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节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一部分,对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体育节的特点、内容、体育节的发展历史等方面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节的可行性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节 可行性分析
1.问题的提出
体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学校教育的成功和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轰轰烈烈开展,学生参与体育的意识和行为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虽然在校园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仍不时受到一些冲击。
“体育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社会和民众的需要设立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题的社会活动日。它由某地区或某机构发起,活动内容广泛,一般包括:赛事运动、休闲娱乐、体育文化讲座、健康知识宣讲或图书展等多项活动,目的是推动全民健身、弘扬体育精神、塑造本机构或本地区的体育文化。体育节作为体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了解一些体育知识,提高学生的基本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体育的意识,进而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全面推进学校的体育工作。体育节的这种优势是其他任何一种体育活动形式都无法替代的。
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的一种,既具有高等学校的特点又具有职业学校的特点。学生课程学习不是很紧张,有充分的时间和充沛的体力在环境、文化和时间方面给体育节的开展提供了空间。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我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包括体育节、课外体育、闲暇体育、体育文化等。在资料的查找过程中,体育节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及在我国学校的开展状况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
2.2逻辑分析法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比较和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逻辑方法对体育节在高职学校的开展展开阐述。
3.研究结果与分析
近年来“高校体育节”是在高校发展很快的一种体育文化活动,“体育节”重在参与、展示个性,既鼓励个人表现又强调团队合作,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体育与健康为内容,以比赛、表演、游戏、讲座为形式,以娱乐为手段,以健身和育人为归宿,集知识、健身、娱乐、教育于一体,使高校体育文化更加系统、规范,使体育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3.1体育节的特点与内容
3.1.1体育节的特点
体育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上。首先,全体性。体育节最大的特点在于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前仅学生参与、教师旁观,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同学参加,现在运动能力弱的学生也能参加,涉及的范围宽泛了,参与的人员增多了。其次,全面性。以前比赛主要是竞技项目,现在体育节除了竞技比赛外,还有体育讲座、体育游戏、体育欣赏等,能参加比赛的人都参加比赛,不能参加比赛的参与体育节。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生理、心理、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再次,主体性。学生在参与、享受体育节的同时,需要发挥主体作用,参与体育节的筹备、组织等过程,从而得到锻炼。最后,基础性。体育节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强化健身和娱乐,淡化竞技意识,为实现全民健身战略打好基础。
3.1.2体育节的内容
体育节是否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能否吸引全校师生眼球并激发其参与的欲望关键在于体育节内容的确定,内容的确定需要体现时代性与新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创造性与挖潜性、娱乐性与竞争性。内容的选择应根据体育节的性质、主题、规模和参加者实际水平设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从全体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相关项目比赛项目的规则、所用器械做调整,不能同运动员比赛一样,其内容和形式应有较强的可变性和选择性。内容包括健身类体育活动、竞技类体育活动、娱乐类体育活动、创造类体育活动、观赏类体育活动、知识类体育活动。健身类体育活动包括以锻炼身体、发展素质、提高运动技术和开发身体潜能为目的的各种简易可行、可测的身体练习,如体育单项技术(投篮、射门等)竞赛、广播操、有氧健身操、集体舞、体育舞蹈、新型“拓展体育”运动等。竞技类体育活动包括普及型的田径比赛、各种形式的球类比赛、游泳比赛、棋牌类比赛等。项目设置要尽可能简化规则,降低技术难度。娱乐类体育活动包括各类型体育游戏、趣味游戏,如接力类、追逐类、较力类、攻防类、竞速类等集体游戏及民间游戏等。创造类体育活动包括自编操、自编游戏、拉拉队操比赛或表演,体育制作、绘画、摄影,体育征文展览或比赛,等等。观赏类体育活动包括各类体育表演、体育录像、电影、体育歌曲、经典体育比赛欣赏等。知识类体育活动包括体育知识专家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技术讲评、体育裁判学习班、体育保健康复和运动损伤预防,以及治疗专家咨询会等。
3.2体育节的发展历史
体育节是根据社会和国民的需要开展的以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节日。并不是新鲜的事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体育节期间主要开展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体育节可长可短,有的国家和地区为一天,有的为一周,有的为一个月。一天的如俄罗斯从1939年开始每年8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日本从1964年开始每年的10月10日;一周的如美国从1978年建立体育节,每年从7月23日开始;一个月的如新加坡的体育节从每年3月1日开始。各国的体育节活动内容和目的不尽相同,如日本在体育节期间除举行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之外,更多的是到户外登山旅行、划船等。美国在体育节期间则通过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的比赛选拔优秀运动员组成参加奥运会和其他国际比赛的代表队。
我国第一个由政府规定的体育节是在1940年国民政府全国国民体育会议第二次大会上设立的。此前不重视体育,人民生活穷困,没有精力进行体育锻炼,因此身体素质低下。当时设立体育节是战争的需要,正如军政部1937年的报告称:“二十六年应征壮丁,结果虽一再降低及格标准,不及格者仍占五分之三以上。”1942年,教育部呈文行政院将每年的9月9日定为体育节并拟定了《体育节举行要点》。有条件的地方均能按要点开展体育节,当时开展较多的项目是武术表演、爬山、越野赛跑等。一些地方还举行了篮球、排球、田径、自行车、射击比赛等。
