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贬苹果了吗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siyue520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花生》是一篇传统课文,关于父亲有没有贬苹果的意思,一直模棱两可,导致老师们上课时缩手缩脚,没法对学生进行令人信服的有效指导,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现就《落花生》一文中几个问题探讨如下:

一、父亲眼中的落花生和苹果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父亲为了教育子女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拿苹果等来作比较,这样就把做人的道理形象化了,易于让孩子们接受。那么,在父亲眼中,落花生和苹果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形象呢?它们之间有何异同呢?
  从父亲说的“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花生是谦逊的,不贪图虚名的,默默奉献的,即使硕果累累,也决不炫耀自己;苹果呢,则是张扬的,骄傲的,有了点果实便迫不及待地向人展示,不甘于被埋没,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样的人生活中有没有?有,而且很多。有点本事就向人吹嘘,做出点成绩就向人炫耀,受了点苦就向人叫喊……这样的人还少吗?
  很明显,父亲是赞赏落花生的,贬斥苹果的,虽然父亲没有明说,但这种意思已暗含在话语之中了。

二、从哪些字可以看出父親贬了苹果


  可能有人会说,上述观点是我自己的主观臆测,缺少根据。其实不然,请看这句话:“它(花生)的果实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是父亲对花生、苹果的主观感受,决不是《教师教学用书》上说的“不过父亲只提出对桃子、石榴、苹果的客观印象,只是从外表方面将两者做了比较,并没有对其作评价……”而这种主观的感受在文学创作中是极其平常的,任何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对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是作者的基本权利,至于读者同不同意则是另一回事了。譬如竹子,你可以认为它坚忍不拔、宁折不弯,也可以认为它腹中空空、不堪栋梁;又如杨柳,你可以说它婀娜妩媚、随风摇摆,也可以说它高而不忘本,长得越高,垂得越低……毛主席笔下的梅花就与陆游笔下的梅花截然不同。
  你看,花生长在地里,苹果长在枝头,这才是客观描述。然而,父亲偏说花生埋在地里,苹果挂在枝头,这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说花生、苹果是主动为之的,那么,给人的印象就大不一样了。
  再看“鲜花嫩绿”“高高地”“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词句,父亲分明对它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如果客观地说,当然不会使用这些字眼。比如可以换为“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果实长在枝头上,让人家容易产生爱慕之心”口吻就平和多了,贬斥意味就没有了。

三、父亲为什么要贬苹果


  父亲拿苹果与花生作比较,其目的是为了突出花生的可贵品质,勉励孩子们做像花生一样的人。正如父亲所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言外之意,父亲希望孩子们不要做苹果。
  就这句话,按常规思维来推想,大家容易把苹果理解成花生的极端对立面:虽然好看,但是没有用。这种理解无疑是错误的。那么,父亲的本意是什么呢?结合课文,当是这样:你们不要像苹果,虽然也有用,但是太招摇。
  父亲在贬苹果的时候,并没有说苹果没有用,而是说太漂亮,太喜欢炫耀了。父亲的观点是:在做到有用的前提下,谦逊、含蓄要比张扬、卖弄好。而苹果为了炫耀自己,注重外表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这正是父亲反对的。
  应该说,父亲身上秉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做人原则和处事思想,虽积极进取,但懂得藏拙,懂得含蓄、内敛,懂得韬光养晦。
  四、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父亲的观点”与“现代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
  现在,人们的普遍价值观是:一个人既讲内在美,又讲外在美,岂不更好!学生也多持这种看法,这也难怪多数学生愿意做苹果,而不愿做花生。还有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要懂得推销自己,不能让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如果按这种思路想下去,那我们今天实在没有学习《落花生》的必要了。
  这里,还是存在一个对文本误读的问题。父亲强调的是做人的问题,教育孩子讲内秀,讲含蓄,并不是教孩子永远不把才华显露出来,而是教孩子不要去炫耀、招摇,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这个道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有时需要推销自己,尽可以自信地表现出自己的才华。但在推销的过程中,我们仍要把握好尺度,尽量谦虚一些,不可夸耀自己。一旦言过其实,总有被人识破的一天,到那时恐怕就适得其反了。再者,推销成功之后呢?还得归于平淡,还是得脚踏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此外,父亲在内在与外在(并非仅指外表)之间,始终强调内在,淡化外在,可能还有这样两个考虑:一是讲究内在是利他的,讲究外在是利己的。二是两者往往很难兼得,在顾此失彼的情况下,父亲理所当然地取内在而舍外在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旦花时间去刻意追求体面的话,内在的东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被撇在一边,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五、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全面吗


