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使用建议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春季学期,笔者对辖区内小学使用统编教科书的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发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教师觉得难以适应教科书的变化,但另一方面又极少参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查看教师备课,大多源自网络素材及市面流行的教辅用书,这些资源在准确性与权威性上都存疑,有些方面,比如教学目标,甚至与统编教科书中的语文要素风马牛不相及。可见,教师如何有效利用《教学用书》,使课程内容落地,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讨论的话题。现以二年级下册《教学用书》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改变三种读法
  1.变寻章摘句地读为通读
  从调研中发现,教师很少通读《教学用书》,而是以实用为目的,觉得哪里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有用就读哪里,把《教学用书》中稍带理论色彩的部分有意省略。比如,“编写说明”全面地介绍了本册教科书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编排特点及使用建议,多维度地勾勒出教科书的全貌及育人价值,是《教学用书》中带有“纲要”性质的内容。但教师对这一部分内容往往一翻而过,认为它讲的与实际教学没有关系。因此,笔者提倡通读《教学用书》,借以建立起自己内在的语文图式与脉络。
  2.变抄读为研读
  所谓抄读,就是以抄写教案为目的的阅读,这是当前十分普遍的阅读姿态。这种“心”“手”分离的阅读,使备课退化为誊写,《教学用书》退化为誊写的范本,于教学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教师要由抄读变为研读。所谓研读,就是带着问题去读,带着自己的思想、思考去读。如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中指出:
  教材在《一匹出色的马》课后练习中首次提出“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册教材“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本册第一单元“注意读好重音”基础上的延续和提升。
  对于这段表述,教师就需要仔细琢磨:什么叫“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与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注意读好重音究竟是什么关系?在这一课中怎么延续和提升?这些问题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有整体思维,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编者意图进行真正贯彻落实。
  3.变机械地读为贯通地读
  本版《教学用书》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展开,不枝不蔓,相当聚焦;二是内容更丰富,提供的素材更多,比如“书写要点”“问题提示”“设计意图”等;三是表述更精准,一扫之前笼统、模糊的风格。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读《教学用书》就足够了。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用书》的引导下,主动延伸阅读相关的内容。比如第七单元,其训练重点是“借助提示讲故事”。教师可围绕这一重点进行专题阅读,对如何利用示意图、关键词句、表格进行复述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这样在教学中才会有的放矢,知道在什么阶段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以及它们之间怎么承接。
  二、实施三种策略
  1.视“单元说明”为导游,知道“我们要到哪里去”
  在笔者看来,“单元说明”是极其重要的,它主要回答了这样几个问题: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该训练重点在教材前后处于什么位置,它在本单元是怎么分布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程度。“单元说明”后还附有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可见,“单元说明”是课程内容的解释与说明,是课时教学目标的源头,是本单元教学的指南,作为教师,我们只能丰富对它的认识,而不能随意地增删或更换。
  但从实际教学来看,这方面做得并不理想。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明确指出“‘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但教师对此似乎毫不在意,而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教学。笔者在与老师们座谈时才知道,原来他们觉得这个目标太簡单,所以根据“学情”作了调整。笔者就“重音”问题与他们展开探讨,发言的人寥寥无几,根本无法深入下去。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目标太简单”,而是教师习惯于从经验出发,感性地看待单元目标,对单元目标缺乏深度、系统的思考。如此,统编教科书煞费苦心构建的训练系统就土崩瓦解了。因此,在对《教学用书》的使用上,首先要强化对“单元说明”的内化与参考,在此前提下,再考虑创新、个性的问题。
  2.视“教材解析”为对话者,知道“教材说了什么”
  《教学用书》中的“教材解析”,主要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展开,回避仅就文本内容、思想主旨、表现手法的空泛之谈,启发教师发现文本与训练重点的咬合之处。如第一单元《找春天》的“教材解析”紧紧围绕“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这一训练重点进行:“紧接其后的是灵动的想象:‘那是春天的眉毛吧?’‘那是春天的眼睛吧?’‘那是春天的音符吧?’‘那是春天的琴声吧?’在这里,以‘眉毛’形容刚刚出土的草芽,以‘眼睛’突显野花的明媚,以小小的‘音符’描摹树木逢春初吐的芽苞,以婉转、悠扬的‘琴声’摹写初春溪水活泼而不张扬的特点,春天这个‘害羞的小姑娘’瞬间眉眼含笑、轻歌曼舞、琴声飞扬起来。”以诗一般的语言,从情感逻辑的角度,告诉师生在读课文第4~7自然段时需要重点关注和体会的词语,虽然没有明指“重读”,但已经一目了然。
  《教学用书》中的“教材解析”有详有略,详细的如《找春天》,简略的如《我是一只小虫子》,无论详略,都不能代替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面对儿童文学作品,怎么教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至关重要。笔者曾与教师一起研读《我是一只小虫子》,文中有一处是这样写的:“有些虫子脾气不太好,比如天牛,每次我说‘天牛大婶,早上好’,她总是想顶我一下。”笔者问研课的教师,这里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哪里,大家想来想去,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声“大婶”惹天牛生气了,如果叫“天牛小姐”恐怕她就喜笑颜开了。笔者认为,《教学用书》中的“教材解析”只是一种点拨、一种参考,真正的解析还是需要教师自己叩开文本之门,沉潜其中。
  3.视“教学设计举例”为合伙人,知道“下一步做什么”
