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领会意图 为“学”助力
——“资料袋”教学策略例谈
傅结龙
“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其编排意图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领会了“资料袋”的编排意图,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充分挖掘“资料袋”的潜在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袋”在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呢?
一、借助“资料袋”,激发“学”趣
教学中,借助“资料袋”中丰富多彩的材料,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想学”的心态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课文的学习。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三年级上册《玩出了名堂》一课,课后“资料袋”所介绍的微生物常识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读课后“资料袋”,感受微生物世界的奇妙,而后教师讲道:“微生物世界的确非常奇妙。那么是谁最早发现微生物,又是如何发现微生物的?想揭开这其中的秘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玩出了名堂》吧!”这样的教学,利用“资料袋”导入新课,能够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资料袋”,丰富“学”材
综观教材中安排的“资料袋”,我们会发现“资料袋”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这些内容或丰满了课文的主人公,或丰富了课文内容,或安排了拓展阅读,或在引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教学中,借助“资料袋”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如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一课,课后“资料袋”提供的是总理一天工作的日程表。教学中,在学生细读文本,感受总理工作劳苦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读读“资料袋”,说说这一天总理工作了多长时间。面对这样的总理,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在阅读资料袋后了解到这一天总理工作了23个小时,体会总理为祖国、为人民夜以继日地工作,感受总理的鞠躬尽瘁,无私奉献。这样的教学,丰富了学习素材,有助于学生深入感悟文本,激发学生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借助“资料袋”,拓宽“学”路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学习。教学中,借助“资料袋”组织开展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吸收、积累、运用。
如四年级上册《长城》一课,课后“资料袋”罗列了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单,展示了8幅精美的图片。教学中,一方面可就“资料袋”的内容组织学生读一读有关文字说明,看一看相关图片,查一查地图,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依托“资料袋”进行相应拓展,组织学生围绕“我心目中的世界遗产”这一话题,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世界遗产的图片和录像资料,讲一讲自己到过或熟知的世界遗产,推荐阅读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文章……这样的教学,融多种学习活动为一体,有效地拓展了学生了解世界遗产的学习途径,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借助“资料袋”,提升“学”力
在教学中,借助“资料袋”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堂的学习向课外实践延伸,有利于内化学生的学习技能,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如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课后“资料袋”提供的是《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教学时,在学生充分学习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资料袋”中的修改原稿,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叶圣陶先生在修改肖复兴的《一张画像》一文时,运用了哪些修改方法?从中你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这样的學习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直观感知叶老修改文章的方法,如“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把长句断成短句”“删去重复啰嗦的句子”“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等;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湖里第二实验小学)
利用课后“资料袋”
激趣导读整本书
吴惠琼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资料袋”,有很大一部分是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整本书,如五年级下册安排的五则“资料袋”中就有四则。教学中,依托“资料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外阅读整本书推荐,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有利于落实课标所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一要求。
一、以“作者介绍”为引入点导读整本书
让学生喜欢上作品的作者,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有效策略。教学中,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利用课后“资料袋”的信息,教师借机“邀约”出本文的作者,对作者的生平资料做一番简单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崇拜之感及对其相关作品的阅读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开始整本书的阅读。
如《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后“资料袋”介绍了小说《城南旧事》及其作者。在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小英子的天真可爱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城南旧事》,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其生平。与此同时,教师适时补充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知道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迁居北京,作者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那里的一景一物深深烙印在小英子的心上,《城南旧事》记录着的就是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这样,让学生带着对小英子的喜欢与认同走进《城南旧事》,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更浓,也会更有针对性。
二、以“故事情节”为切入点导读整本书
故事情节是吸引学生阅读作品的重要要素之一。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利用“资料袋”安排的内容,凭借故事情节的魅力,选择其中的精彩情节,以“情节介绍及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想进一步阅读完整故事情节的欲望,从而进行整本书的导读推荐。 如《草船借箭》课后“资料袋”这样介绍《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广为流传……”教学中,可让接触过这本书的学生简单介绍以上故事的相应内容,并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精彩故事,如“舌战群儒”“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等等,然后教师适时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对故事内容的好奇,带着“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主动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三、以“人物形象”为聚焦点导读整本书
探究人物形象特点是学生阅读写人叙事类作品的重要关注点。教学中,以“资料袋”提供的人物形象的相关信息,引领学生聚焦人物,深入探究人物形象,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积极性的又一有效举措。