  作者在听到父亲的一番话后说:“所以,人要做有用的人,而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又接着说:“对,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这里,父亲虽然肯定了作者的话,但我认为,作者并没有全面理解父亲的话。
  作者的话里突出了“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然而,“有用的人”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讲体面又有用的人;二是不讲体面但有用的人。“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讲体面,对别人也没有好处的人;二是只讲体面,但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两类“有用的人”中,作者未加区别,都加以肯定。但实际上父亲提倡的是做第二类“有用的人”,连做第一类“有用的人”也是不提倡的。故而,我认为作者并没有全面理解父亲的话。
  这便是部分学生始终坚持选择做苹果的原因了。在学生看来,苹果就是既讲外表又有用的形象代表,难道不比花生不讲外表但有用强多了吗?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六、怎样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观点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父亲提倡的是做既有用又谦虚的人,和体面关系不大。花生长得不好看,在父亲看来,就是为了不引人注意,含蓄地将自己藏起来,这是一种难得的美德。苹果、石榴高高地挂在枝头,过分炫耀自己,大抵也是因为长得太漂亮的原因吧。长得漂亮,而又约束自己不去炫耀,似乎太难做到了。长得漂亮不是错,但时时想着拿出去炫耀就为人们所不齿了。父亲正是达到了这样深刻的境界,所以才跟子女们语重心长地说了那番话。
  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的话而不致陷入死胡同呢?我以为还是应该在“谦虚”“默默无闻”上做文章,这样才不至于偷换概念,把学生引入歧途。
  至于有学生对父亲的说法——将花生比作谦虚有用的人,将苹果比作爱炫耀的人——持有异议,教师要告诉学生那是父亲“创作”的权利,别人无法苛求。如果不同意,可以另作华章,赋予苹果、花生别样的形象,褒贬由你,别人对你同样无权干涉。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设计初想】  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是教学的重点。孔子的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一方面是因为孔子勤学苦练,另一方面是因为孔子不断进取,每次都有新的目标。要想让学生充分感悟孔子的精神品质,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孔子弹琴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去体会。如“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这一句中,“毕恭毕敬”说明孔子弹琴态度认真、严肃,
记者:茹老师,您好!20多年来,您一直坚持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研究,演绎出智趣、扎实、灵动的课堂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和老师们的喜爱。教学要有趣味性,已是大家的共识,最初是什么促发您走上了探寻教学趣味之旅的呢?  茹茉莉:您所指的“促发”大约就是我教学生涯中的关键事件吧。确实,有些经历能催生人的成长,催生好的研究。那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了解新教师的听课活动,我执教的是《乌鸦喝水》一课,居然
【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想法》是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教材通过“情境式”的编排体系,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两个活动情境:一是生活中玩手机的人特别多,二是设想在班级开辟一个植物角,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发学生对生活中一些现象和问题的关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选择一个自己发现的或同学列举的现象写一写。这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现象的习作话题,目的是把习作引向生活,让习作为生活服务。
【教前思考】  初识“群文阅读”,心是忐忑的,似曾相识又几近陌生,内心满是困惑、犹豫和彷徨。  面对一个概念,我习惯于问自己三个问题: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所以,面对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我问了自己:“群文阅读”是什么?“群文阅读教学”要怎样教?为什么要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查了“群文阅读”的资料,我首先明确了概念。“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
提到学校工作,第一个关键词一定是教学。但2017年8月顶着“名校长”的头衔来到丰奥嘉园小学的王希锋校长却让老师和家长们纳了闷儿。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家都期待他会在教学这个主业务上带来什么变化。  然而,开学一个月,王校长出台的第一个制度竟然是《学生路队行走规范》,从学生进校、放学路队,到课间上厕所、上课间操、上下楼梯如何行走做了细致的说明。为了让老师们明确学生路队行走的规范标准,一大早,学
古人贾岛题诗曾为“推”“敲”二字所困,而北宋王安石,一字改之又改才成就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修改习作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重视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让他们领悟写作的窍门,并尽可能地发挥写作的潜能,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几点操作可行、行之有效的做法。  策略之一:提供范本,修改例文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渗透写作的
汉语拼音是学好普通话、识字、阅读的重要工具,也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六条目标要求中,有两条都是关于汉语拼音的。学好汉语拼音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它难读、难记,易混淆、易忘却。长达一个半月的拼音学习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个难关,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往
一、导入新课,把握大意  师:认识他吗?(课件出示沈石溪的画像)对,他就是沈石溪,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之王。他在3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出20余部动物小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沈石溪所写的经典动物小说《斑羚飞渡》。(板书课题)  师:这篇课文很长,是初一下学期的课文,学起来会有一点儿困难,敢不敢接受挑战?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看看这些词语你们都认识吗?同桌之间互相查、互相教。(课件出示词语:
“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有效的培养和训练。语文教学
【教材简析】  《白鹭》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郭沫若创作的一篇散文。课文紧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句,生动地描写了白鹭外形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  全文共10个自然段,条理清楚,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叙写。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朴实无华、流畅传神。作者巧妙地将文字化为图画,突出美感;运用比喻等修辞,使全文洋溢着浓浓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