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浙江选考政治试题跟传统高考试题相比,突出了等级赋分、“一考多能”等四个“新”;从情境创设来看,聚焦了学科的“四大素养”;从命题立意来看,坚持了“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但是,选考政治试题在探索与创新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综合题考查知识范围过小、加试题未涉必修等,有待改进。
关键词:浙江选考;政治试题;评析;创新
2016年6月,是传统高考在浙江的谢幕演出。“选考政治”正逐渐替代“高考政治”成为业内的热议词汇,原高考政治的“一年一度”变成了现在选考政治的“一年两次”。2016年4月、10月两次选考的政治试题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突出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与评价。试题立意注重能力与思维,知识考查兼顾基础性与综合性,选材新颖,信息丰富,答题强调逻辑层次和深度挖掘,题型创设稳中有新、新中求异。
一、比较高考:突出四个“新”
1.出现了新的赋分制。根据《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学生各科成绩按等级赋分,以学考合格为赋分前提,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级差为3分。也就是说,学生最后的成绩要取决于其卷面分在当次考试全省考生中的排名等级,排名越前,赋分越高。
2.具备了新的功能,即“一考多能”。选考试题分为必考题(70分)和加试题(30分),选考成绩可直接用于高考成绩中,而必考题的成绩可作为高中毕业和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3.出现了新题型——判断题。其分值为10分,占全卷总分值的10%,主要考查学生对必修模块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再认或再现能力,以及对错误现象或观点进行简单批判的能力。
4.选修模块考查出现了新方式。一是由原先两个选修模块选其一,改为两个选修模块同时考查,且提高了选修模块的分值,《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15分。二是由原先只考综合题,改为现在的选择题和综合题两种题型。
二、情境创设:聚焦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是当下及今后思想政治课程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而选考政治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价值。因为学科核心素养无法量化和直接观测,所以试题往往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学科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确认,以此对学生所具有的学科核心素养状况进行评价和判断。再则,四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所以,在试题创设中或单独考查,或综合考查。
例如,10月卷第39题,该题的背景材料是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夺冠,试题情境在“我”的描述中徐徐展开:中国女排从逆境中奋起,最终夺取金牌,靠的不只是一流的技能,更是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场上场下,教练队员,在国旗下集结,为祖国而征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如一人,配合似双手(团结统一);无论对手如何强大,都毫不畏惧,敢于亮剑(勤劳勇敢);不管比分落后多少,都每球必拼,决不放弃(自强不息)……在这里,“我”对女排姑娘的赞叹和对女排精神的推崇溢于言表,而女排精神恰恰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突出表现。显然,这是一道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好题,彰显了对人文的关怀和对国家的关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
还有10月卷第5题“县、乡、镇人大代表的选举”,第15题“共享发展理念”,第17题“打造政府服务‘一张网’”,第18题“推进政务公开”,第19题“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0题“G20杭州峰会”,第31题“精准扶贫方略”,第38题“中国新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等等,涉及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取得的重大成就,均在落实“政治认同”——认可和赞同我国的社会制度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比如4月卷第23题,重庆小学生“最心酸作文”中表达的“爸爸只爱手机”令人深思。在我们享受手机、网络这些科技成果的同时,它也夺走了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让亲情疏远,让人际冷淡,甚至诱导孩子模仿家长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中。这一有着太多生活负荷的试题情境有效地考查了“理性精神”——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反思和辩证思维。
又如10月卷第16题,以“公民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为知识背景创设情境:“国家在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多种渠道的同时,为了使公民负责地行使监督权,也对公民提出了相应要求”,则是对“法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检验:“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不干扰公务活动”,这是一名中学生应有的理性选择和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
再如4月卷第16题“基层公务员张某就‘如何加强生态社区建设’深入调查,听取意见,并给有关部门提建议”,第32题 “‘武林好大妈’志愿者服务团策划开展各项服务活动,贡献一份基层草根女性力量”;10月卷第24题“国宝级古廊桥在台风中被洪水冲毁,民众参与抢救,并为修复工作积极捐款”,第26题“‘中国好人榜’评选活动,群众举荐的好人好事超过93万条,参与活动人次超过3800万”。阅读这样的试题情境,有助于学生以“法治意识”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转换角色,如临其境,激发“理性精神”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从情感体验走向真正的“公共参与”。而这一过程也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三、命题立意:坚持“四个方面”能力要求