3.3在高职确立体育节的可行性分析
3.3.1良好的人文环境
近几年来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渗透到高职学校的方方面面,高职的校园文化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体育方面学校的体育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学生们用新的视角看待健康,他们参与比赛、观看赛事校园内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课外体育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体育节在这种宽松、和谐、生动、民主、活泼的人文环境中开展既适应了学生的体育需求又推动了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
3.3.2适宜的体育运动氛围
在国家发展体育的战略方面,“体教结合”方针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率先在高校成立高水平运动队的实践给高校体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在课程改革方面一系列的体育改革措施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运动能力,变“要我动”为“我要动”,培养了良好的体育习惯,对体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体育竞赛方面更加规范体育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斗志,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体育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进入很多家庭、学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不论是早上、傍晚,还是平时、周末,不论是学校,还是公园到处都有人锻炼的身影。在浓厚的体育活动氛围中体育节的出现必然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
3.3.3充裕的余暇时间和完善的物质条件
在高职院校,学生平均一天最多6节课,有时候只有4节,经常会出现半天没课的情况。与中小学生相比,他们的课程安排灵活性大,学习压力小,业余时间甚为宽裕,宽裕的时间为高职体育节的开展提供时间条件。另外,一般高职学校要想发展,其体育硬件环境方面都注入了大量资金,体育器材、体育设施、体育场地都较为完善,这也为体育节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4.结语
高职开展体育节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新途径,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体育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认同,有一些学校已经摸索着开展体育节,必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但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贺昭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人文思考[J].体育文史,2000,(4).
[3]谢世诚等.民国时期的体育节、音乐节、戏剧节与美术节[J].民国档案,1999,(1).
[4]朱波涌.论民族体育的文化功能[J].体育科技;2005,(3).
[5]杨建运,吴龙.校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4).
[6]刘一民.关于在我国确立体育节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1995,(3).
[7]严精华,王小安,潘宁,金德阳.对全国部分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节 可行性分析
1.问题的提出
体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学校教育的成功和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轰轰烈烈开展,学生参与体育的意识和行为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虽然在校园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仍不时受到一些冲击。
“体育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社会和民众的需要设立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题的社会活动日。它由某地区或某机构发起,活动内容广泛,一般包括:赛事运动、休闲娱乐、体育文化讲座、健康知识宣讲或图书展等多项活动,目的是推动全民健身、弘扬体育精神、塑造本机构或本地区的体育文化。体育节作为体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了解一些体育知识,提高学生的基本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体育的意识,进而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全面推进学校的体育工作。体育节的这种优势是其他任何一种体育活动形式都无法替代的。
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的一种,既具有高等学校的特点又具有职业学校的特点。学生课程学习不是很紧张,有充分的时间和充沛的体力在环境、文化和时间方面给体育节的开展提供了空间。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我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包括体育节、课外体育、闲暇体育、体育文化等。在资料的查找过程中,体育节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及在我国学校的开展状况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
2.2逻辑分析法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比较和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逻辑方法对体育节在高职学校的开展展开阐述。
3.研究结果与分析
近年来“高校体育节”是在高校发展很快的一种体育文化活动,“体育节”重在参与、展示个性,既鼓励个人表现又强调团队合作,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体育与健康为内容,以比赛、表演、游戏、讲座为形式,以娱乐为手段,以健身和育人为归宿,集知识、健身、娱乐、教育于一体,使高校体育文化更加系统、规范,使体育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3.1体育节的特点与内容
3.1.1体育节的特点
体育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上。首先,全体性。体育节最大的特点在于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前仅学生参与、教师旁观,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同学参加,现在运动能力弱的学生也能参加,涉及的范围宽泛了,参与的人员增多了。其次,全面性。以前比赛主要是竞技项目,现在体育节除了竞技比赛外,还有体育讲座、体育游戏、体育欣赏等,能参加比赛的人都参加比赛,不能参加比赛的参与体育节。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生理、心理、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再次,主体性。学生在参与、享受体育节的同时,需要发挥主体作用,参与体育节的筹备、组织等过程,从而得到锻炼。最后,基础性。体育节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强化健身和娱乐,淡化竞技意识,为实现全民健身战略打好基础。
