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10年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我又再次进入的高一数学的教学工作,上完一遍新课程以后,发现学生对初高中数学的变化还不太适应,存在很多问题。
一、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会让学生一开始就陌生。甚至许多初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后,成绩下滑,有些学生甚至出现考试不及格现象,这令许多同学感到手足无措,非常茫然,困惑。
二、对高中课时的不适应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时(自习辅导课)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题型也不可能讲全讲细以及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对数学教学内容的不适应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且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便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的现实。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此外相对初中数学所富有“生活趣味”来讲,高中数学则更有“数学味”。学生进入高中,就进入了一个由学习方法向学习能力转化的阶段,而且许多高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初中数学又不要求从而出现了许多高中要求掌握而学生有不知道的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⑴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在初中已经不作要求了,而且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里的因式分解也不做要求,但到高中却会常常用到。
⑵常用公式:初中不作要求的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两数和立方公式,两数差立方公式,三数和平方公式在高中会常用到。
⑶二次根式的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但分子分母有理化却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⑷图像: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制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对称轴,给定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⑷含参问题:对于初中教材,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在高中。这部分是整个高中数学的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是高考综合题。⑸几何概念:几何的很多概念如四心(重心,垂心,外心,内心)以及一些定理如射影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等,初中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教材多常常要涉及这些概念来进行解题。
四、对数学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高中数学教学更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工夫。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粗线条模式,为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框架,讲授一些典型例题,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难以适应快速的教学推进速度,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学习成绩。因此,新高一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讲授,尽量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讲解抽象的数学慨念.比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O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课桌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入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初中学生尚未形成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在高一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让学生进行板演,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比如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初中所学过的“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入手,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存量,引导学生找到联系与区别,这样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那在教学中如何最好做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呢?要解决学生进入高中后遇到的学习上的困难,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缩写并使用衔接教材: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如函数的概念、映射与对应等。其中有的是高中的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该讲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适当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2.加强新课标的学习:加强学习高中新课标,深入研究教材,排查“盲区”要到位,解决学生知识衔接。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明確各知识点。全面掌握新课程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3.加强高初中教师的学术交流:为高、初中教师提供相互听课、评课、座谈的机会。加强学法指导的教学,并时刻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请初中参加过课改的老师就初中课改情况及初中学法特点进行专题讲座。
4.日常教学研究教法,培养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1)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由于初中生习惯较慢的教学进度,因而若从一开始进度就较快,学生势必不能很好适应,极易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高一起始教学进度应适当放慢,以后酌情加快,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2)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数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提出过程,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章节内容的教学,可组织阅读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以及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一、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会让学生一开始就陌生。甚至许多初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后,成绩下滑,有些学生甚至出现考试不及格现象,这令许多同学感到手足无措,非常茫然,困惑。
二、对高中课时的不适应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时(自习辅导课)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题型也不可能讲全讲细以及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对数学教学内容的不适应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且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便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的现实。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此外相对初中数学所富有“生活趣味”来讲,高中数学则更有“数学味”。学生进入高中,就进入了一个由学习方法向学习能力转化的阶段,而且许多高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初中数学又不要求从而出现了许多高中要求掌握而学生有不知道的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⑴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在初中已经不作要求了,而且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里的因式分解也不做要求,但到高中却会常常用到。
⑵常用公式:初中不作要求的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两数和立方公式,两数差立方公式,三数和平方公式在高中会常用到。
⑶二次根式的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但分子分母有理化却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⑷图像: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制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对称轴,给定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⑷含参问题:对于初中教材,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在高中。这部分是整个高中数学的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是高考综合题。⑸几何概念:几何的很多概念如四心(重心,垂心,外心,内心)以及一些定理如射影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等,初中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教材多常常要涉及这些概念来进行解题。
四、对数学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高中数学教学更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工夫。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粗线条模式,为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框架,讲授一些典型例题,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难以适应快速的教学推进速度,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学习成绩。因此,新高一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讲授,尽量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讲解抽象的数学慨念.比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O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课桌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入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初中学生尚未形成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在高一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让学生进行板演,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比如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初中所学过的“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入手,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存量,引导学生找到联系与区别,这样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那在教学中如何最好做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呢?要解决学生进入高中后遇到的学习上的困难,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缩写并使用衔接教材: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如函数的概念、映射与对应等。其中有的是高中的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该讲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适当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2.加强新课标的学习:加强学习高中新课标,深入研究教材,排查“盲区”要到位,解决学生知识衔接。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明確各知识点。全面掌握新课程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3.加强高初中教师的学术交流:为高、初中教师提供相互听课、评课、座谈的机会。加强学法指导的教学,并时刻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请初中参加过课改的老师就初中课改情况及初中学法特点进行专题讲座。
4.日常教学研究教法,培养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1)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由于初中生习惯较慢的教学进度,因而若从一开始进度就较快,学生势必不能很好适应,极易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高一起始教学进度应适当放慢,以后酌情加快,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2)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数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提出过程,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章节内容的教学,可组织阅读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以及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