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它既有直观性,又有抽象、概括性。这实际上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从能力方面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空间观念;数学课程
空间观念是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小学生受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以及认知能力的影响,很难建立及强化物体的空间观念,也较难形成完整的空间意识,这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极为不利。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一定要联系日常生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入手,使学生感到熟悉、自然、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从滑滑梯、窗户的推拉、汽车的运动中去感知平移;从游乐设施,旋转木马,方向盘的运动方向中去认识旋转。学生认识了圆柱体后,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柱体。通过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逐步丰富了学生对空间的认识。
二、通过观察比较,形成空间观念
观察是小学生获得并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如认识“长方体”时,可以让学生找一些长方体的物体,再组织学生观察,让学生找一找这些长方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逐步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建立起“长方体”的概念。
三、发挥丰富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认知更重要,因为认知是有限的,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空间想象依赖于空间感知,只有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有了充分的认识,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比如五年级下册有一道关于面积计算的练习。
刚布置完任务老师不做任何提示,就听到有的学生小声说:“涂红油漆的这一面,算起来太麻烦啦”。(涂红漆的还有两个面是看不到的)经过最后交流得出两份答案:一份是中等生的,就是把涂油漆的每个面的面积都算出来,然后相加就是涂红色油漆的面。计算正确,老师表扬了他计算细心。还有一份是优等生的,他的做法看起来简单了很多。老师请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指着图形说把这些线段的长度都加起来再乘40。同学们也都满脸不解的表情。这位学生又解释道:“我就是把涂红色油漆的面想象成铺了一层地毯,把它们展开就是这样子啦。”这时所有的同学懂了。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借助空间想象的翅膀,使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和升华。
四、动手操作感知,完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仅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比一比,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图形的表象,并根据这些表象抽象出图形的特征,逐步完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是学生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后进行学习的,笔者让学生首先在纸上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通过这个观察、操作的过程,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感受就比较深刻。又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给出一组小棒让同学摆三角形,当两根短的小棒之和小于或等于长的小棒时,怎么也摆不出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感悟到,只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撑起来”成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了多种感官的参与,可以使空间感知更准确、更为深刻。
五、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挖掘丰富多彩的,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改造,进行二度开发,使教学更有生机,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适应学生的学习。在“用圆柱体体积解决问题”这节课,笔者把例题稍作改动,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解决喝掉的水的体积时,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的,没有办法计算。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不容易求出它的体积。教师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前水的体积 倒置后空气的体积=瓶子容积。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小学生;空间观念;数学课程
空间观念是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小学生受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以及认知能力的影响,很难建立及强化物体的空间观念,也较难形成完整的空间意识,这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极为不利。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一定要联系日常生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入手,使学生感到熟悉、自然、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从滑滑梯、窗户的推拉、汽车的运动中去感知平移;从游乐设施,旋转木马,方向盘的运动方向中去认识旋转。学生认识了圆柱体后,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柱体。通过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逐步丰富了学生对空间的认识。
二、通过观察比较,形成空间观念
观察是小学生获得并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如认识“长方体”时,可以让学生找一些长方体的物体,再组织学生观察,让学生找一找这些长方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逐步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建立起“长方体”的概念。
三、发挥丰富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认知更重要,因为认知是有限的,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空间想象依赖于空间感知,只有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有了充分的认识,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比如五年级下册有一道关于面积计算的练习。
刚布置完任务老师不做任何提示,就听到有的学生小声说:“涂红油漆的这一面,算起来太麻烦啦”。(涂红漆的还有两个面是看不到的)经过最后交流得出两份答案:一份是中等生的,就是把涂油漆的每个面的面积都算出来,然后相加就是涂红色油漆的面。计算正确,老师表扬了他计算细心。还有一份是优等生的,他的做法看起来简单了很多。老师请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指着图形说把这些线段的长度都加起来再乘40。同学们也都满脸不解的表情。这位学生又解释道:“我就是把涂红色油漆的面想象成铺了一层地毯,把它们展开就是这样子啦。”这时所有的同学懂了。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借助空间想象的翅膀,使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和升华。
四、动手操作感知,完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仅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比一比,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图形的表象,并根据这些表象抽象出图形的特征,逐步完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是学生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后进行学习的,笔者让学生首先在纸上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通过这个观察、操作的过程,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感受就比较深刻。又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给出一组小棒让同学摆三角形,当两根短的小棒之和小于或等于长的小棒时,怎么也摆不出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感悟到,只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撑起来”成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了多种感官的参与,可以使空间感知更准确、更为深刻。
五、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挖掘丰富多彩的,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改造,进行二度开发,使教学更有生机,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适应学生的学习。在“用圆柱体体积解决问题”这节课,笔者把例题稍作改动,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解决喝掉的水的体积时,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的,没有办法计算。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不容易求出它的体积。教师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前水的体积 倒置后空气的体积=瓶子容积。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