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师应抓实预习指导活动,以此引发学生调用自身的经验参与学习,还要关注数学阅读、数学实践操作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去探索数学奥秘,从而让学习效率更高。
[关键词]经验;数学;预习;阅读;情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69-02
数学学习是学生充满个性的探索之旅,也是学生重组经验、提升思维的体验之旅。因此,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体积和容积”的教学为例,依托学生的经验储备,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体验,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教学片段一】以预习为导,促进学习
师:课前我曾布置了预习单给大家预习,还记得吗?
生1:一是准备一组玻璃杯和几块小石头;二是阅读课本,看看课本中关于体积的介绍;三是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学着比一比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说得很全面!那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体积的相关问题呢?
生2:可以和课本中一样通过做实验来比较谁的体积大。
生3: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概念。
……
师:方法有的很好,有的需要改进。我也准备了一种方式,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想!
【思考:“以学定教”是一种时髦的提法,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果教学远离学生,就会变得晦涩难懂,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教学中以回顾预习纲领为切入口,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一种源自内心的认同就会生成,使学习不再有陌生感,学生的学习就会饱含激情。同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愿望,汇报自己将要选择的方法,无形中也使数学变得更加亲切,更具吸引力。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具备学习和探索愿望,也会不断积累经验,积淀学习方法。】
【教学片段二】以趣味为引,促进思考升级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太新颖的动画故事,请大家认真看,仔细想想故事背后隐藏着什么数学知识?
(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短片)
生1:我小时候就知道乌鸦很聪明。
生2:这里好像和我们要研究的体积有联系。
生3:往瓶中投放的石子越多,水上升的高度就会越明显。
……
师:是啊!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数学知识是什么?
生4:石子有体积,它会把水排开。
生5:放入瓶中的石子越多,水被排开的体积也会越大,所以水会升到瓶口。
……
师:真了不起!乌鸦喝水的根本道理就是利用石子来增加体积,使水不断上升。体积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和学习它。
【思考: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为媒介引入“体积”,给学生以真实感,贴近学生的经验。同时,情境的创设远离了简单的情景化,启迪学生挖掘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深究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这个环节的设置,不仅满足了学生多重感官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深思现象中所隐藏着的数学问题。特别是让学生自主阐述观点这个环节,看似浪费了时间,显得不够紧凑,但细细品味,就会豁然开朗:学生能慢慢感知到乌鸦喝到水,其本质不是水的增加,而是石子的增加,石子体积的聚集造成了排开水的体积的增加,从而将水抬升,使乌鸦能够喝到水。学生的各种汇报,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促进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学生科学构建体积的模型提供了经验积累和感知储备。
【教学片段三】以实践为媒,促进思维蜕变
师:我们已经认识到任何一个物体都是有体积的,不过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这里有两个大小差不多的土豆,你有办法区分出谁的体积大些,谁的体积小些吗?
生1:用两个杯子,都装水,把土豆分别放进这两个杯子,哪个杯子的水上升得多,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的体积就比较大。
师: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2:要注意一定要装一样多的水,保证水面的高度是一样的。
生3:杯里的水要适量,水太少不能把整个土豆淹没,水太多了土豆又会让水溢出杯外。
生4:我们应该用两个一样的玻璃杯,都放满水,然后把土豆分别放入杯中,水会漫出来,再用量杯量出漫出来的水是多少,漫出来的水越多的,相应的土豆的体积大。
生5:是的。这就是我们预习时学到的“排水法”。
师:真是不错的方法。如果自己做这个实验,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生6:要轻拿轻放,不要把水泼洒开来。
生7:接漫出来的水时,要仔细认真。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实验。
(学生分组做实验。大约两分多钟后,实验完毕,学生都分出了两个土豆的大小)
师:在实验的过程中,杯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为什么水位会上升呢?
