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无定法”表明多样化教学模式存在的合理性,模式虽不尽相同,但追求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此能力培养的要求之一为需要学生能积极思考,而有效的思考离不开有效的问题。通过有效问题来驱动学生的思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合力构建、完成课堂教学,这是需要我们追求的理想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驱动 有效问题 学习能力
“教无定法”表明多样化教学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如魏书生 “六步教学法”中灵魂之一是科学,所谓科学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课堂有生命力;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的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在思考,有困难时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模式虽不尽相同,但追求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此能力培养的要求之一为需要学生能积极思考,而有效的思考离不开有效的问题。通过有效问题来驱动学生的思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合力构建、完成课堂教学,这是需要我们追求的理想教学模式。本文从问题驱动课堂的角度来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问题驱动课堂的必要性
教育终极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此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能够获得。必须要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提炼思考才能培养此种能力。而思考的前提要有问题,学生学习思考的主战场为课堂教学,所以在课堂上以问题来驱动课堂教学,是有需要也是有必要的。
二、问题驱动课堂的可行性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功”的教学设计来具体说明问题驱动课堂的可行性。
简述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以及设计思想,如下:
(1)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
问一位同学,给其两种活动选择。一、把同桌从座位上抱起来放到桌上;二、把同桌抱住不动十分钟。让其选择?为何如此选择?
选择此问题有以下目的。一、活跃气氛,拉近距离;二、在轻松的氛围中回忆知识,知道做功的条件以及公式。这些知识学生掌握的较好,用时较少。
(2)方法碰撞,拓展思维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恒力F作用在物体上,力F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在F作用下物体向右运动了位移L,则此力在此过程中做功否?如做功,做多少?
初中对“功”的问题研究较多的是力和位移平行和垂直两种情况,而此处是非平行、非垂直状态,可能学生能判断出做功,但回答做功多少还是需要一定的思考。可能学生能想到下面两种处理方法,可以把力分解,也可以把运动分解。估计较多学生会把力分解成和运动方向相同和垂直的两个分力,然后利用垂直的分力不做功,平行的分力做功进行求解。大部分学生会采用这样的做法,因为在平时的学习中分解力的情况较多,这样处理很好。很少、甚至没人会想到分解运动。教师可做如下提醒:做功的大小为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此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否?如有,如何得到?如果还不能得出,可以通过教师走路的两种不同方式引导,即从A直接到C,也可从A先到B再到C。
通过两种不同方法得出相同的公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渠道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技能,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平行四边形法则对于所有的矢量都是适用的。此结论也是为突破下面的教学难点埋下伏笔。
(3)提出问题2,引出思考
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受到两个沿水平方向、互
相垂直的大小分别为3N和4N的恒力,从静止开始
运动10m,求在此过程中每个力做的功和合力做的总功?
设置问题的难度需要把握,应使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比需要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稍低,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跳一跳,够的到”的目的。基于此原理,此题设置了一个难点,需要在受力分析的前提下判断物体的运动,求出两个力做的功。对于合力做的功,学生可能会先想到求出合力,再利用公式求出合力做功问题。此处需要引出思考:合力和分力做功间有何关系?
(4)善于应用,突破难点
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 空气阻力大小恒为f , 则从抛出至回到抛出点的过程中,重力和空气阻力分别对小球做了多少功?
较多学生会做出两个力做功都为零的答案,因为物体无位移,那当然在力的方向上就没有位移了,答案为零有理有据。面对这样的答案,教师无需立刻肯定或否定,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过程分析,结果发现重力做功的确为零,而空气阻力做功不为零,从而引出思考?