选考卷跟传统高考卷一样,坚持能力立意。选考政治的能力目标要求是:记忆(再认或再现)能力、理解能力、比较归纳能力、判断批判能力、分析探究能力、表述能力;而高考政治的能力目标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考虑能力考核目标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以及试题的构成要素(立意、情境、设问、答案),我们可以把选考政治的能力目标要求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包括理解基础上的再认或再现以及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判断等)、分析探究事物、表述说明问题。
不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通过选取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创设新问题的形式呈现,包括文字、数据、漫画等形式,这些信息主要反映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国际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现实问题,而在问题背后隐藏着的就是教材中的知识原理。当然,学生能否“拨开迷雾见月明”,那就看他的“能力”了!能否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能否将所学的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再现相关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比较、归纳、判断和批判?能否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对一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发现并归纳出新的问题与结论?能否恰当运用学科语言,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进行表述说明?
比如4月卷第40题,以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综合考查学生四方面的能力要求(见表1)。
四、展望走向:且行且改进
10月卷的调整是有力度的:一是试题类型的分布,必考部分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分值比由原先的56∶14调整为54∶16,这更贴近《考试标 适当收缩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够有效控制试题难度,提高区分度和信度,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认识、阐释、分析、说明问题,使学生在论证中观点更明确、表述更清晰、分析更深入,从而避免漫天撒网、泛泛而谈的现象。但考查知识范围过小,无益于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造成了备考复习中“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卷土重来。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跟浙江、上海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同时推进的,是原来高考自主命题的很多省份从2016年开始,恢复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所以,全国卷的命题特点和风格亦需要学习借鉴。其实,近几年全国卷综合题的知识考查范围和答案跨度都比较大,答案更注重知识、素材、设问的有机融合,生成性和逻辑性强。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反思,试点改革可不宜“躲进小楼成一统”!
关键词:浙江选考;政治试题;评析;创新
2016年6月,是传统高考在浙江的谢幕演出。“选考政治”正逐渐替代“高考政治”成为业内的热议词汇,原高考政治的“一年一度”变成了现在选考政治的“一年两次”。2016年4月、10月两次选考的政治试题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突出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与评价。试题立意注重能力与思维,知识考查兼顾基础性与综合性,选材新颖,信息丰富,答题强调逻辑层次和深度挖掘,题型创设稳中有新、新中求异。
一、比较高考:突出四个“新”
1.出现了新的赋分制。根据《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学生各科成绩按等级赋分,以学考合格为赋分前提,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级差为3分。也就是说,学生最后的成绩要取决于其卷面分在当次考试全省考生中的排名等级,排名越前,赋分越高。
2.具备了新的功能,即“一考多能”。选考试题分为必考题(70分)和加试题(30分),选考成绩可直接用于高考成绩中,而必考题的成绩可作为高中毕业和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3.出现了新题型——判断题。其分值为10分,占全卷总分值的10%,主要考查学生对必修模块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再认或再现能力,以及对错误现象或观点进行简单批判的能力。
4.选修模块考查出现了新方式。一是由原先两个选修模块选其一,改为两个选修模块同时考查,且提高了选修模块的分值,《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15分。二是由原先只考综合题,改为现在的选择题和综合题两种题型。
二、情境创设:聚焦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是当下及今后思想政治课程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而选考政治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价值。因为学科核心素养无法量化和直接观测,所以试题往往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学科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确认,以此对学生所具有的学科核心素养状况进行评价和判断。再则,四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所以,在试题创设中或单独考查,或综合考查。
例如,10月卷第39题,该题的背景材料是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夺冠,试题情境在“我”的描述中徐徐展开:中国女排从逆境中奋起,最终夺取金牌,靠的不只是一流的技能,更是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场上场下,教练队员,在国旗下集结,为祖国而征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如一人,配合似双手(团结统一);无论对手如何强大,都毫不畏惧,敢于亮剑(勤劳勇敢);不管比分落后多少,都每球必拼,决不放弃(自强不息)……在这里,“我”对女排姑娘的赞叹和对女排精神的推崇溢于言表,而女排精神恰恰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突出表现。显然,这是一道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好题,彰显了对人文的关怀和对国家的关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