3.1.2体育节的内容
体育节是否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能否吸引全校师生眼球并激发其参与的欲望关键在于体育节内容的确定,内容的确定需要体现时代性与新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创造性与挖潜性、娱乐性与竞争性。内容的选择应根据体育节的性质、主题、规模和参加者实际水平设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从全体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相关项目比赛项目的规则、所用器械做调整,不能同运动员比赛一样,其内容和形式应有较强的可变性和选择性。内容包括健身类体育活动、竞技类体育活动、娱乐类体育活动、创造类体育活动、观赏类体育活动、知识类体育活动。健身类体育活动包括以锻炼身体、发展素质、提高运动技术和开发身体潜能为目的的各种简易可行、可测的身体练习,如体育单项技术(投篮、射门等)竞赛、广播操、有氧健身操、集体舞、体育舞蹈、新型“拓展体育”运动等。竞技类体育活动包括普及型的田径比赛、各种形式的球类比赛、游泳比赛、棋牌类比赛等。项目设置要尽可能简化规则,降低技术难度。娱乐类体育活动包括各类型体育游戏、趣味游戏,如接力类、追逐类、较力类、攻防类、竞速类等集体游戏及民间游戏等。创造类体育活动包括自编操、自编游戏、拉拉队操比赛或表演,体育制作、绘画、摄影,体育征文展览或比赛,等等。观赏类体育活动包括各类体育表演、体育录像、电影、体育歌曲、经典体育比赛欣赏等。知识类体育活动包括体育知识专家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技术讲评、体育裁判学习班、体育保健康复和运动损伤预防,以及治疗专家咨询会等。
3.2体育节的发展历史
体育节是根据社会和国民的需要开展的以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节日。并不是新鲜的事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体育节期间主要开展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体育节可长可短,有的国家和地区为一天,有的为一周,有的为一个月。一天的如俄罗斯从1939年开始每年8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日本从1964年开始每年的10月10日;一周的如美国从1978年建立体育节,每年从7月23日开始;一个月的如新加坡的体育节从每年3月1日开始。各国的体育节活动内容和目的不尽相同,如日本在体育节期间除举行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之外,更多的是到户外登山旅行、划船等。美国在体育节期间则通过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的比赛选拔优秀运动员组成参加奥运会和其他国际比赛的代表队。
我国第一个由政府规定的体育节是在1940年国民政府全国国民体育会议第二次大会上设立的。此前不重视体育,人民生活穷困,没有精力进行体育锻炼,因此身体素质低下。当时设立体育节是战争的需要,正如军政部1937年的报告称:“二十六年应征壮丁,结果虽一再降低及格标准,不及格者仍占五分之三以上。”1942年,教育部呈文行政院将每年的9月9日定为体育节并拟定了《体育节举行要点》。有条件的地方均能按要点开展体育节,当时开展较多的项目是武术表演、爬山、越野赛跑等。一些地方还举行了篮球、排球、田径、自行车、射击比赛等。
3.3在高职确立体育节的可行性分析
3.3.1良好的人文环境
近几年来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渗透到高职学校的方方面面,高职的校园文化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体育方面学校的体育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学生们用新的视角看待健康,他们参与比赛、观看赛事校园内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课外体育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体育节在这种宽松、和谐、生动、民主、活泼的人文环境中开展既适应了学生的体育需求又推动了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
3.3.2适宜的体育运动氛围
在国家发展体育的战略方面,“体教结合”方针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率先在高校成立高水平运动队的实践给高校体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在课程改革方面一系列的体育改革措施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运动能力,变“要我动”为“我要动”,培养了良好的体育习惯,对体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体育竞赛方面更加规范体育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斗志,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体育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进入很多家庭、学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不论是早上、傍晚,还是平时、周末,不论是学校,还是公园到处都有人锻炼的身影。在浓厚的体育活动氛围中体育节的出现必然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
3.3.3充裕的余暇时间和完善的物质条件
在高职院校,学生平均一天最多6节课,有时候只有4节,经常会出现半天没课的情况。与中小学生相比,他们的课程安排灵活性大,学习压力小,业余时间甚为宽裕,宽裕的时间为高职体育节的开展提供时间条件。另外,一般高职学校要想发展,其体育硬件环境方面都注入了大量资金,体育器材、体育设施、体育场地都较为完善,这也为体育节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4.结语
高职开展体育节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新途径,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体育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认同,有一些学校已经摸索着开展体育节,必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但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贺昭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人文思考[J].体育文史,2000,(4).
[3]谢世诚等.民国时期的体育节、音乐节、戏剧节与美术节[J].民国档案,1999,(1).
[4]朱波涌.论民族体育的文化功能[J].体育科技;2005,(3).
[5]杨建运,吴龙.校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4).
[6]刘一民.关于在我国确立体育节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1995,(3).
[7]严精华,王小安,潘宁,金德阳.对全国部分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