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天生拥有自我发现的能力,课程生活如何通过评价策略来为儿童营造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笔者认为,评价目标和儿童发展的目标必须紧密结合,评价除了发挥原有反馈、激励、促进的功能,更应发挥其促进儿童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生态教育。笔者拟结合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教学实践,谈谈教育评价策略对儿童道德发展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评价引导 品德教学 儿童道德发展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开始进入崭新的少年期。这期间人的发展极为复杂,常常充满了矛盾,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也有人把少年期称为“过渡期”。笔者有多年的小学高年级教育教学的经历,感觉到这个时期的学生身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积极意义的质的变化,尽管他们也同样可能面临着各种危机。
成长中的学生对于自我认知的需求比成人更为迫切,更渴望拥有自我发现的能力。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同样充满了迷茫。笔者认为,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评价的引领,引领他们建立起有利自己成长、有利自然和社会的生态道德观,从而能直面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待人方式、处事方式,从内心产生良好的生活责任感,主动地爱自己、爱他人、爱一切生命。
本文拟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教学实践为例,结合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我的这六年》《去中学看看》《我们的毕业典礼》的相关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所进行的一点尝试及其思考。
策略一:积极发现——“你不仅只是现在的你”
一个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积极向往,甚至由此产生的不竭的前进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课程生活,取决于教师的评价策略。
在教学《我的这六年》时,教师讓学生参与到课程目标的制定中来,以“认识自我、评价他人”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互动一:让学生根据照片,猜测儿时的伙伴;再请出真正照片的主人,对比描述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一些可喜变化。
教学互动二:教师指导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让学生们收集自己在各个阶段的富有代表性的图片、手工、证书、书画作品等,并准备布置一块《一路汗水一路笑》的“快乐成长”主题展板。
教学互动三:组织学生讨论表现成长过程的形式还有哪些?除了完成成长档案和展板布置外,教师组织学生编排小品,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进步,以及以后可能会有的发展,进行演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品的编排方案,最后请1-2组上台展示。
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评价的“被动式”和学生成长的“主动式”需求相融合,引发学生审视自我、表达内心。在教学互动时,我们制定了“回顾过往、展望未来”的课程目标。随之,学生在建立档案、布置展板、编排小品时,体验成长的快乐和丰盈,并充分展望了自己美好的未来。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评价应帮助学生找到生活的意义,锁定精神追求的方向。让学生在演绎、展望未来的自己时,寻找到奋斗的方向,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人生,知道还有另外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策略二:有力印证——“你还可以是这样的你”
对规范的达成度,往往是大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而学生常常迷失在大人制定的标准中,对于如何面对陌生的未来,如何丈量变化中的自己与目标间的差距,常常不知所措。笔者以为,准确的评价方式应该让学生有直面未来的勇气,有往前跨步的信心,有主动与人、社会等领域交往的生活理念。
在教学《去中学看看》时,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美好的中学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有着畏难、害怕和担忧的心理,就怕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生活,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中学生。了解到这一情况,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互动环节。
教学互动一:教师邀请初一的学生介绍自己的中学,并出示准备的相关影像资料。
教学互动二:组织畅想未来的中学生活,让大家大胆设想自己在新班级承担的工作。接着,教师鼓励同学们交流,大胆设想自己在中学里美好而崭新的身份。
教学互动三:教师邀请往届毕业生进行介绍,谈谈中学和小学异同之处,以及如何在中学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原先具备的优势。
这样的教学互动,让学生们看到了美好的中学生活,也对未来的自己充满了向往。学生的成长犹如连续运动的点,它的每一个走向都应该隐藏在一个个充满引导力的评价当中。教师充满正能量的评价如同给学生插上了一对隐形的翅膀,提高了学生认识未来、认知自己的信心和能力,帮助他们飞向更加美好的自己。
策略三:高度认同——“你应该是这样的你”
教材要伴随儿童健康、安全、快乐地度过少年期的生活,课程评价的价值在于提升学生自我认知的质量,给予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在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能够自信、冷静而又明智地做出决定,以道德的视角调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我们的毕业典礼》教学时,针对班上89%是独生子女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抛弃可能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克服自私冷漠的狭隘心理,唤醒学生们对班级生活、对身边他人、对所在学校的爱心和热情,从狭隘的“小我”走向博爱的“大我”,从完全利己走向“利他人”。修正每个学生内心的深层价值观,指导他们主动地参与班级活动。
教学互动一:教师选取两段以往的毕业典礼录像。组织学生观看、讨论,评价录像中的美好元素。
教学互动二:邀请上届毕业班的教师介绍筹备毕业典礼的过程以及其中的酸甜苦辣。然后,请学生自己设计毕业典礼,找寻自己在活动中胜任的工作岗位。
教学互动三:小组交流毕业典礼中各种有意思的创意。设计“我看见了你的美”演说环节,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进行积极的评价。
在这样的教学互动中,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在课程中个人价值的体现。关心的是学生积极的感悟和美好行为的产生。学生们在课程生活中,师生、生生关系走向和谐共生,自然真诚地对待他人,获得了人与人、人与活动,和谐相处的体悟能力和反省能力,认识到“我应该是这样的自己”,这才是我们评价的最终意义所在。
课程生活是个有趣而又复杂的过程,教师的评价策略既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还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真实发生的问题进行不断地优化和调节。