  教师工作的性质及现实状况,决定了他们对教学设计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尤其是那种“拿来就能用”的教学设计。《教学用书》限于版面,只为教师提供了一部分完整的教学设计,还有一部分是片段式教学设计或完全没有教学设计。与其他版本的教学设计相比较,《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契合度相当高,换言之,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的达成,旨在突破训练重点,让语文要素扎根课堂。教师照着《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设计上课,基本可以保证不走样。
  对于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教学用书》只是提供了一种执教思路,教无定法,教师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设计出别样精彩的教学。比如《古诗二首》,《教学用书》上的思路是按顺序一首一首地教,一首古诗教学一课时。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也可以两首古诗一起教,先初读两首诗,再以《村居》教学为主线,由“柳”自然引出《咏柳》的教学,相互关联、融通,共用两课时。在笔者看来,坚持写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是最好的理解教材、内化目标的方法,也是课堂教学保鲜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一、习作清单课程的研发溯源  爱华小学始建于1982年9月,是光明华侨畜牧场为解决越南归国华侨子女上学问题建设的。同时,为了教育归侨子弟热爱中华、学好本领、建设祖国,故将学校命名为爱华小学。现在爱华小学读书的第四代归侨子女,约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3%。经过教师的长期观察,大部分归侨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孩子的未来缺乏长远规划。学生既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又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在“两点一线”的单调
从最初进入教师队伍的青涩到能够在岗位上自主自立,这个摆脱的过程便是成长的过程。成长,既是生命发育的需求,也是职业发展的需求。人总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专业发展亦是如此。当然追求成长并非易事,至少需要经历四重修炼。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本位理解  教育是什么?相信很多教师自从进入这个领域,便很少再有这样的自问甚至追问。然而既然选择了从事“诗与远方”的教育事业,对教育的追问便应该成为我们最基本
摘 要: 唐代士子热衷功名,远游成风,许多文人墨客都在江湖漂泊中度过了一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羁旅行吟之作,其中数量众多的夜泊诗不仅负载了诗人的情感与理想,而且记录了唐朝的风土人情、百姓日常。本文通过解构唐诗中的夜泊情结,分析夜泊诗中包蕴的重要意象,管窥唐人独特的宦游文化与情感体验。  关键词: 唐代 夜泊诗 夜泊文化  在那个诗中鲜衣怒马的年代,水运不仅维系着一个王朝的经济命脉,而且承载着无数文人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针对其文本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阅读素养?笔者从朗读教学、内容理解、主旨把握、文言现象等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理解。   一、朗读教学不“过度”   为保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笔者以为,在朗读教学中,应以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内容为主。   如教学《铁杵成针》一文时,我要求学生:一读扫除障碍,通过自由读、个别读等方式,读准文中两
认识殷郡伟还是比较早的,因为他的一些文章引起了我的关注。他的文字里透着一股灵气,跳跃着一些思维的火花,有着哲思的味道。后来也请他在我报告以后提问,他提的问题也内涵丰富,蕴含着属于自己的见解。但是,当时我并不知道他是语文教师,只知道他是学校教科室做科研的。我当时有个想法,他应该参加苏派教育的研究。  后来,我邀请他参加了苏派教育研究,他发表了很多有见地的意见。在一次调研的时候,与会的一些专家对他表示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工业革命后,科技逐步走进人类的生活,其飞速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生态环境却因此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影响着人类生存的家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呼吁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发展,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当前环境的保护面临机遇的同时也
每天早晨八点十分,学校广播里就会响起动听的音乐,接下来是雷打不动的“故事时间”。一到这个时候,全校师生都会迅速安静下来,开始享受这令人神往的“三分钟晨会故事”。每天一个故事,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在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一、积累故事,积淀文学的底蕴  我们学校的学生,还没有养成很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他们读的书不多,笔者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深切感受到他们课堂上的发言单调乏味,写的作文更是苍白无趣。  
领会意图 为“学”助力  ——“资料袋”教学策略例谈  傅结龙  “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其编排意图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领会了“资料袋”的编排意图,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充分挖掘“资料袋”的潜在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袋”在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呢
本刊曾于2016年第6期刊发了一组以杜甫诗歌教学为专题的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教学的研討文章,引起了全国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也引起了一股学段融通的研究热潮。今年5月,编者再次走进江苏省扬州市首届语文高级研修班。此次,他们研究的专题是“汪曾祺作品教学”,研讨地点在汪曾祺先生的老家——高邮市汪曾祺纪念馆。  静静庭院是教室,浩浩天空是屋顶,青青草地是地板。小、初、高三学段的学生本真品读汪曾祺,引发
第一次读《陶行知文集》时我还是个大学生,带着对教师生涯的美好憧憬和满腔热情认真地读了一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把真诚的爱献给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爱满天下”更是他一生奉行的格言。如今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对这些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读《陶行知文集》,我不忍释卷,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一句句名言,引导着我反思,启发着我思考。教导着我对学生应有一颗爱心,要爱得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