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学在初中物理中非常重要,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感兴趣,但内容抽象.虽然实验较多,如果不善加引导,学生往往参与了活动,但实际上只是跟着别人动手了,学生思维参与深度不够,长期这样积累的结果就是机械记忆,乱套公式.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几个案例介绍在电学教学中利用“做中学”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落实知识提升能力。
1通过“做中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与“做中学”结合,教师创设情境,利用由浅入深的任务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思考,合作学习。
例如在讲《电路识别》时,布置如下任务:
任务一:连接如图1甲的串联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的亮暗。
任务二:再加一根导线,分别组成图1乙和丙的电路.会看到什么现象?灯的亮暗有何变化?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任务三:同时加两根导线,组成图1丁的电路.会看到什么现象?灯的亮暗有何变化?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任务二、三要让学生先预测再做实验,特别是任务三在学生预测时会有不同答案,教师不做任何评价,学生会迫切地希望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想法,看到实际情况后自然提出问题“三个灯的连接方式是什么”,这时再要求学生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交流时发现,有的学生通过小灯泡发光判断三个灯是并联的,也有的学生将灯泡一一拧下来看看其他灯泡是否受影响.这些方法都值得肯定,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局限性.此时再由教师介绍用结点法来判断这种比较复杂的电路.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即能对串、并电路的识别有更深一步的认识,还能通过活动体会到判断电路串、并联的方法,同时又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TP12CW10.TIF,BP#]
再比如在讲电路故障分析时,先提出一个任务让学生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2.5 V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教师预先在每个实验小组中设置一处电路故障,如灯泡短路、断路,导线断路,电流表断路等.学生连好电路后发现问题,这时再引出课题——电路故障分析.提供万用表、检验灯、导线检查电路故障,记录检验方法和结论.可以用文字说明书或录制微课视频,学生自主学习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完成检验后再换至另一小组进行检验,一节课可以完成4~5个电路故障的检查,最后一起交流总结电路故障的判断方法.学生最初自己发现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使用的方法不唯一,教师也不断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深入思考收获更多,教师也要适时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营造良好讨论氛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摆脱机械的记忆,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通过“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课内小实验,学生在“做中学”,特别是对于实验精确度要求不高,或者是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现象就可达到教学目的的实验.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高,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内小实验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四人或两人一组,每组都有一套仪器,可以通过发动学生因陋就简自制或就地取材来解决。
例如在讲授《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特点》时,将器材带到教室,2~3人一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最后各小组将实验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如表1和表2所示),由于实验条件不完全相同,不同实验小组能够得到多组数据,弥补了没有滑动变阻器每组只能进行一次实验的问题,学生通过实验切实感受到合作的重要。
[TP12CW11.TIF,BP#]
在讲授《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时,教材上的电路如图2所示,可以用电阻箱替代R2和R,首先探究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结果学生易于猜想,但是需要设计电路,在实践中体会等效法.也可以既配发电流表,也配发电压表,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不同方法再交流,有助于加深理解等效电阻的意义.在探究并联电路电阻关系时,可以选择分度值为0.1 Ω的电阻箱,[TP12CW11A.TIF,X,BP#]测量结果会更加准确.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电阻值,但是等效电阻的标称值误差较大;参考表2中阻值组合,可以建议学生将R2的阻值从5 Ω开始,每次递增5 Ω,但数据处理仍有一定难度,可以借助理论推导再来确定数据关系。
3以“做中学”为载体搭建交流平台
例如在讲完欧姆定律后,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多种方法测电阻的方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
教师可以限定实验器材,学生四人一小组,结合动手实验完成实验方案设计,教师收集不同方案张贴在黑板上,小组间共同交流结果、相互评价(部分学生作品如图3所示).收集到的方案很全面,利用来自学生的不同方案,一起推导未知电阻值的表达式,全体同学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特别是在学生设计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将是非常珍贵的生成性的教学素材,一定要好好把握,提供平台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方案是否可行、有什么优缺点、如何改进等问题都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LL][TP12CW12.TIF,Y#][HJ1.95mm]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外显行为和思维参与度都非常高,既可以保障知识的落实,也有对过程的体会,更有能力提升和情感目标的落实。
