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怎样才能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中,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对“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理解。就是说,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只停留在我听见了、我看见了,只有让学生动手做过,才能真正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更加精彩纷呈。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鼓励独立探究,夯实探究学习的基础
學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的构建知识的过程。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刻意追求课时的完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也要引导学生自我审视,自己发现问题,自行调整矫正,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没有任何指令和要求,各小组只提供几组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底高都不等的圆柱、圆锥容器和若干沙子、水等,由学生自主摆弄、操作、实验、猜测、验证、错误、矫正……从中发现两者本质的联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得知:圆锥和圆柱只有在等底等高的前期下,才存在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学生独立做过了、探究了新知识的过程,对新知识充分的理解,不仅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还获得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合作交流,实施探究学习的途径
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大家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终于有学生从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进行了推想,他们用准备好的一个个~-圆柱体白萝卜合作操作推导出(1)把圆柱体白萝卜平均一分为(c/2);(2)两部分分别以半径为深度、高为长度平均分成若干份,要相连;(3)将两部分交叉,得到一个长方体,c/2相当于长方体的长,r是长方体的宽,h是长方体的高。学生通过做得知:圆柱体和长方体体积相等,形状不同而已。长方体的体积=abh;圆柱体积=c/2.r.h=2πr/2.r.h=πr.r.h=πr2h=sh。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v圆柱=sh.学生在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中——边做边说,有记录、有推到。学生参与程度更高,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自主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学生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再加以引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地把这些知识归类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在小学时期就爱动手,好奇心是他们的天性。我抓住对教材新知识概念的命名机会与学生求知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去命名,动手去实践、去比较,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好数学,探索新数学的自信心。例如,教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材中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时,我的教学设计是,“请学生们分别找出3和5的倍数,让学生观察3和5的倍数中你会发现什么?”学生立即发现在3和5的倍数中有相同的倍数(15、30、45…)我就请同学们给这些数起个名字,有的同学说叫“共有的倍数”,有的说“公有的倍数”,还有的说两个数共有的约数叫这两个数的公约数,那么公有的倍数,还是叫这两个数的公倍数,比较简练。学生在对比中,严谨地学到了公倍数的知识,接着,有的同学又说:“在公约数中有最大的公约数,那么在公倍数中有一组最小的数叫他们的最大公倍数PB?”这时,教室里立即有人反对:“不能叫最大公倍数,因为倍数有无限个,没有最大的倍数,也就没有最大公倍数,应该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学习概念的命名时,学生在争辩中清楚地理解了概念。在探索数学概念时给学生命名的机会,使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老师决不去教;凡是学生能自己去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动手,老师决不去代做;凡能让学生自己能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说,老师决不代讲。我们只有这样,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中获取方法、增强技能,他们才能体验乐趣、分享成功。为学生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永远涌动着鲜活的琼浆,就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一、鼓励独立探究,夯实探究学习的基础
學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的构建知识的过程。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刻意追求课时的完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也要引导学生自我审视,自己发现问题,自行调整矫正,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没有任何指令和要求,各小组只提供几组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底高都不等的圆柱、圆锥容器和若干沙子、水等,由学生自主摆弄、操作、实验、猜测、验证、错误、矫正……从中发现两者本质的联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得知:圆锥和圆柱只有在等底等高的前期下,才存在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学生独立做过了、探究了新知识的过程,对新知识充分的理解,不仅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还获得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合作交流,实施探究学习的途径
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大家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终于有学生从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进行了推想,他们用准备好的一个个~-圆柱体白萝卜合作操作推导出(1)把圆柱体白萝卜平均一分为(c/2);(2)两部分分别以半径为深度、高为长度平均分成若干份,要相连;(3)将两部分交叉,得到一个长方体,c/2相当于长方体的长,r是长方体的宽,h是长方体的高。学生通过做得知:圆柱体和长方体体积相等,形状不同而已。长方体的体积=abh;圆柱体积=c/2.r.h=2πr/2.r.h=πr.r.h=πr2h=sh。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v圆柱=sh.学生在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中——边做边说,有记录、有推到。学生参与程度更高,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自主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学生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再加以引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地把这些知识归类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在小学时期就爱动手,好奇心是他们的天性。我抓住对教材新知识概念的命名机会与学生求知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去命名,动手去实践、去比较,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好数学,探索新数学的自信心。例如,教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材中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时,我的教学设计是,“请学生们分别找出3和5的倍数,让学生观察3和5的倍数中你会发现什么?”学生立即发现在3和5的倍数中有相同的倍数(15、30、45…)我就请同学们给这些数起个名字,有的同学说叫“共有的倍数”,有的说“公有的倍数”,还有的说两个数共有的约数叫这两个数的公约数,那么公有的倍数,还是叫这两个数的公倍数,比较简练。学生在对比中,严谨地学到了公倍数的知识,接着,有的同学又说:“在公约数中有最大的公约数,那么在公倍数中有一组最小的数叫他们的最大公倍数PB?”这时,教室里立即有人反对:“不能叫最大公倍数,因为倍数有无限个,没有最大的倍数,也就没有最大公倍数,应该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学习概念的命名时,学生在争辩中清楚地理解了概念。在探索数学概念时给学生命名的机会,使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老师决不去教;凡是学生能自己去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动手,老师决不去代做;凡能让学生自己能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说,老师决不代讲。我们只有这样,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中获取方法、增强技能,他们才能体验乐趣、分享成功。为学生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永远涌动着鲜活的琼浆,就是我们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