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联结教材、教师与学生三大课堂教学要素的纽带。问题应设计得指向明确、力度适宜、突出主导作用、讲究艺术,并适度开放,才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问题设计;课堂教学;小学数学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足见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简单、随意、重复、流于形式的问题抛给学生,这些问题并没有实质意义,或者有些问题容易使学生的理解产生分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下面就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问题谈一点拙见,以求赐教。
一、问题设计要指向明确
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指向性明确的问题,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相反,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向性,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歧义或理解偏差。
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 ■后提问:“■ ■与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设计问题的意图。如果教师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道理。
二、问题设计要把握思维力度
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间、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如“好不好?”“对不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多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烈,实则空洞无意义,这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不善思考的不良习惯。同样,超前深奥的问题也会使学生不知所云,思路跟不上,这样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所提问题必须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
在我校的一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上“圆的面积”这课时,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适时有序地提了两个关键问题:“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很快想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圆的面积相等,而且近似长方形的长即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即是圆的半径,从而合理顺利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2πr/2)×r=πr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对有思维力度的问题的思考,获取了新知识,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问题设计要突出启发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中的问题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对问题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发展的目的。
一位名师上《锐角和钝角》时,其间就有很多的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当学生将自己画的两个不同大小的角贴到黑板上时,黑板上就出现了很多凌乱的角。这时教师提问学生对黑板上的角的感受,有学生说很漂亮,有学生说很乱。教师随即追问:“这么乱,怎么办呢?”学生想到了分类。在这里,不是老师要学生把这些角进行分类,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地根据大小给这些角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对其中的一个角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有学生坚持说它比直角大,有学生坚持说它比直角小,争执不下的时候,老师问:“能想一个办法证明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吗?”教师这个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既及时地避免了学生无谓的争论,又让学生意识到要想证明自己的说法是正确,就得有理有据,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就能非常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下面学习如何判断一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做了充分的铺垫。
四、问题设计要讲究艺术
当教师问题提出时,如果只给学生很短的思考时间,并在学生还不能作答时重复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结果会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懂得“留白”艺术,让学生自己经历学习发现的过程,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出示了0.1、0.10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争论不休,这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你们的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提出很多比较办法。
生1:利用画图。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画图,发现大小一样。
生2:利用小数的组成。0.1表示1个十分之一,0.10表示10个百分之一,也就是十分之一。
生3:利用化单位。在0.1和0.10后面都加单位元,那么0.1元就是1角,0.10元就是10分也是1角。
生4:我爸爸昨天教过我,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试想,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留白”意识,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哪来这么多富有创意的验证方法和如此精彩纷呈的回答呢?
五、问题设计要适度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如:在教学一年级《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又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动感图),老师的问题是:“六一联欢会上,一(3)班出了个节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甚至可以从更多方面来发挥想象力。
总之,课堂既是一个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智慧生成与拓展的天地。我们只有设计有效的问题,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快感,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张扬,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地成为智慧的殿堂!
【关键词】问题设计;课堂教学;小学数学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足见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简单、随意、重复、流于形式的问题抛给学生,这些问题并没有实质意义,或者有些问题容易使学生的理解产生分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下面就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问题谈一点拙见,以求赐教。
一、问题设计要指向明确
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指向性明确的问题,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相反,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向性,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歧义或理解偏差。
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 ■后提问:“■ ■与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设计问题的意图。如果教师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道理。
二、问题设计要把握思维力度
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间、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如“好不好?”“对不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多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烈,实则空洞无意义,这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不善思考的不良习惯。同样,超前深奥的问题也会使学生不知所云,思路跟不上,这样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所提问题必须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
在我校的一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上“圆的面积”这课时,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适时有序地提了两个关键问题:“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很快想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圆的面积相等,而且近似长方形的长即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即是圆的半径,从而合理顺利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2πr/2)×r=πr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对有思维力度的问题的思考,获取了新知识,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问题设计要突出启发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中的问题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对问题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发展的目的。
一位名师上《锐角和钝角》时,其间就有很多的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当学生将自己画的两个不同大小的角贴到黑板上时,黑板上就出现了很多凌乱的角。这时教师提问学生对黑板上的角的感受,有学生说很漂亮,有学生说很乱。教师随即追问:“这么乱,怎么办呢?”学生想到了分类。在这里,不是老师要学生把这些角进行分类,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地根据大小给这些角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对其中的一个角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有学生坚持说它比直角大,有学生坚持说它比直角小,争执不下的时候,老师问:“能想一个办法证明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吗?”教师这个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既及时地避免了学生无谓的争论,又让学生意识到要想证明自己的说法是正确,就得有理有据,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就能非常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下面学习如何判断一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做了充分的铺垫。
四、问题设计要讲究艺术
当教师问题提出时,如果只给学生很短的思考时间,并在学生还不能作答时重复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结果会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懂得“留白”艺术,让学生自己经历学习发现的过程,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出示了0.1、0.10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争论不休,这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你们的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提出很多比较办法。
生1:利用画图。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画图,发现大小一样。
生2:利用小数的组成。0.1表示1个十分之一,0.10表示10个百分之一,也就是十分之一。
生3:利用化单位。在0.1和0.10后面都加单位元,那么0.1元就是1角,0.10元就是10分也是1角。
生4:我爸爸昨天教过我,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试想,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留白”意识,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哪来这么多富有创意的验证方法和如此精彩纷呈的回答呢?
五、问题设计要适度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如:在教学一年级《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又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动感图),老师的问题是:“六一联欢会上,一(3)班出了个节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甚至可以从更多方面来发挥想象力。
总之,课堂既是一个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智慧生成与拓展的天地。我们只有设计有效的问题,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快感,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张扬,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地成为智慧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