如《景阳冈》课后“资料袋”提供了《水浒传》中的一些人物及绰号(书中配以形象的图片):“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我们知道,《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都有他们各自的绰号,这些绰号都有其特有的来历,包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教学中,可以以“资料袋”中出现的人物及其绰号为引子,引领学生聚焦人物形象,带着收集了解更多的人物及其绰号,探究人物形象特点这一任务,开始《水浒传》的阅读。
四、以“整体感知”为线索点导读整本书
学生拿到一本书,总是希望能够通过最便捷的方式,整体感知这本书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什么。这样的整体感知对于推进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有着积极作用。为此,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资料袋”对整本书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整体印象,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如《将相和》课后“资料袋”这样介绍《史记》:“……《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
物……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教学时,凭借这一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史记》,了解《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史记》(小学生版)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华昌小学)
依托资料袋,实现阅读教学
多向对话
廖茜茜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资料袋”背后潜在的对话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文本的主人公,乃至生活展开对话,能让“资料袋”的教学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一、依托“资料袋”与主人公对话,引发情感共鸣
有些写人记事的文章主人公距离学生较为遥远,学生在理解感悟人物形象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拉近学生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可依托“资料袋”帮助学生了解主人公的背景,引导学生与主人公展开对话,让主人公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如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一课,讲述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来访客人的故事。对于文章的主人公罗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走近罗丹,可让学生先读读课后“资料袋”,了解罗丹的伟大成就,以及罗丹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在阅读中与罗丹展开对话,从而产生对主人公的崇敬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悬念:罗丹为什么会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全神贯注》中去寻找答案吧!这样的教学,依托“资料袋”这座桥梁,有利于引领学生走近主人公,走进文本,在与主人公的對话中引发情感共鸣。
二、依托“资料袋”与文本对话,加深内容理解
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资料袋”的编排意图之一。教学时,依托“资料袋”,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有助于触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突破教学重
难点。
以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为例,在引导学生讨论“‘绿’好在哪里”的环节时,可引入“资料袋”中关于作者王安石反复推敲用字、终得千古绝句的故事,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化身王安石,把“到”“过”“入”“满”“绿”代入文本细细诵读、品味、比较,感受“绿”字的妙用。有了这样的对话过程,在学生眼中,诗歌的文字就显得更鲜活了,文本也显得更有意境了。教学至此,难点自然也就突破了。
三、依托“资料袋”与生活对话,走向文本广处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材中安排的不少“资料袋”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挖掘“资料袋”中包含的生活因素,让学生全面地与生活展开对话,有助于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时,可依托课后“资料袋”中关于仿生学概念的解释,让学生走进生活,查找、阅读、了解仿生学的相关发明实例,探索仿生学在军事、医学、制造、航空等方面的广泛运用,探究仿生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未来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后通过拓展阅读、拟写感受、同伴交流等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教育理念。
实践证明,依托“资料袋”,实现阅读教学的多向对话,能让学生的阅读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
把准时机 “料”尽其用
——《七律·长征》“资料袋”
教学
林亚彬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课后“资料袋”介绍了长征的时间、原因,以及经过的省份和跨越的山水。教学中,把准时机,适时运用这一资料,有助于扫清阅读障碍,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课始引入,拉近距离
长征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遥远,如果蜻蜓点水地带过将抑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学伊始,出示课后“资料袋”,让学生阅读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能够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长征那段历史,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又能丰富学生的积累,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情感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中反复,突破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然而,因为对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缺乏具体认知,所以学生在理解诗句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如:为什么说“远征难”?“万水千山”是什么意思?红军到底翻过了哪些山,涉过了哪些水?此时,可让学生读一读“资料袋”,圈画出关于红军长征的几个具体数字(11个省,18座大山,24条大河,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说说透过这些数字你知道长征给红军带来了哪些困难?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这样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远征难”“万水千山”的具体认识,并为其他诗句的理解提供依据,进而有助于学生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感受到
红军战士无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
重点。
三、课末回读,拓展延伸
学完《七律·长征》,可让学生再次阅读“资料袋”,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长征相关知识的欲望,如:借助“资料袋”的提示,绘制长征路线图,感受红军长征时间之久,路程之长,经历的艰难之多,体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依据“资料袋”的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课外书、网络等各种渠道,阅读、搜集红军长征的其他资料,并开展关于长征的综合性学习,进而加深对课文及长征的理解,激发对革命老前辈的崇敬之情。这样的拓展,有助于学生走出文本,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学习语文。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乌石浦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资料袋”教学策略例谈
傅结龙
“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其编排意图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领会了“资料袋”的编排意图,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充分挖掘“资料袋”的潜在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袋”在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呢?
