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初探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c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重庆市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为线索,结合笔者几年来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程下教材该如何用,教法该如何选择,教学该如何开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与实践;教材;教法;教学
  高中新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体会各学科的文化价值、应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时间和空间,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真正“要学、会学、学会、学好、会用”.
  重庆市从2010年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试验至今,已经有四个年头,笔者作为首批进入课改试验的一线数学教师,在这四年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 教材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最主要的载体
  重庆市高中数学新教材主要有三个版本——人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是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要求,以《普通高中数学教材课程标准》为依据,反映了时代特征、体现了数学文化、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的高中数学教材;但正是由于教材的“新”,在它众多优点的背后,也存在许多“瑕疵”,需要老师能批判性地认识.
  1. 各个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
  一是知识内容冲突,前面学习的内容涉及后面没有学习的内容. 比如,求f(x)=的定义域,需要学生具有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能力,但是在此之前,教材中并没有涉及相关内容. 二是内容累赘重复,比如湘教版选修2-2第六章“推理与证明”中的“分析法与综合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与选修4-5内容重复;必修五中线性回归与选修2-3的线性回归重复;选修4-5中不等式的性质及基本不等式与必修4中内容重复等. 三是模块之间内容矛盾,比如选修2-2第六章“推理与证明”中讲“反证法”时说:“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是证明它的反论题为假……”而在选修4-5中(23页),教材说:“应用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实际上是证明逆否命题成立来代替证明原命题成立. ”这两种说法是相互矛盾的,后一种说法明显是错误的.
  2. 各个版本之间的衔接问题
  同一个内容三个版本的教材讲解有一些不同,给后续的交流与评价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特别是给高考命题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对周期函数的定义,湘教版是这样说的:“一般的,对于函数f(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x±T都有意义,并且f(x±T)=f(x),则这个函数y=f(x)称为周期函数. ”人教版却是这样定义的:“一般的,对于函数f(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x+T)=f(x),则这个函数y=f(x)称为周期函数. ”显然,这两种定义的方式差异极大. 再比如,讲解“算法与程序框图”时,三种版本教材使用的计算机程序语言都不相同;两外还有一些公式符号的差异……
  3. 各学科教材之间的衔接问题
  数学作为基础和工具学科,其很多板块的知识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各学科在编写教材的同时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这个因素;同时高中课程设置时也没有完全照顾到各学科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某些章节的时候欠缺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作基础. 比如在物理学科中,学生进入高中后不久就会学习力学里面的分解与合成,很多时候会使用到三角函数的知识,如y=asinθ+bcosθ的最值问题,或者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这些公式,但这个时候,数学学科还没有学到三角函数的内容. 再比如在化学学科中,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时候,涉及大量的分子结构的理解和思考,如甲烷的分子结构可以借助正四面体理解,但是这个时候的数学课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
  4. 教材重难点分布不太均匀的问题
  如高一上学期集合、函数、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等知识非常难,学生刚升入高中就让数学给了一个下马威,极大地影响了一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高一下学期讲解概率统计时,内容却非常简单,比如“平均数”“方差”等概念和初中讲解的难度相当,学生又显得“无所事事”,而且此部分知识在选修2-3中还要讲解,有重复的嫌疑.
  5. 初高中脱节的问题
  一是内容的脱节严重,比如分解因式,初中只要求二次三项式并且是含一个字母,十字相乘法都不怎么讲,而高中很多章节都要求大量的分解因式,如解不等式、实根部分、解析几何等;再如二次函数问题,在初中阶段韦达定理不再要求,而在高中却是重中之重;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初中生根本不熟悉.