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和讨论,较多学生认为多过程求功就必须分开来求,那可紧接着问,为何重力做功不论分与不分结果一样?最终可总结出功公式的应用条件为恒力做功,只要为恒力就可以用此公式,而不论其有几个过程。
其实对于功公式的应用条件,可在功公式的得出时教师就给予,但课堂设置到此才得出,原因基于外界强加的东西不易理解和易遗忘,这个道理在生活中是如此,学习上亦是如此。所以在此才得出功公式的应用条件。
(5)思维汇总,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掌握,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条理更清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1) 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让他们讨论、小结,然后教师适当点评、总结前面所学。这一过程留给学生主要是让学生在思维理解上有个缓冲,也让其能更好的理解以上所学内容。
课后请同学收集各类变力做功问题,做适当的思考,留待下节课再研究。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从整个教学流程看,从引入、教学过程、课堂总结,几乎是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如此设计课堂,有以下几个优点。
1、 问题促使有效思考
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学生参与面广。如有单独回答、小组讨论、黑板板演,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不间断的随着问题在思考,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在思考中辨别真伪、在思考中学会了处理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如通过(4)善于应用,突破难点中问题的理解,知道了判断矢量和标量的一种方法,使以后再碰到类似问题就有能力可以自己解决了。
2、 问题能突破重、难点
教学知识的重、难点是一堂课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节内容有一难点为如何理解功为标量,笔者通过(3)提出问题2,引出思考和(4)善于应用,突破难点两个教学环节有效的突破了难点。具体如下:分别算出两个力以及合力做的功,发现功不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而这两个力和合力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一对比,很容易得出功是标量。通过这个有效问题,不仅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一个判断物理量是否是标量的方法,能为后续学习提供方法。另有一重点为功公式的表达式仅适用恒力做功,这一重点内容,没有像传统教学,从公式推导着手,而从(6)提出问题4,延伸拓展这一教学环节入手。具体如下:由于位移为零,较多学生认为重力和空气阻力做功都是零,而通过问题2和问题3,学生已理解了功为标量以及多过程做功可分开来求解的知识。这些知识为做功公式使用条件的得出提供了知识基础,通过这样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遭遇挫折提炼出来的知识,能让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
同时让问题成为有效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问题的难度把握
设置问题的难度需要把握,应使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比需要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稍低,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跳一跳,够的到”的目的。基于此原理,本设计多处都体现这种思想。如在问题2中,需要在受力分析的前提下判断物体的运动,求出两个力做的功。对于合力做的功,学生可能会先想到求出合力,再利用公式求出合力做功问题。这些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学生可以利用起来解决新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引出思考:合力和分力做功间有何关系?
2、问题要体现科学方法
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知识点,但更应授予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予鱼不如授予渔”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如问题2中,得出判断标量和矢量的一个方法;问题4中,得出公式适用条件的方法。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的让学生意识、领会到方法,一方面可以把各知识点综合总结出来,合并同类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科学探索中借用以前理解的方法来继续新的学习。
综上所述,课堂需要让位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教师的精力应是放在课前精心设计课堂、精心设计问题、精心准备预设,其中问题的设计、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瞿晓燕.浅谈对课堂总结的认识[J].成才之路,2010,(10).
关键词:问题驱动 有效问题 学习能力
“教无定法”表明多样化教学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如魏书生 “六步教学法”中灵魂之一是科学,所谓科学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课堂有生命力;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的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在思考,有困难时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模式虽不尽相同,但追求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此能力培养的要求之一为需要学生能积极思考,而有效的思考离不开有效的问题。通过有效问题来驱动学生的思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合力构建、完成课堂教学,这是需要我们追求的理想教学模式。本文从问题驱动课堂的角度来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问题驱动课堂的必要性
教育终极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此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能够获得。必须要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提炼思考才能培养此种能力。而思考的前提要有问题,学生学习思考的主战场为课堂教学,所以在课堂上以问题来驱动课堂教学,是有需要也是有必要的。
二、问题驱动课堂的可行性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功”的教学设计来具体说明问题驱动课堂的可行性。
简述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以及设计思想,如下:
(1)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
问一位同学,给其两种活动选择。一、把同桌从座位上抱起来放到桌上;二、把同桌抱住不动十分钟。让其选择?为何如此选择?
选择此问题有以下目的。一、活跃气氛,拉近距离;二、在轻松的氛围中回忆知识,知道做功的条件以及公式。这些知识学生掌握的较好,用时较少。
(2)方法碰撞,拓展思维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恒力F作用在物体上,力F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在F作用下物体向右运动了位移L,则此力在此过程中做功否?如做功,做多少?
初中对“功”的问题研究较多的是力和位移平行和垂直两种情况,而此处是非平行、非垂直状态,可能学生能判断出做功,但回答做功多少还是需要一定的思考。可能学生能想到下面两种处理方法,可以把力分解,也可以把运动分解。估计较多学生会把力分解成和运动方向相同和垂直的两个分力,然后利用垂直的分力不做功,平行的分力做功进行求解。大部分学生会采用这样的做法,因为在平时的学习中分解力的情况较多,这样处理很好。很少、甚至没人会想到分解运动。教师可做如下提醒:做功的大小为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此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否?如有,如何得到?如果还不能得出,可以通过教师走路的两种不同方式引导,即从A直接到C,也可从A先到B再到C。
通过两种不同方法得出相同的公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渠道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技能,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平行四边形法则对于所有的矢量都是适用的。此结论也是为突破下面的教学难点埋下伏笔。
(3)提出问题2,引出思考
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受到两个沿水平方向、互
相垂直的大小分别为3N和4N的恒力,从静止开始
运动10m,求在此过程中每个力做的功和合力做的总功?