在“做中学”的课堂中教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首先要完成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讲为主、包办代替转向指导、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其次要完成教学资源的重组以适应更加开放的学习内容,更加多样的学习方式;还要重建新的课堂管理、学生评价体系.虽然“做中学”会比传统讲授式教学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在这样的课堂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教师和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通过“做中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与“做中学”结合,教师创设情境,利用由浅入深的任务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思考,合作学习。
例如在讲《电路识别》时,布置如下任务:
任务一:连接如图1甲的串联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的亮暗。
任务二:再加一根导线,分别组成图1乙和丙的电路.会看到什么现象?灯的亮暗有何变化?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任务三:同时加两根导线,组成图1丁的电路.会看到什么现象?灯的亮暗有何变化?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任务二、三要让学生先预测再做实验,特别是任务三在学生预测时会有不同答案,教师不做任何评价,学生会迫切地希望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想法,看到实际情况后自然提出问题“三个灯的连接方式是什么”,这时再要求学生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交流时发现,有的学生通过小灯泡发光判断三个灯是并联的,也有的学生将灯泡一一拧下来看看其他灯泡是否受影响.这些方法都值得肯定,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局限性.此时再由教师介绍用结点法来判断这种比较复杂的电路.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即能对串、并电路的识别有更深一步的认识,还能通过活动体会到判断电路串、并联的方法,同时又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TP12CW10.TIF,BP#]
再比如在讲电路故障分析时,先提出一个任务让学生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2.5 V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教师预先在每个实验小组中设置一处电路故障,如灯泡短路、断路,导线断路,电流表断路等.学生连好电路后发现问题,这时再引出课题——电路故障分析.提供万用表、检验灯、导线检查电路故障,记录检验方法和结论.可以用文字说明书或录制微课视频,学生自主学习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完成检验后再换至另一小组进行检验,一节课可以完成4~5个电路故障的检查,最后一起交流总结电路故障的判断方法.学生最初自己发现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使用的方法不唯一,教师也不断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深入思考收获更多,教师也要适时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营造良好讨论氛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摆脱机械的记忆,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通过“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课内小实验,学生在“做中学”,特别是对于实验精确度要求不高,或者是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现象就可达到教学目的的实验.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高,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内小实验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四人或两人一组,每组都有一套仪器,可以通过发动学生因陋就简自制或就地取材来解决。
例如在讲授《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特点》时,将器材带到教室,2~3人一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最后各小组将实验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如表1和表2所示),由于实验条件不完全相同,不同实验小组能够得到多组数据,弥补了没有滑动变阻器每组只能进行一次实验的问题,学生通过实验切实感受到合作的重要。
[TP12CW11.TIF,BP#]
在讲授《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时,教材上的电路如图2所示,可以用电阻箱替代R2和R,首先探究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结果学生易于猜想,但是需要设计电路,在实践中体会等效法.也可以既配发电流表,也配发电压表,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不同方法再交流,有助于加深理解等效电阻的意义.在探究并联电路电阻关系时,可以选择分度值为0.1 Ω的电阻箱,[TP12CW11A.TIF,X,BP#]测量结果会更加准确.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电阻值,但是等效电阻的标称值误差较大;参考表2中阻值组合,可以建议学生将R2的阻值从5 Ω开始,每次递增5 Ω,但数据处理仍有一定难度,可以借助理论推导再来确定数据关系。
3以“做中学”为载体搭建交流平台
例如在讲完欧姆定律后,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多种方法测电阻的方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
教师可以限定实验器材,学生四人一小组,结合动手实验完成实验方案设计,教师收集不同方案张贴在黑板上,小组间共同交流结果、相互评价(部分学生作品如图3所示).收集到的方案很全面,利用来自学生的不同方案,一起推导未知电阻值的表达式,全体同学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特别是在学生设计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将是非常珍贵的生成性的教学素材,一定要好好把握,提供平台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方案是否可行、有什么优缺点、如何改进等问题都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LL][TP12CW12.TIF,Y#][HJ1.95mm]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外显行为和思维参与度都非常高,既可以保障知识的落实,也有对过程的体会,更有能力提升和情感目标的落实。
在“做中学”的课堂中教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首先要完成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讲为主、包办代替转向指导、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其次要完成教学资源的重组以适应更加开放的学习内容,更加多样的学习方式;还要重建新的课堂管理、学生评价体系.虽然“做中学”会比传统讲授式教学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在这样的课堂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教师和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