实?怎样获得无子果实?处理花蕊要注意什么问题?
6.关注热点新闻创设诱思点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更是一马当先,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骨髓移植、生物芯片、“非典”等,都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诱思点,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细胞癌变》一节中的化学诱变因素时,先向学生介绍广东珠江三角洲工业污染及鼻咽癌的频发,还有潮汕地区饮食习惯及食道癌、胃癌的多发新闻。
诱思:上述地区癌症频发的原因?
总之,诱思点的创设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我们不能把“诱思探究”理解为新课改的“潮流”,只一味地追求形式。相反,我们应该重视正确理论的指导,重视对实践的反思,重视对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只有这样,创设的诱思点才更有价值,生物教学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钱永勤.“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02.4.
[3]贾广磊,徐鸿雁.“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学生物学,2005.4.
关键词: 诱思探究 诱思点创设 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重视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很多重大科学成果都来源于科学家的奇思妙想或深思熟虑,因此,我们在生物诱思探究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条件,善于创设诱思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思考。
1.利用小资料创设诱思点
在生物教学中利用小资料创设诱思点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此种方法操作简便、资料来源广泛(互联网上有许多相关资料)、呈现形式多样(可投影、可制成PowerPoint幻灯片、可印成讲义)、应用广泛(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绝大多数教学内容),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该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讲细胞器的有关知识前,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提供如下科学史资料:1890年,德国生物学家Altmann首先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动物细胞质中存在一种颗粒状结构,称作“生命小体”。1897年Benda重复以上实验,因这种小体呈短线或颗粒状,故根据形态将其命名为线粒体。后来研究发现,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植物幼嫩组织和分生组织比衰老组织中多;肝细胞和心肌细胞较表皮细胞多;在同一细胞中分布不均匀。
诱思:根据线粒体的这些分布特点,你能推理出什么结论?
2.通过小故事创设诱思点
在生物教学中,以小故事创设诱思点是导入新课常用且有效的方法,该种方式使用得当的话,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在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向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萧伯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但其貌不扬。另有一位女演员,相貌出众但智商一般,她对萧伯纳非常崇拜,并倾慕已久。在一次舞会上他们相遇了,这位美女演员大胆地对萧伯纳说:“先生,如果让你的聪明基因和我的漂亮基因组合在一起,那生出来的子女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我们结婚好吗?”而萧伯纳对这种浅薄的女人不屑一顾,但又不想伤害她的自尊,萧伯纳委婉地说:“小姐,我欣赏你的美貌和勇气,但我不知你想过没有,假如当我的丑陋基因和你的愚昧基因结合在一起时,那生出来的子女就糟糕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诱思:对于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到底孰是孰非?
3.运用生物实验创设诱思点
通过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诱思点,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由此创设诱思点在生物教学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设立两组对照实验:以新鲜植物器官(如萝卜、马铃薯块茎或白菜的叶柄)为材料,从同一个器官的同一部位上截取下形状、大小极为相似的四块。①将其中的两块分别放入干燥的甲容器和已注入清水并对水位进行了标记的乙容器内。②将另两块分别放入丙和丁两个干燥容器内,并向丁容器内的材料撒上一层食盐。
诱思:上述两组对照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4.运用生物学研究史(经典实验)创设诱思点
教材中有大量生物学研究史,利用生物学研究史(经典实验)创设诱思点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进行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教学时,先介绍细胞膜结构的发现史如下:
实验一:1895年,Overton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穿透十分缓慢。
实验二:1925年E.Gorter和F.Grendel用有机溶剂抽提人的红细胞膜的膜脂成分,并测定膜脂单层分子在水面的铺展面积,发现它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实验三:Danielli和Harvey分别于1931年和1935年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显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质成分时,表面张力则降低。
实验四:1959年Robertson用高锰酸钾固定细胞时,发现电镜超薄切片中细胞膜显示出暗—亮—暗三条带。同时,生物学其他技术显示双层膜脂中存在蛋白质。
实验五: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用抗鼠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绿色荧光)和抗人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红色荧光)分别标记小鼠和人的细胞表面,然后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处理使两种细胞融合,10分钟后不同颜色的荧光在融合细胞表面开始扩散,40分钟后已分辨不出融合细胞表面绿色荧光或红色荧光区域,若加上不同的滤光片则显示红色荧光或绿色荧光均匀分布在融合细胞表面。
诱思:由以上实验,分别可推测出什么结论?
5.利用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设诱思点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利用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设诱思点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例如,关于植物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内容,教材中有这样的结论:在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中,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大量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在教学中可考虑让学生设计多组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得出这一结论,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后制订一个探究方案,教师及时引导、补充、完善方案。
诱思:如果由于雨水冲刷影响了植物的受粉,有没有补救措施让植物结出果实来?利用生长素处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对照实验中结出的果实是什么果实?怎样获得无子果实?处理花蕊要注意什么问题?
6.关注热点新闻创设诱思点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更是一马当先,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骨髓移植、生物芯片、“非典”等,都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诱思点,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细胞癌变》一节中的化学诱变因素时,先向学生介绍广东珠江三角洲工业污染及鼻咽癌的频发,还有潮汕地区饮食习惯及食道癌、胃癌的多发新闻。
诱思:上述地区癌症频发的原因?
总之,诱思点的创设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我们不能把“诱思探究”理解为新课改的“潮流”,只一味地追求形式。相反,我们应该重视正确理论的指导,重视对实践的反思,重视对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只有这样,创设的诱思点才更有价值,生物教学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钱永勤.“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02.4.
[3]贾广磊,徐鸿雁.“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学生物学,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