生8:因为土豆要占空间,是土豆把杯子里的水位推高了。
生9:体积大的土豆排开水的体积也就大,所以上升得更高些。
生10:体积小的土豆,排出的水就会少。
……
【思考:将新知的学习牢牢地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等活动基础上,无疑会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去研究,从而实现思想的交互、智慧的碰撞。教师充分依托学生在前一部分的积累,让学生在阅读中反思,在交流中升华。特别是“排水法”的引入,有“乌鸦喝水”的经验支持,也有学生思维的提炼,学生的思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学生对实验的方法各抒己见,但都能围绕“排水法”去謀划和探究,学习更有指向性。土豆体积的比较实验,不仅让学生能够及时梳理体积的定义,更能让学生体味体积的本质,明白任何物体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有大有小。实验中水面的上升或漫出水的多少,在表象上有力地支撑了课本中的知识,也给学生最直接的感知,使学生明白:体积越大,它占据的空间就会越大,在玻璃杯中就会排开更多的水。】
【教学片段四】以自读为根,促进学习嬗变
师:什么是容积?请认真地阅读课本,有问题的可以与同桌议一议。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什么叫容积吗?
(大多数学生能按照课本内容较好地复述容积的定义)
师:你对这句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生1:什么叫容器?
生2:什么叫“所能” ?
生3:体积包含容积吗?
师:问题都很不错。已经知道什么叫容器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观点。
生4:就像可乐瓶一样,里面可以装可乐。
生5:我们教室也可以看成一个大容器,里面可以放桌子,也可以坐人。
……
师:你是怎么理解课本中的“所能容纳”呢?
生6:刚才杯中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这里所能容纳的就是这么多的水。
生7:应该是杯子里装满了水,这时水的体积就是这杯子的容积。
师:真棒!那这杯子的体积与它的容积一样吗?
生8:不一样。这杯子的体积比它的容积大,体积比容积多了一层。
生9:这杯子的体积要从外面量,包含那一层玻璃,而杯子的容积要从里面量,没有玻璃,所以体积与容积不一样。
……
【思考:帮助学生建构容积的概念,并使其在学习中感知到体积与容积的差异,这是一个颇为艰难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阅读,使其在读的过程中感悟体积和容积的差异,在读中把握准容积的本质。案例中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引发新一轮的学习关注,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保证学习的实效性。其次,引导学生通过深度解读“所能容纳”,明白杯子的容积是内部的体积,杯子的体积是容积与玻璃的体积和,这些争论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让学习流淌着灵动的色彩。
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与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上难以突破的关键点。案例中,教师紧扣“体积包括容积吗?”这一疑问,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和辨析,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实效,更具智慧。】
(责编 童 夏)
[关键词]经验;数学;预习;阅读;情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69-02
数学学习是学生充满个性的探索之旅,也是学生重组经验、提升思维的体验之旅。因此,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体积和容积”的教学为例,依托学生的经验储备,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体验,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教学片段一】以预习为导,促进学习
师:课前我曾布置了预习单给大家预习,还记得吗?
生1:一是准备一组玻璃杯和几块小石头;二是阅读课本,看看课本中关于体积的介绍;三是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学着比一比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说得很全面!那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体积的相关问题呢?
生2:可以和课本中一样通过做实验来比较谁的体积大。
生3: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概念。
……
师:方法有的很好,有的需要改进。我也准备了一种方式,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想!
【思考:“以学定教”是一种时髦的提法,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果教学远离学生,就会变得晦涩难懂,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教学中以回顾预习纲领为切入口,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一种源自内心的认同就会生成,使学习不再有陌生感,学生的学习就会饱含激情。同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愿望,汇报自己将要选择的方法,无形中也使数学变得更加亲切,更具吸引力。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具备学习和探索愿望,也会不断积累经验,积淀学习方法。】
【教学片段二】以趣味为引,促进思考升级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太新颖的动画故事,请大家认真看,仔细想想故事背后隐藏着什么数学知识?
(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短片)
生1:我小时候就知道乌鸦很聪明。
生2:这里好像和我们要研究的体积有联系。
生3:往瓶中投放的石子越多,水上升的高度就会越明显。
……
师:是啊!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数学知识是什么?