还有10月卷第5题“县、乡、镇人大代表的选举”,第15题“共享发展理念”,第17题“打造政府服务‘一张网’”,第18题“推进政务公开”,第19题“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0题“G20杭州峰会”,第31题“精准扶贫方略”,第38题“中国新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等等,涉及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取得的重大成就,均在落实“政治认同”——认可和赞同我国的社会制度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比如4月卷第23题,重庆小学生“最心酸作文”中表达的“爸爸只爱手机”令人深思。在我们享受手机、网络这些科技成果的同时,它也夺走了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让亲情疏远,让人际冷淡,甚至诱导孩子模仿家长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中。这一有着太多生活负荷的试题情境有效地考查了“理性精神”——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反思和辩证思维。
又如10月卷第16题,以“公民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为知识背景创设情境:“国家在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多种渠道的同时,为了使公民负责地行使监督权,也对公民提出了相应要求”,则是对“法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检验:“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不干扰公务活动”,这是一名中学生应有的理性选择和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
再如4月卷第16题“基层公务员张某就‘如何加强生态社区建设’深入调查,听取意见,并给有关部门提建议”,第32题 “‘武林好大妈’志愿者服务团策划开展各项服务活动,贡献一份基层草根女性力量”;10月卷第24题“国宝级古廊桥在台风中被洪水冲毁,民众参与抢救,并为修复工作积极捐款”,第26题“‘中国好人榜’评选活动,群众举荐的好人好事超过93万条,参与活动人次超过3800万”。阅读这样的试题情境,有助于学生以“法治意识”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转换角色,如临其境,激发“理性精神”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从情感体验走向真正的“公共参与”。而这一过程也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三、命题立意:坚持“四个方面”能力要求
选考卷跟传统高考卷一样,坚持能力立意。选考政治的能力目标要求是:记忆(再认或再现)能力、理解能力、比较归纳能力、判断批判能力、分析探究能力、表述能力;而高考政治的能力目标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考虑能力考核目标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以及试题的构成要素(立意、情境、设问、答案),我们可以把选考政治的能力目标要求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包括理解基础上的再认或再现以及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判断等)、分析探究事物、表述说明问题。
不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通过选取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创设新问题的形式呈现,包括文字、数据、漫画等形式,这些信息主要反映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国际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现实问题,而在问题背后隐藏着的就是教材中的知识原理。当然,学生能否“拨开迷雾见月明”,那就看他的“能力”了!能否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能否将所学的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再现相关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比较、归纳、判断和批判?能否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对一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发现并归纳出新的问题与结论?能否恰当运用学科语言,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进行表述说明?
比如4月卷第40题,以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综合考查学生四方面的能力要求(见表1)。
四、展望走向:且行且改进
10月卷的调整是有力度的:一是试题类型的分布,必考部分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分值比由原先的56∶14调整为54∶16,这更贴近《考试标 适当收缩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够有效控制试题难度,提高区分度和信度,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认识、阐释、分析、说明问题,使学生在论证中观点更明确、表述更清晰、分析更深入,从而避免漫天撒网、泛泛而谈的现象。但考查知识范围过小,无益于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造成了备考复习中“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卷土重来。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跟浙江、上海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同时推进的,是原来高考自主命题的很多省份从2016年开始,恢复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所以,全国卷的命题特点和风格亦需要学习借鉴。其实,近几年全国卷综合题的知识考查范围和答案跨度都比较大,答案更注重知识、素材、设问的有机融合,生成性和逻辑性强。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反思,试点改革可不宜“躲进小楼成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