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不能只从孩子心头“滑”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部编本新教材要求落实课内精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课外整本书的阅读就成了师生课堂上份内的事,如何才能做到让整本书阅读在孩子心中留下烙印,而不至于轻轻“滑”过呢?
  一、内容的梳理:完整而有趣味。
  整本书阅读,目的是让孩子形成读书的好习惯,以至于带动全民阅读,因此不能用出题考学生的方式牵着学生走,但如何才能检查学生真正的读完了整本书呢?大家都会要求学生进行整本书的内容梳理,这是检查的项目之一,这其中融入一点趣味性会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西游记》中,对于内容的梳理可以围绕孙悟空进行,也可以围绕唐僧进行,而妖精也可以成为梳理小说的一根主线,比如说:
  1.以孙悟空为主线,从美猴王到齐天大圣,再到孙行者,三个称呼对应的主要事件有哪些?如果你做导演拍90分钟的电影,你会选取孙悟空的哪几件事?为什么?
  2.以唐僧为主线,给取经路上遇到的81难分类,再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3.如果以妖精为主线,可以设置这些趣味题:最有能耐的妖精是谁?最有背景的妖精是谁?最有心机的妖精是谁……
  4.请将《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妖精做对比。
  《西游记》中的主角孙悟空,从美猴王到孙行者,要学生把各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概括出来,基本上可以找出小说中的主要冲突,让学生做导演尝试拍电影,是一种激趣法,让学生谈谈印象最深的孙悟空的事情,也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尝试。给唐僧遇到的81难分类,再说说是如何解决的,也能将小说情节串联起来。而且还要说清是如何解决的,则将唐僧团队和众神的关系牵扯在一起进行复述,如果学生没有看完原著,想投机取巧是无法完成的。而让学生给妖精贴标签,找“最什么”的妖精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让他们从头到尾梳理原著内容,因为妖精的能耐和狠毒,多是在与唐僧团队的斗争中显示出来的。
  不管用什么方法,梳理内容是整本书阅读的初始任务,也是进行再读、深读、其他探究的基础,没有通读原文,对原著内容都不了解、不熟悉,是不可能进行更深的阅读的。这当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完整而有趣味的概括。
  二、形象的分析:求同中有差异。
  名著中,写作手法、艺术手法、结构章法等,随着历代评论家的努力,相关的解说或者已经固化了,或者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就这些方面而言,学生真的很难再分析出新的内涵来,但是对于名著中的文学形象,却可以读出自己的理解。孙绍振说:“对于作品分析来说,最为精致的分析就是在经典文本中,把潜在的、隐密的、个人的创造性风格分析出来。”[1]学生因为各自的生活经历、阅读积累、情感积累、审美感受及认知规律等方面的不同,对于文本的审美感受必然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果这里能引导学生找出差异,那才是阅读的价值之一。
  笔者教学案例《三打白骨精》:
  师:在《三打白骨精》之中,联系文段内容说说八戒的形象。
  生:爱挑拨是非。
  师:详细说说。
  生:在白骨精变成美少女被孙悟空打跑之后,八戒是心存怨恨的,他對唐僧说:(悟空是)故意使个障眼法。这里其实有他对女性的好感,他觉得美少女被悟空赶走,是美的形象被毁。在白骨精变成老公公,假装来寻妻女,被孙悟空打死,八戒进谗言,害得悟空被唐僧赶走。这其实有八戒“公报私仇”的心理,因为平时悟空总是欺负他,他无处出气,现在要借机报复……
  在对八戒形象分析中,学生可以说出“生活味儿”:美少女白骨精的出现,引起了八戒的好感,所以他对孙悟空的行为不满也不解,而且还联系到平时孙悟空对他的欺负和教训,这是充满生活情味、接地气的分析。
  同样,在白骨精形象分析中,学生也答出了自己的个性:
  生:我觉得白骨精是一个诡计多端、阴险狡诈的形象:其一,她首先变成美少女,是抓住了关键人物的关键点:因为唐僧要管事,美少女被孙悟空赶走或打死,都能激起唐僧的同情心;其二,八戒管闲事,沙僧不管事,因此美少女被打或被赶,都会激起八戒的不满,从而让悟空陷入被动,陷入滥杀无辜、残暴无情的舆论当中,也加剧了唐僧团队的矛盾,让自己的阴谋得逞;其三,她抓住了唐僧好坏不辨、心地善良、仁慈悲悯的特点,在她面前多次上演苦肉计让唐僧对付孙悟空……
  在对白骨精的形象分析中,学生也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调动自己的感悟能力,结合某些社会现象和心理学分析形象,没有人云亦云。
  三、手法的分析:概括中有运用。