  总之,几年的实践让我们感到新教材确实是一套理念新、内容新、编排新、体例新、方法新、目标新的好教材.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新教材存在的略显瑕疵的一面. 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发现这些瑕疵是有必要的,挑出瑕疵,完善它,当是真爱!只有客观地认识教材的优缺点,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
  [?] 教法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实践的关键
  新的教材承载着新的教育理念,和传统教材有着颠覆性的差别,这需要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 虽然在课改开始之初经过了大量的培训工作,教师对新教材也有一些认识,但是由于经验的欠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太大,对新课标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教材内容的变化、重难点的分布不清楚;对教材的各个部分要求的难度不能把握;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对新教材的教学只是简单地进行内容的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往往对教学内容要求过高过难过深,造成许多老师感觉课时严重不足,不能按时完成教学目标.   二是矫枉过正,一味否定传统教学方式,不分课型,不看内容,堂堂课都是活动、实验、讨论,对一些明明学生理解起来并没有难度的内容,也要花上许多时间让学生去实验、猜想,将新课标的要求肤浅化、表面化、形式化,严重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的课堂有效性非常低.
  事实上,拘泥于传统、墨守成规或是大刀阔斧、矫枉过正,这些都不是新教改所倡导的教法,新教改真正在教法上的理念应该是“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所谓“扬长避短”,是指老师一方面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充分利用自己在专业上或自身特点上的优势和长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感染、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应该辩证地看待教材,充分地借鉴各个版本教材的优点,做到优势互补,发挥教材在指导教学上的长处. 所谓“因材施教”,同样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材,不同的板块、不同的内容肯定适合不同的教法,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学重难点做一些适当调整,设计适合学生学习该章节内容的教法,让学生学习更轻松、更快乐;另一方面是学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不同内容、不同课型进行处理,该活动时活动,该实验时实验,该讨论时讨论,但是该老师讲解时也还得大胆讲解.
  [?] 教学是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的核心
  当前数学教学的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理念下,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关键是“有效”,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真正“有效”,甚至“高效”,教师应做好以下基本环节:
  1. 备课
  备课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备课时应该注意: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出发,忌照本宣科;从学生难点出发,忌老生常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忌死板硬套;从规范学生的习惯出发,忌就题论题;从考试考点出发,忌光说不练. 备课分为备学生和备教材(具体讲要备方法、备活动、备感情、备语言、备教态、备教具). 备学生是指在对教材内容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深处理,设计出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好教学中每个环节,写出详细的教案,为上课做准备;备教材就是要明白所讲章节的来龙去脉,知道大纲对该章节的要求层次,明白高考对该章节的常见考查方式和考查程度. 通常教师备课应该第一天备,第二天想,第三天改,第四天讲.
  2. 上课
  在备课的基础上,开展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形式不拘于泥,可以是传统的讲练结合,也可以根据课程的特色,借助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开展各具特色的课堂活动. 总之要围绕该节课的中心任务,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新颖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有所获,让老师体会到成功教学的喜悦. 每节课结束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留下具有建设性或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课后留下钻研和讨论的空间.
  一堂规范的数学课应该具有的基本环节有:
  (1)精彩的课堂引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讲“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为例;讲不等式“若a>b>0,m>0,则<”时可以用生活中的浓度问题引入;讲三角函数的周期可以用教材中本章开篇处的诗歌“东升西落照苍穹,影长影短角不同,昼夜循环潮起伏,冬春更替草枯荣”为引入;讲数学归纳法时,除了传统的多米诺骨牌案例外,也可以考虑生活中鞭炮的爆炸、火车的移动等为引入. 注意:良好的引入要以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简洁性和铺垫性为原则.
  (2)丰富的课堂活动. 比如讲完概率进行小结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定义,分别举出古典概型、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独立重复试验的例子,加以区别,加深印象;讲完周期函数,可以发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的坐标纸,让学生自己在坐标纸上设计一个周期函数的图像,并在幻灯机下进行展示和讲解,也可以写出一个具有周期性的函数的解析式,并交流. 注意:课堂活动应遵循实用性、新颖性、灵活性、多样性、主体性和渗透性的原则.