设置问题的难度需要把握,应使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比需要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稍低,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跳一跳,够的到”的目的。基于此原理,此题设置了一个难点,需要在受力分析的前提下判断物体的运动,求出两个力做的功。对于合力做的功,学生可能会先想到求出合力,再利用公式求出合力做功问题。此处需要引出思考:合力和分力做功间有何关系?
(4)善于应用,突破难点
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 空气阻力大小恒为f , 则从抛出至回到抛出点的过程中,重力和空气阻力分别对小球做了多少功?
较多学生会做出两个力做功都为零的答案,因为物体无位移,那当然在力的方向上就没有位移了,答案为零有理有据。面对这样的答案,教师无需立刻肯定或否定,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过程分析,结果发现重力做功的确为零,而空气阻力做功不为零,从而引出思考?
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和讨论,较多学生认为多过程求功就必须分开来求,那可紧接着问,为何重力做功不论分与不分结果一样?最终可总结出功公式的应用条件为恒力做功,只要为恒力就可以用此公式,而不论其有几个过程。
其实对于功公式的应用条件,可在功公式的得出时教师就给予,但课堂设置到此才得出,原因基于外界强加的东西不易理解和易遗忘,这个道理在生活中是如此,学习上亦是如此。所以在此才得出功公式的应用条件。
(5)思维汇总,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掌握,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条理更清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1) 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让他们讨论、小结,然后教师适当点评、总结前面所学。这一过程留给学生主要是让学生在思维理解上有个缓冲,也让其能更好的理解以上所学内容。
课后请同学收集各类变力做功问题,做适当的思考,留待下节课再研究。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从整个教学流程看,从引入、教学过程、课堂总结,几乎是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如此设计课堂,有以下几个优点。
1、 问题促使有效思考
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学生参与面广。如有单独回答、小组讨论、黑板板演,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不间断的随着问题在思考,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在思考中辨别真伪、在思考中学会了处理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如通过(4)善于应用,突破难点中问题的理解,知道了判断矢量和标量的一种方法,使以后再碰到类似问题就有能力可以自己解决了。
2、 问题能突破重、难点
教学知识的重、难点是一堂课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节内容有一难点为如何理解功为标量,笔者通过(3)提出问题2,引出思考和(4)善于应用,突破难点两个教学环节有效的突破了难点。具体如下:分别算出两个力以及合力做的功,发现功不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而这两个力和合力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一对比,很容易得出功是标量。通过这个有效问题,不仅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一个判断物理量是否是标量的方法,能为后续学习提供方法。另有一重点为功公式的表达式仅适用恒力做功,这一重点内容,没有像传统教学,从公式推导着手,而从(6)提出问题4,延伸拓展这一教学环节入手。具体如下:由于位移为零,较多学生认为重力和空气阻力做功都是零,而通过问题2和问题3,学生已理解了功为标量以及多过程做功可分开来求解的知识。这些知识为做功公式使用条件的得出提供了知识基础,通过这样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遭遇挫折提炼出来的知识,能让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
同时让问题成为有效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问题的难度把握
设置问题的难度需要把握,应使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比需要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稍低,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跳一跳,够的到”的目的。基于此原理,本设计多处都体现这种思想。如在问题2中,需要在受力分析的前提下判断物体的运动,求出两个力做的功。对于合力做的功,学生可能会先想到求出合力,再利用公式求出合力做功问题。这些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学生可以利用起来解决新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引出思考:合力和分力做功间有何关系?
2、问题要体现科学方法
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知识点,但更应授予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予鱼不如授予渔”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如问题2中,得出判断标量和矢量的一个方法;问题4中,得出公式适用条件的方法。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的让学生意识、领会到方法,一方面可以把各知识点综合总结出来,合并同类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科学探索中借用以前理解的方法来继续新的学习。
综上所述,课堂需要让位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教师的精力应是放在课前精心设计课堂、精心设计问题、精心准备预设,其中问题的设计、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瞿晓燕.浅谈对课堂总结的认识[J].成才之路,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