据说在阿波罗神庙上刻有三句箴言,其中一句是“认识你自己”这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生态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生命潜能和独特的个性。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引导学生用整体视角、长远视角审视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把积极的价值追求内化为与生命同在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
【关键词】评价引导 品德教学 儿童道德发展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开始进入崭新的少年期。这期间人的发展极为复杂,常常充满了矛盾,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也有人把少年期称为“过渡期”。笔者有多年的小学高年级教育教学的经历,感觉到这个时期的学生身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积极意义的质的变化,尽管他们也同样可能面临着各种危机。
成长中的学生对于自我认知的需求比成人更为迫切,更渴望拥有自我发现的能力。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同样充满了迷茫。笔者认为,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评价的引领,引领他们建立起有利自己成长、有利自然和社会的生态道德观,从而能直面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待人方式、处事方式,从内心产生良好的生活责任感,主动地爱自己、爱他人、爱一切生命。
本文拟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教学实践为例,结合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我的这六年》《去中学看看》《我们的毕业典礼》的相关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所进行的一点尝试及其思考。
策略一:积极发现——“你不仅只是现在的你”
一个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积极向往,甚至由此产生的不竭的前进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课程生活,取决于教师的评价策略。
在教学《我的这六年》时,教师讓学生参与到课程目标的制定中来,以“认识自我、评价他人”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互动一:让学生根据照片,猜测儿时的伙伴;再请出真正照片的主人,对比描述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一些可喜变化。
教学互动二:教师指导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让学生们收集自己在各个阶段的富有代表性的图片、手工、证书、书画作品等,并准备布置一块《一路汗水一路笑》的“快乐成长”主题展板。
教学互动三:组织学生讨论表现成长过程的形式还有哪些?除了完成成长档案和展板布置外,教师组织学生编排小品,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进步,以及以后可能会有的发展,进行演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品的编排方案,最后请1-2组上台展示。
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评价的“被动式”和学生成长的“主动式”需求相融合,引发学生审视自我、表达内心。在教学互动时,我们制定了“回顾过往、展望未来”的课程目标。随之,学生在建立档案、布置展板、编排小品时,体验成长的快乐和丰盈,并充分展望了自己美好的未来。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评价应帮助学生找到生活的意义,锁定精神追求的方向。让学生在演绎、展望未来的自己时,寻找到奋斗的方向,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人生,知道还有另外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策略二:有力印证——“你还可以是这样的你”
对规范的达成度,往往是大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而学生常常迷失在大人制定的标准中,对于如何面对陌生的未来,如何丈量变化中的自己与目标间的差距,常常不知所措。笔者以为,准确的评价方式应该让学生有直面未来的勇气,有往前跨步的信心,有主动与人、社会等领域交往的生活理念。
在教学《去中学看看》时,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美好的中学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有着畏难、害怕和担忧的心理,就怕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生活,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中学生。了解到这一情况,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互动环节。
教学互动一:教师邀请初一的学生介绍自己的中学,并出示准备的相关影像资料。
教学互动二:组织畅想未来的中学生活,让大家大胆设想自己在新班级承担的工作。接着,教师鼓励同学们交流,大胆设想自己在中学里美好而崭新的身份。
教学互动三:教师邀请往届毕业生进行介绍,谈谈中学和小学异同之处,以及如何在中学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原先具备的优势。
这样的教学互动,让学生们看到了美好的中学生活,也对未来的自己充满了向往。学生的成长犹如连续运动的点,它的每一个走向都应该隐藏在一个个充满引导力的评价当中。教师充满正能量的评价如同给学生插上了一对隐形的翅膀,提高了学生认识未来、认知自己的信心和能力,帮助他们飞向更加美好的自己。
策略三:高度认同——“你应该是这样的你”
教材要伴随儿童健康、安全、快乐地度过少年期的生活,课程评价的价值在于提升学生自我认知的质量,给予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在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能够自信、冷静而又明智地做出决定,以道德的视角调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我们的毕业典礼》教学时,针对班上89%是独生子女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抛弃可能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克服自私冷漠的狭隘心理,唤醒学生们对班级生活、对身边他人、对所在学校的爱心和热情,从狭隘的“小我”走向博爱的“大我”,从完全利己走向“利他人”。修正每个学生内心的深层价值观,指导他们主动地参与班级活动。
教学互动一:教师选取两段以往的毕业典礼录像。组织学生观看、讨论,评价录像中的美好元素。
教学互动二:邀请上届毕业班的教师介绍筹备毕业典礼的过程以及其中的酸甜苦辣。然后,请学生自己设计毕业典礼,找寻自己在活动中胜任的工作岗位。
教学互动三:小组交流毕业典礼中各种有意思的创意。设计“我看见了你的美”演说环节,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进行积极的评价。
在这样的教学互动中,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在课程中个人价值的体现。关心的是学生积极的感悟和美好行为的产生。学生们在课程生活中,师生、生生关系走向和谐共生,自然真诚地对待他人,获得了人与人、人与活动,和谐相处的体悟能力和反省能力,认识到“我应该是这样的自己”,这才是我们评价的最终意义所在。
课程生活是个有趣而又复杂的过程,教师的评价策略既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还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真实发生的问题进行不断地优化和调节。
据说在阿波罗神庙上刻有三句箴言,其中一句是“认识你自己”这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生态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生命潜能和独特的个性。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引导学生用整体视角、长远视角审视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把积极的价值追求内化为与生命同在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