  (3)深入的课堂开展:课堂开展需要老师有深厚的功底,需要能察言观色,洞悉学生的任何反应,也需要老师对所讲内容能轻松驾驭,才能深入浅出、生动精彩地开展课堂. 比如,等差数列的定义是这样的:“一般的,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和它相邻的前一项的差是一个相同的常数,则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提出定义后,教师可以发问: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能不能不要某些关键词?能不能换一些方式来定义等差数列呢?比如“……,从最后一项开始,每一项和它前一项的差为一个相同的常数,……”. 再比如,讲解湘教版必修3立体几何章节时,可以不断地给学生渗透类比的思想,如平面图形中最基础最简单的是三角形,空间几何体中最基础最简单的自然就是四面体,那么能不能将三角形所具有的一些性质类比到四面体中呢?能不能将正三角形类比到正四面体,等腰三角形类比到等腰四面体,直角三角形类比到直角四面体?他们在度量上还可以有哪些类比性质呢?等等. 注意:良好的课堂开展是能否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和关键.
  (4)精彩的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一节课画龙点睛之笔,大有学问可循,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精心设计和准备,可以以诗歌、顺口溜、程序框图等方式,当然也可以以学生总结的方式结束一节课. 比如,总结“或、且、非”命题真假时,用“真非假,假非真,有真或为真,两真且才真”的顺口溜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注意:学会留让学生愿意回味愿意钻研的开放性问题非常好.
  3. 反思、总结
  每节课结束之后应该及时进行回顾和总结,对课堂上自己觉得精彩的环节进行整理雕琢,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更要进行整理. 反思、总结原因,精心打磨自己,让自己的课经得起考验,为今后的教学摸索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好手中的教材,如何把握好教学的难度和广度,如何把握教学的针对性,如何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法,如何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如何更好地备出高质量的课,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完成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如何让每一个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教学相长……这是新课改进程中值得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
其他文献
胶东半岛海边出产一种会飞的鱼,俗名叫海燕鱼(学名真燕鳐).蓬莱的称呼为“燕儿鱼”.有成语“鸟飞鱼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鸟是会飞的,鱼顶多跃出水面而已,燕鱼却是另类.它能
期刊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生活”这一元素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将课程的要求和目标通过“生活”来达成完美的渗透与架构,让
毛泽东中的“原驰蜡象”,应作“原驰腊象”;“惟余莽莽”,应作“惟馀莽莽”.这首词留存的毛泽东手迹,既不是八幅,也不是十幅,更不是十一幅,而是九幅.这首词的词题不是,而是.
<正>第1点平面向量与平面几何和解析几何(★★★★)必做1在平行四边形OABC中,已知过点C的直线与线段OA,OB分别相交于点M,N,若→OM=sinθ·→OA,→ON=cosθ·→OB,其中θ∈(0,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以及德育素材,将传统文化应用在小学教育中,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德育教学质量,帮助小学生建
第1点 空间的平行关系KONGJIAN DE PINGXING GUANXIrn(★★★)必做1 如图1,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是AB的中点.若G为△A CD的重心,试在线段AB上找一点F,使得GF//平面CDE.rn牛刀
民初政治的乌烟瘴气、社会改造的艰难历程、西方文化和现实社会弊病的日渐暴露,使得章士钊对现实产生了怀疑,对传统萌生了眷念.而一战的深刻触动和1921-1922年欧洲之旅的直接
第1点随机事件的概率(★★★)必做1袋子中放有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球若干,其中标号为0的小球1个,标号为1的小球1个,标号为2的小球n个,已知从袋子中随机抽取I个小球,取到标号为
第1点运算定义型(★★★★)必做1定义平面向量的一种运算:ab=|a|·|b| sin〈a,b〉,则下列命题:1ab=ba;2λ(ab)=(λa)b;3(a+b)c=(ac)+(bc);4若a=(x1,y1),b=(x
“主体性教育”表现出了对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倡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学生多说、多做、多思.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践行“主体性教育”理念,可以通过设境催情、自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