一、借助“资料袋”,激发“学”趣
教学中,借助“资料袋”中丰富多彩的材料,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想学”的心态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课文的学习。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三年级上册《玩出了名堂》一课,课后“资料袋”所介绍的微生物常识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读课后“资料袋”,感受微生物世界的奇妙,而后教师讲道:“微生物世界的确非常奇妙。那么是谁最早发现微生物,又是如何发现微生物的?想揭开这其中的秘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玩出了名堂》吧!”这样的教学,利用“资料袋”导入新课,能够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资料袋”,丰富“学”材
综观教材中安排的“资料袋”,我们会发现“资料袋”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这些内容或丰满了课文的主人公,或丰富了课文内容,或安排了拓展阅读,或在引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教学中,借助“资料袋”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如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一课,课后“资料袋”提供的是总理一天工作的日程表。教学中,在学生细读文本,感受总理工作劳苦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读读“资料袋”,说说这一天总理工作了多长时间。面对这样的总理,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在阅读资料袋后了解到这一天总理工作了23个小时,体会总理为祖国、为人民夜以继日地工作,感受总理的鞠躬尽瘁,无私奉献。这样的教学,丰富了学习素材,有助于学生深入感悟文本,激发学生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借助“资料袋”,拓宽“学”路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学习。教学中,借助“资料袋”组织开展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吸收、积累、运用。
如四年级上册《长城》一课,课后“资料袋”罗列了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单,展示了8幅精美的图片。教学中,一方面可就“资料袋”的内容组织学生读一读有关文字说明,看一看相关图片,查一查地图,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依托“资料袋”进行相应拓展,组织学生围绕“我心目中的世界遗产”这一话题,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世界遗产的图片和录像资料,讲一讲自己到过或熟知的世界遗产,推荐阅读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文章……这样的教学,融多种学习活动为一体,有效地拓展了学生了解世界遗产的学习途径,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借助“资料袋”,提升“学”力
在教学中,借助“资料袋”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堂的学习向课外实践延伸,有利于内化学生的学习技能,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如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课后“资料袋”提供的是《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教学时,在学生充分学习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资料袋”中的修改原稿,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叶圣陶先生在修改肖复兴的《一张画像》一文时,运用了哪些修改方法?从中你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这样的學习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直观感知叶老修改文章的方法,如“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把长句断成短句”“删去重复啰嗦的句子”“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等;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湖里第二实验小学)
利用课后“资料袋”
激趣导读整本书
吴惠琼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资料袋”,有很大一部分是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整本书,如五年级下册安排的五则“资料袋”中就有四则。教学中,依托“资料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外阅读整本书推荐,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有利于落实课标所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一要求。
一、以“作者介绍”为引入点导读整本书
让学生喜欢上作品的作者,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有效策略。教学中,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利用课后“资料袋”的信息,教师借机“邀约”出本文的作者,对作者的生平资料做一番简单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崇拜之感及对其相关作品的阅读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开始整本书的阅读。
如《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后“资料袋”介绍了小说《城南旧事》及其作者。在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小英子的天真可爱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城南旧事》,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其生平。与此同时,教师适时补充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知道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迁居北京,作者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那里的一景一物深深烙印在小英子的心上,《城南旧事》记录着的就是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这样,让学生带着对小英子的喜欢与认同走进《城南旧事》,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更浓,也会更有针对性。
二、以“故事情节”为切入点导读整本书
故事情节是吸引学生阅读作品的重要要素之一。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利用“资料袋”安排的内容,凭借故事情节的魅力,选择其中的精彩情节,以“情节介绍及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想进一步阅读完整故事情节的欲望,从而进行整本书的导读推荐。 如《草船借箭》课后“资料袋”这样介绍《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广为流传……”教学中,可让接触过这本书的学生简单介绍以上故事的相应内容,并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精彩故事,如“舌战群儒”“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等等,然后教师适时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对故事内容的好奇,带着“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主动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三、以“人物形象”为聚焦点导读整本书
探究人物形象特点是学生阅读写人叙事类作品的重要关注点。教学中,以“资料袋”提供的人物形象的相关信息,引领学生聚焦人物,深入探究人物形象,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积极性的又一有效举措。