生4:石子有体积,它会把水排开。
生5:放入瓶中的石子越多,水被排开的体积也会越大,所以水会升到瓶口。
……
师:真了不起!乌鸦喝水的根本道理就是利用石子来增加体积,使水不断上升。体积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和学习它。
【思考: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为媒介引入“体积”,给学生以真实感,贴近学生的经验。同时,情境的创设远离了简单的情景化,启迪学生挖掘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深究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这个环节的设置,不仅满足了学生多重感官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深思现象中所隐藏着的数学问题。特别是让学生自主阐述观点这个环节,看似浪费了时间,显得不够紧凑,但细细品味,就会豁然开朗:学生能慢慢感知到乌鸦喝到水,其本质不是水的增加,而是石子的增加,石子体积的聚集造成了排开水的体积的增加,从而将水抬升,使乌鸦能够喝到水。学生的各种汇报,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促进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学生科学构建体积的模型提供了经验积累和感知储备。
【教学片段三】以实践为媒,促进思维蜕变
师:我们已经认识到任何一个物体都是有体积的,不过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这里有两个大小差不多的土豆,你有办法区分出谁的体积大些,谁的体积小些吗?
生1:用两个杯子,都装水,把土豆分别放进这两个杯子,哪个杯子的水上升得多,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的体积就比较大。
师: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2:要注意一定要装一样多的水,保证水面的高度是一样的。
生3:杯里的水要适量,水太少不能把整个土豆淹没,水太多了土豆又会让水溢出杯外。
生4:我们应该用两个一样的玻璃杯,都放满水,然后把土豆分别放入杯中,水会漫出来,再用量杯量出漫出来的水是多少,漫出来的水越多的,相应的土豆的体积大。
生5:是的。这就是我们预习时学到的“排水法”。
师:真是不错的方法。如果自己做这个实验,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生6:要轻拿轻放,不要把水泼洒开来。
生7:接漫出来的水时,要仔细认真。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实验。
(学生分组做实验。大约两分多钟后,实验完毕,学生都分出了两个土豆的大小)
师:在实验的过程中,杯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为什么水位会上升呢?
生8:因为土豆要占空间,是土豆把杯子里的水位推高了。
生9:体积大的土豆排开水的体积也就大,所以上升得更高些。
生10:体积小的土豆,排出的水就会少。
……
【思考:将新知的学习牢牢地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等活动基础上,无疑会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去研究,从而实现思想的交互、智慧的碰撞。教师充分依托学生在前一部分的积累,让学生在阅读中反思,在交流中升华。特别是“排水法”的引入,有“乌鸦喝水”的经验支持,也有学生思维的提炼,学生的思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学生对实验的方法各抒己见,但都能围绕“排水法”去謀划和探究,学习更有指向性。土豆体积的比较实验,不仅让学生能够及时梳理体积的定义,更能让学生体味体积的本质,明白任何物体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有大有小。实验中水面的上升或漫出水的多少,在表象上有力地支撑了课本中的知识,也给学生最直接的感知,使学生明白:体积越大,它占据的空间就会越大,在玻璃杯中就会排开更多的水。】
【教学片段四】以自读为根,促进学习嬗变
师:什么是容积?请认真地阅读课本,有问题的可以与同桌议一议。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什么叫容积吗?
(大多数学生能按照课本内容较好地复述容积的定义)
师:你对这句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生1:什么叫容器?
生2:什么叫“所能” ?
生3:体积包含容积吗?
师:问题都很不错。已经知道什么叫容器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观点。
生4:就像可乐瓶一样,里面可以装可乐。
生5:我们教室也可以看成一个大容器,里面可以放桌子,也可以坐人。
……
师:你是怎么理解课本中的“所能容纳”呢?
生6:刚才杯中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这里所能容纳的就是这么多的水。
生7:应该是杯子里装满了水,这时水的体积就是这杯子的容积。
师:真棒!那这杯子的体积与它的容积一样吗?
生8:不一样。这杯子的体积比它的容积大,体积比容积多了一层。
生9:这杯子的体积要从外面量,包含那一层玻璃,而杯子的容积要从里面量,没有玻璃,所以体积与容积不一样。
……
【思考:帮助学生建构容积的概念,并使其在学习中感知到体积与容积的差异,这是一个颇为艰难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阅读,使其在读的过程中感悟体积和容积的差异,在读中把握准容积的本质。案例中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引发新一轮的学习关注,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保证学习的实效性。其次,引导学生通过深度解读“所能容纳”,明白杯子的容积是内部的体积,杯子的体积是容积与玻璃的体积和,这些争论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让学习流淌着灵动的色彩。
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与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上难以突破的关键点。案例中,教师紧扣“体积包括容积吗?”这一疑问,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和辨析,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实效,更具智慧。】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