  在名著阅读中,对于写作和艺术手法的概括分析,也是任务之一,在分析手法的过程中,品悟大作家和文学家们为了塑造形象的匠心独运,并有意地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比如在作文当中,有意思的模仿借鉴。还是《三打白骨精》学习中的案例:
  先阅读文段:那怪物,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走路慢腾腾,步行虚怯怯。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骨往上翘,嘴唇往下别。老年不比少年时,满脸都是荷叶摺。
  师:文段运用了哪些手法塑造白骨精第二次所变的形象?有什么用意?
  学生讨论明确:对偶、比喻、夸张(其实还有叠词)。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极力形容假老太婆的可怜、苍老、用来激起唐僧的同情心,为下文悟空被驱逐做了铺垫。
  师:请同学们模仿这一段的写法,写现在课堂上的我——语文老师(学生练习约8分钟。)
  生:黑发如墨水,颜容比仙女。耳中闻书声,眼里闪汉字,身着蓝旗袍,绣着五彩花,眉画如柳叶,唇染朱丹红。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训练、有收获,教师以自己为描写对象,要求学生用刚习得的方法进行描写,这是动态学习,由知识罗列转向了能力训练。尽管学生的作文片段还是稚嫩,但起码有了人描写的雏形,基本能抓住人物的特征——衣着、职业特点等。当然,教师这里的处理有两点尚待补充:其一是白骨精假扮的老太婆的刻画,还有描写的顺序、虚实、比较等,其二文段紧扣“衰老”“可怜”的特征然后逐步展开来写。   其实,凡涉及手法,尤其是经典片段的手法赏析,教师还可以大胆的往前走两步:其一,课文与课外名著的手法比较。比如讲到了白骨精假扮老太婆的形象刻画,到了课文中,中年闰土,卖牡蛎的于勒,是否也是这样刻画的?先抓特点,然后用其他细项逐层刻画,或白描,或工笔描绘。其二,课外名著之间经典片段的比较。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形象的出场或刻画,是否大抵如此?因此说,手法的分析,是极小的一个点,是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而已,学生的训练“是这样的”,关键点还要弄明白“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及投入到“这样运用”的训练中。黄厚江老师说道:“方法必须融合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必须在捕鱼的过程中学习捕鱼的方法。”[2]
  四、经典片段的赏析:共性中有个性。
  在整本书阅读中,经典片段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被无数人反复点评,甚至被其他艺术形式改编重构。这其中,共性的内容也往往是固化了的,但如果把握住关键语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可以读出个性的。
  首先是连接情节发展的句子。在《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第三次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找他的妻子和女儿”,这句话是很耐人寻味的,不能一闪而过,这句话可以让假象延续,让欺骗继续。在唐僧、八戒面前,这句话告诉他俩:前两个形象美少女和老太婆是冤死的,孙悟空在滥杀无辜,是多重悲剧的制造者。他们三个是一家人,是平民百姓,不是什么害人精。这句话让唐僧坚信自己的判断,坚信八戒的话是正确的,让孙悟空滥杀无辜的证据变得确凿,更加激起了唐僧的同情心,增强了挑拨离间的力量。这句话也表现出了白骨精的险诈,前两次被孙悟空识破赶走,如果是计划好的,则可以看出她对困难的预计是充足的,是有心计的,如果是临时应对的,这可以看出她的诡计多端。
  其次是表现内心世界的句子。同样是在《三打白骨精》中,当孙悟空二打白骨精之后,唐僧要赶走悟空,八戒火上浇油: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不成空着手回去?你把那包袱里的什么旧褊衫,破帽子,分两件与他罢。八戒的谗言当然是非常可笑的,这里反映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其一,八戒平时受惯了悟空的欺负,没地方出气,这里有机会贬损一下也好,也要让悟空难受;其二,八戒自己就是很不坚定的取经者,万一哪天散伙了,他是要分一点家产的,否则回到高老庄会很没面子,否则他的耳边也不会总藏着二两银子;其三,我们平时只读到八戒呆子的一面,憨态可掬,但这里的八戒似乎变成了长舌妇,是否有些尖酸刻薄?这是不是形象的丰富性呢?这些句子细细品味,其实是有些味道的。
  再次是提示前后内容的句子。同样是《三打白骨精》的片段,当悟空认得那女子是妖精,好心劝告唐僧:
  行者笑道:师傅,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防天阴哩!