如《景阳冈》课后“资料袋”提供了《水浒传》中的一些人物及绰号(书中配以形象的图片):“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我们知道,《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都有他们各自的绰号,这些绰号都有其特有的来历,包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教学中,可以以“资料袋”中出现的人物及其绰号为引子,引领学生聚焦人物形象,带着收集了解更多的人物及其绰号,探究人物形象特点这一任务,开始《水浒传》的阅读。
四、以“整体感知”为线索点导读整本书
学生拿到一本书,总是希望能够通过最便捷的方式,整体感知这本书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什么。这样的整体感知对于推进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有着积极作用。为此,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资料袋”对整本书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整体印象,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如《将相和》课后“资料袋”这样介绍《史记》:“……《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
物……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教学时,凭借这一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史记》,了解《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史记》(小学生版)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华昌小学)
依托资料袋,实现阅读教学
多向对话
廖茜茜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资料袋”背后潜在的对话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文本的主人公,乃至生活展开对话,能让“资料袋”的教学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一、依托“资料袋”与主人公对话,引发情感共鸣
有些写人记事的文章主人公距离学生较为遥远,学生在理解感悟人物形象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拉近学生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可依托“资料袋”帮助学生了解主人公的背景,引导学生与主人公展开对话,让主人公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如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一课,讲述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来访客人的故事。对于文章的主人公罗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走近罗丹,可让学生先读读课后“资料袋”,了解罗丹的伟大成就,以及罗丹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在阅读中与罗丹展开对话,从而产生对主人公的崇敬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悬念:罗丹为什么会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全神贯注》中去寻找答案吧!这样的教学,依托“资料袋”这座桥梁,有利于引领学生走近主人公,走进文本,在与主人公的對话中引发情感共鸣。
二、依托“资料袋”与文本对话,加深内容理解
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资料袋”的编排意图之一。教学时,依托“资料袋”,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有助于触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突破教学重
难点。
以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为例,在引导学生讨论“‘绿’好在哪里”的环节时,可引入“资料袋”中关于作者王安石反复推敲用字、终得千古绝句的故事,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化身王安石,把“到”“过”“入”“满”“绿”代入文本细细诵读、品味、比较,感受“绿”字的妙用。有了这样的对话过程,在学生眼中,诗歌的文字就显得更鲜活了,文本也显得更有意境了。教学至此,难点自然也就突破了。
三、依托“资料袋”与生活对话,走向文本广处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材中安排的不少“资料袋”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挖掘“资料袋”中包含的生活因素,让学生全面地与生活展开对话,有助于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时,可依托课后“资料袋”中关于仿生学概念的解释,让学生走进生活,查找、阅读、了解仿生学的相关发明实例,探索仿生学在军事、医学、制造、航空等方面的广泛运用,探究仿生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未来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后通过拓展阅读、拟写感受、同伴交流等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教育理念。
实践证明,依托“资料袋”,实现阅读教学的多向对话,能让学生的阅读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
把准时机 “料”尽其用
——《七律·长征》“资料袋”
教学
林亚彬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课后“资料袋”介绍了长征的时间、原因,以及经过的省份和跨越的山水。教学中,把准时机,适时运用这一资料,有助于扫清阅读障碍,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课始引入,拉近距离
长征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遥远,如果蜻蜓点水地带过将抑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学伊始,出示课后“资料袋”,让学生阅读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能够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长征那段历史,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又能丰富学生的积累,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情感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中反复,突破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然而,因为对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缺乏具体认知,所以学生在理解诗句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如:为什么说“远征难”?“万水千山”是什么意思?红军到底翻过了哪些山,涉过了哪些水?此时,可让学生读一读“资料袋”,圈画出关于红军长征的几个具体数字(11个省,18座大山,24条大河,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说说透过这些数字你知道长征给红军带来了哪些困难?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这样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远征难”“万水千山”的具体认识,并为其他诗句的理解提供依据,进而有助于学生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感受到
红军战士无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
重点。
三、课末回读,拓展延伸
学完《七律·长征》,可让学生再次阅读“资料袋”,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长征相关知识的欲望,如:借助“资料袋”的提示,绘制长征路线图,感受红军长征时间之久,路程之长,经历的艰难之多,体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依据“资料袋”的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课外书、网络等各种渠道,阅读、搜集红军长征的其他资料,并开展关于长征的综合性学习,进而加深对课文及长征的理解,激发对革命老前辈的崇敬之情。这样的拓展,有助于学生走出文本,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学习语文。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乌石浦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