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实验教学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学的直观性和操作性。实验教学可以使得生物课本中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形象化和丰富化,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生物实验课的观察和实际操作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与否,获得理论知识之外的深层次的学问。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非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的书呆子,因此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学习方式,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生物探究实验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77-02
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因此实验是生物教学最重要的辅助成分。我国高教司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通过教学使得学生具备初步的生物实验操作的技巧,形成一定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思维逻辑。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生物实验课程是必要的。
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力图使得学生在获取基本的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从长远出发,能够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注重生物探究实验是应素质教育的总的目标而提出的。[1]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实验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生物实验习惯,使得学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科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具体来讲培养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探究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出有利于实验探究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生物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初中生物实验不同于高年级的生物实验,面对的是初中学生,而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不是很强烈,他们仍然具有很强的童心,因此不可能要求初中学生完全进入到实验过程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在能够控制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实验情境,以吸引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兴趣。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即将进行操作的实验室增设一些能够烘托气氛的器材,比如观察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这一实验,教师可以向学校财务部申请增设一个大的鱼缸在里面放置不同种类的鱼,让学生观察鱼鳍在鱼儿游泳过程中的作用。[2]这样增加学生观察鱼鳍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观察时的注意力,那么实验效果也会更好。
二、注重引导性和启发性问题的提出与分析,以引导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初中生物实验课可以转变教学思维模式,打破用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知识的固定的教学模的拓展。生物实验课不仅仅是以让学生验证某种既存的理论,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种仪器、药品、试剂的使用方式,而是要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生命科学的理性认知和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尊重生命科学的严谨性。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上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让学生依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操作,而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步骤,实验处理环节可能产生出的不同的实验现象,把握实验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严密的科学思维模式。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验原理和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情况,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引导性、新颖独特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科学性。[3]例如在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这一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问题,当然这个深度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①可以是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能否说明其以十字花科植物为主要的取食对象?②为什么菜青虫以十字花科植物为取食对象?③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能否说明其他的物种行为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也是先天性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记忆和理解,也更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生物实验课的探究兴趣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生物探究实验的兴趣可以从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入手,以提高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标提出教师不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同样,学生进行生物实验也不应仅仅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应该在实验的同时既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还应该培养其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获得实验的既定的结果,完成实验过程,实现实验目标,而且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动手能力,积极探究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参考教材中的实验器材,思考如何结合生活中常用的东西,进行替换,这个替代品具有相同的实验功能,不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得出和实验结论的论证。[4]例如在做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校园或者家里的土壤中找一些蚯蚓,然后自己饲养在一个湿润的土壤环境下,观察蚯蚓的生活状态,而不是直接从实验室中找到一条蚯蚓来观察。在学生自己动手饲养蚯蚓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把握蚯蚓的生活环境,观察蚯蚓的体态特征,获得更多的教材中没有的知识,通过自己动手饲养和观察蚯蚓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土壤湿度对于蚯蚓体壁的影响,分析蚯蚓的运动规律,认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在生物实验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或者饲养实验对象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实验对象的认知和感受力,为学生的实验探究做铺垫;同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兴趣也随之提高,因为这些实验器材或者实验对象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对于它们具有较深的情感,可以更加积极认真的进行实验。[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培养学生进行生物探究实验的兴趣是生物课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或者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生物实验探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红.谈新编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J].生物学教学,2002(2).
[2]胡继飞.创新生物教学方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余自强.生物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胡继飞.生物教育科研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孙志梅.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77-02
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因此实验是生物教学最重要的辅助成分。我国高教司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通过教学使得学生具备初步的生物实验操作的技巧,形成一定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思维逻辑。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生物实验课程是必要的。
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力图使得学生在获取基本的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从长远出发,能够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注重生物探究实验是应素质教育的总的目标而提出的。[1]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实验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生物实验习惯,使得学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科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具体来讲培养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探究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出有利于实验探究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生物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初中生物实验不同于高年级的生物实验,面对的是初中学生,而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不是很强烈,他们仍然具有很强的童心,因此不可能要求初中学生完全进入到实验过程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在能够控制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实验情境,以吸引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兴趣。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即将进行操作的实验室增设一些能够烘托气氛的器材,比如观察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这一实验,教师可以向学校财务部申请增设一个大的鱼缸在里面放置不同种类的鱼,让学生观察鱼鳍在鱼儿游泳过程中的作用。[2]这样增加学生观察鱼鳍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观察时的注意力,那么实验效果也会更好。
二、注重引导性和启发性问题的提出与分析,以引导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初中生物实验课可以转变教学思维模式,打破用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知识的固定的教学模的拓展。生物实验课不仅仅是以让学生验证某种既存的理论,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种仪器、药品、试剂的使用方式,而是要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生命科学的理性认知和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尊重生命科学的严谨性。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上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让学生依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操作,而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步骤,实验处理环节可能产生出的不同的实验现象,把握实验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严密的科学思维模式。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验原理和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情况,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引导性、新颖独特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科学性。[3]例如在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这一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问题,当然这个深度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①可以是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能否说明其以十字花科植物为主要的取食对象?②为什么菜青虫以十字花科植物为取食对象?③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能否说明其他的物种行为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也是先天性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记忆和理解,也更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生物实验课的探究兴趣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生物探究实验的兴趣可以从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入手,以提高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标提出教师不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同样,学生进行生物实验也不应仅仅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应该在实验的同时既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还应该培养其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获得实验的既定的结果,完成实验过程,实现实验目标,而且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动手能力,积极探究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参考教材中的实验器材,思考如何结合生活中常用的东西,进行替换,这个替代品具有相同的实验功能,不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得出和实验结论的论证。[4]例如在做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校园或者家里的土壤中找一些蚯蚓,然后自己饲养在一个湿润的土壤环境下,观察蚯蚓的生活状态,而不是直接从实验室中找到一条蚯蚓来观察。在学生自己动手饲养蚯蚓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把握蚯蚓的生活环境,观察蚯蚓的体态特征,获得更多的教材中没有的知识,通过自己动手饲养和观察蚯蚓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土壤湿度对于蚯蚓体壁的影响,分析蚯蚓的运动规律,认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在生物实验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或者饲养实验对象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实验对象的认知和感受力,为学生的实验探究做铺垫;同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兴趣也随之提高,因为这些实验器材或者实验对象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对于它们具有较深的情感,可以更加积极认真的进行实验。[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培养学生进行生物探究实验的兴趣是生物课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或者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生物实验探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红.谈新编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J].生物学教学,2002(2).
[2]胡继飞.创新生物教学方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余自强.生物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胡继飞.生物教育科研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孙志梅.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