  悟空劝说的这些句子,未必真实,也许是临急之时的编造,也许是其他妖精普遍做法,但后来取经路上的许多情节,许多妖魔的做法,正是用美色,变着法子,要吃唐僧肉,说明悟空对妖魔的通常做法与险毒用心是有着清醒认识的。也表明了他超出团队的预见性和判断力,以至于后来临危不乱,遇险不惊。这几句话也有点为后文埋下伏笔的味道,只是读者很容易将其忽略。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这句话也连接了前后情节,妖魔抓住唐僧的目的,正是想或蒸或煮,盡意随心。
  五、价值观念的引领:发散中有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3]这里明确指出了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价值取向、价值观念的引领。
  在《西游记》中主人公和其他形象,在学生的生活世界里,同样能起到育人目的,因此在价值观念的引领上,也应该做到发散中有统一。发散是尊重学生合理的解读,审美体验和思想延伸,不干涉他的阅读心理和社会映照,这是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异质思维进行触碰、交锋、激荡的基础,也是让学生阅读成长的必备环节。统一是为了让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是语文课程的要求,是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统一的基本要求。
  同样是《三打白骨精》的教学案例:
  师:请你以本节故事为基础,结合整本书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形象?
  学生小禹:我最喜欢猪八戒,因为他最真实,虽然他有点喜欢女色,但这是人的一种常态,只是大部分人懂得收敛。猪八戒“小节”上是有点问题,就在三打白骨精时,他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但后来是他请回了孙悟空,在“大节”上,他还是注意团队、明确西行目的的。
  学生小乔:我其实看不起沙僧,他虽然勤劳,任劳任怨,挑担牵马,涮锅煮饭,但他能力实在平庸!遇到危险,他先会喊“大师兄”,自己的本事和能力确实差,他平凡而且平庸,所以我喜欢孙悟空多一点。
  学生小莹:我其实很喜欢白骨精。她是很有追求的,不怕挫折,被孙悟空识破赶跑了,她变着法子再来,她肯定知道其它妖精想吃唐僧肉,但都失败了,但是她不达目的不罢休。所以我觉得她是有决心、有恒心、勇于坚持的形象。
  师:同学们,大家对小莹的话有什么评价?
  学生小乔:我觉得她说的不对!因为白骨精是唐僧团队前进的障碍,是反面力量。
  师:对呀,白骨精始终是害人精啊!就如我们所处的社会,那些违法犯罪的,他们的“追求”越高,越“坚持”,对我们的社会危害就越大。在正义面前,不能被表面现象蒙蔽。
  ……
  在这里,师生之间的对话有分有合,有发散也有统一。白骨精就是“害人精”,不管她如何伪装,都是为了祸害唐僧,这里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在价值观念上出现了偏差,或者失误,那将是得不偿失的,那样的整本书阅读,所起的作用恰恰是背离了初衷。
  整本书阅读,是师生共同的任务,如何让一本本好书在学生的中学阶段留下深刻印象,乃至于一辈子都铭记,都愿意重读,是教师现阶段该为和可为的事。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彦君著.文学文本解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第415页.
  [2]黄厚江著.语文课堂寻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第17页.
  [3]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其他文献
“哎,可惜了,他们本来可以不死!”  学生在读完高尔斯华绥小说《品质》后发出一声长叹。  这声叹息很有价值,它道出了很多读者的真实感受。格斯拉兄弟是技艺精湛的鞋匠,机器大生产时代到来,他们只专注靴子的质量,一心专做最好的靴子,竟然因为追求高品质的“靴子梦”相继踏上死路。这与世俗的人生经验相去甚远。古今中外,但凡手艺人,一般不至于生计难以维系,一技之长至少可以让他们获得延续生命的必须物资。格斯拉兄弟
在初中学段,理念、口号与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似乎还有一段距离,呼唤与回应似乎还有一点时差。可怜的初中学生依旧坐在课堂学语文,凭借课本学语文,以致学生只会做题,缺乏语用的经验和能力,视野狭窄,思想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如何依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语文真正走近生活,走向实践,给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使初中语文学科彰显其工具作用和人文色彩呢?笔者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其
古诗教学是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大胆革新,将其与学生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信息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古诗教学散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一、编演剧本,是古诗教学的一股清新的风   由于年代的久远,古诗的内容、情感、语言与现代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影响着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教学中,笔者常组织学生根据古诗编演剧本,将古时的生活再现于课堂之上,不但充分活跃了课堂气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并使学生“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随着一大批专家学者解读后的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逐渐深入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于“三维目标设计”走向“核心素养设计”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接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1]文言文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厚的底蕴,还包孕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精华。因此,高中
【案例背景】   一直以来,中考语文分数中作文都占很大比重,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掌握切实有效的方法,才能相对轻松地在作文上多拿分。近年来材料作文大热,但在作文复习中,学生明显表现出对材料作文的陌生和畏惧,感到无从下手。   一般来说,中考作文复习从审题、构思、立意、选材、表达等角度逐一进行训练,审读材料已成为语文中考考查写作能力的重点,写出切合材料立意的文章是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尺度。材料作文的审
苏轼的《赤壁赋》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文阅读篇目,前者属于必修一文本研习中“与造物者游”这一板块,后者属于必修五问题探讨中“送怀千载”这一板块。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研读分析,笔者发现,不同时代的文人雅士,超越时空,所做文章竟有相似相异之处。  《赤壁赋》和《兰亭集序》均为作者游览风景名胜后所写,寄予了文人的山水情怀。但《兰亭集序》摆脱骈俪文体,采用散文形式书写;《赤壁赋》
段增勇,四川省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语文教研员,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坚持教育随笔写作,编著各类图书多部,现为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专家组组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全国高考四川阅卷场语文学科指导委员。  石焘(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语文教师):段老师,我读过您的很多文章,我觉得您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语文回归,回归到
春是一个意象,一种特有的人生情感唤起,一般而言,它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发的,这些都可以从穆旦的诗歌《春》中找寻到,只是,在穆旦的《春》中,它不是主角。《春》是一首很立体的诗,我们如果以“反差”为扶梯,拾阶而上会发现别有洞天。  一、反差中的层级空间  春在开头的亮相让人吃惊,因为他成了跃动感十足的“绿色的火焰”,穆旦把“春”的节奏感具象地表达出来,春本身就予人蓬勃、祥和、愉悦、平静之感,作者用“火焰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优美的经典散文,被编入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如何上好这一经典课文?从对文本的解读,到教学内容的选定,再到教学方式的设计,这是一个系统的备教工程。   一、素读文本,适度解读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这种解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对文本“素读”“裸读”开始。也就是只读课文,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反复自我阅读,直到读熟读透为止。   宗璞的《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