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知识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对知识的存储,而是对其的提取。实际上,综合是要求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知识的存储便是通过地理记忆进行的。地理记忆是地理学习与地理应用之间的中介。地理记忆是将地理学习的信息储存在地理认知结构中,便于地理应用时的提取,其作用和地位如下图:
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加强地理记忆非常重要。
一、充分利用地理图象进行记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地理教学表明“许多概念、联系和关系,如果是借助地图来感知,就会变得更容易理解了”。
1. 文字变图。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或设计一些教学图示,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如讲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时设计一幅简图来说明,学生从教师画的简图中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2. 图形变换。对课文中较为复杂繁琐的插图,教师通过自己绘画的简单模式化图,也能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如对于地壳物质循环图,通过简单的模式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边画边分析,使学生加深记忆,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相通知识(水循环、生态系统、大气环流等)加以应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效果。
3. 板画略图、示意图。与一般的地图比,其具有:①可突出重点,②可表现时空变化,③可表现各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等特点,并可用不同的彩色笔将其表示出来。
如:欧洲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成因:是在纬度位置(400~600N),风带(西风带),海陆位置(大陆西岸),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地形(南北高、中间低)等因素综合影响之下形成的。通过简图,教师可边问边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图象,令学生促进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减少死记硬背,达到培养学生能用图象表达某种地理信息的能力,若能养成模仿教师
画略图来表达课文内容的习惯,则可助学生加强记忆,增强分析能力,促进知识迁移的过程。
二、在理解中进行记忆,促进知识的迁移
1. 对比法。对一些地理概念异同之处的掌握,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列表比较鉴别。如背斜和向斜。
越是容易混淆的知识,越要仔细比较。当然,要进行比较,首先要有一定量的地理知识的储备,尤其是地图表象的储存,这样才能进行区域性的综合比较,若能对新学的知识用自己学过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相同的与不同的,横向的与纵向的等等,那学生就能记忆深刻,理解透彻了。
2. 演绎推理。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的基本形式,也是判断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地球上为何存在生命?
在推理中,无论是从因到果,或是由果到因,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便可以从推理中获得学习兴趣和较为丰盛的收益了。同样,在环环相扣的推理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启发。从旧知识推导出新内容又能温故而知新,一举两得。如讲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已学过的旧的气候知识,推断出新内容的结论。引导学生先从降水的产生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并同时画出简图。
a. 我国东部降水以什么类型为主?(锋面雨)
b. 锋面雨的产生与什么有关?(夏季风)
c. 夏季风在什么地方产生?(太平洋面上)教师在黑板的简图中演示夏季风进入、退出的时间、地点,从而得出雨带的推移图。
d. 导出南北方雨季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夏季风的进退)→导出雨季长短的结论(南方长、北方短)→导出外流河的水源供给是以什么为主的?(大气降水)→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就可由学生得出了(南方水量多、汛期长,北方水量小、汛期短)。
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学生的记忆思维一步一步推向高峰,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价值和收获,思维活动更积极主动、活跃,所学的知识更稳固。
三、利用地理学科的边缘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是一门多学科交融的综合性学科。地理记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地理学习的迁移。学习迁移既表现在同一学科的不同方面之间,又表现在不同学科之间,如学习地理知识一方面需要以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做基础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另一方面又需要以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基础来学习新的地理知识。因为地理具有多学科交融的特点,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掌握、运用地理知识是十分有利的。数理化学科在在地理教材中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与地理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可通过公式、定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和推断地理规律变化过程。
如学习时区和日界线知识时,就需运用到数学知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代数知识,将抽象的空间分布转换到数轴和公式上解决,缩小思维难度,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化为简单易解的问题。
公式:未知区时=已知区时-(已知时区 ± 未知时区),括号内东为 、西为-。
学水循环时运用了能量转化及水的三态变化知识: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解释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洋流的影响等。对于解释喀斯特地貌时可用化学方程式CaCO3 CO2 H2O=Ca(HCO3)2表述岩溶地形的溶蚀作用及石笋、石柱形成的原理。如讲酸雾酸雨形成时,结合化学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大气中的CO2、SO2等跟雨、雾混成H2CO3、H2SO4成为酸雾酸雨。因而,在每讲一个新的知识时,联系学生已学过的各科知识,能启发其思维,促使学生的学习迁移。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掌握比其他知识更牢固,记忆更深。
责任编辑罗峰
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加强地理记忆非常重要。
一、充分利用地理图象进行记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地理教学表明“许多概念、联系和关系,如果是借助地图来感知,就会变得更容易理解了”。
1. 文字变图。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或设计一些教学图示,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如讲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时设计一幅简图来说明,学生从教师画的简图中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2. 图形变换。对课文中较为复杂繁琐的插图,教师通过自己绘画的简单模式化图,也能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如对于地壳物质循环图,通过简单的模式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边画边分析,使学生加深记忆,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相通知识(水循环、生态系统、大气环流等)加以应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效果。
3. 板画略图、示意图。与一般的地图比,其具有:①可突出重点,②可表现时空变化,③可表现各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等特点,并可用不同的彩色笔将其表示出来。
如:欧洲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成因:是在纬度位置(400~600N),风带(西风带),海陆位置(大陆西岸),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地形(南北高、中间低)等因素综合影响之下形成的。通过简图,教师可边问边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图象,令学生促进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减少死记硬背,达到培养学生能用图象表达某种地理信息的能力,若能养成模仿教师
画略图来表达课文内容的习惯,则可助学生加强记忆,增强分析能力,促进知识迁移的过程。
二、在理解中进行记忆,促进知识的迁移
1. 对比法。对一些地理概念异同之处的掌握,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列表比较鉴别。如背斜和向斜。
越是容易混淆的知识,越要仔细比较。当然,要进行比较,首先要有一定量的地理知识的储备,尤其是地图表象的储存,这样才能进行区域性的综合比较,若能对新学的知识用自己学过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相同的与不同的,横向的与纵向的等等,那学生就能记忆深刻,理解透彻了。
2. 演绎推理。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的基本形式,也是判断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地球上为何存在生命?
在推理中,无论是从因到果,或是由果到因,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便可以从推理中获得学习兴趣和较为丰盛的收益了。同样,在环环相扣的推理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启发。从旧知识推导出新内容又能温故而知新,一举两得。如讲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已学过的旧的气候知识,推断出新内容的结论。引导学生先从降水的产生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并同时画出简图。
a. 我国东部降水以什么类型为主?(锋面雨)
b. 锋面雨的产生与什么有关?(夏季风)
c. 夏季风在什么地方产生?(太平洋面上)教师在黑板的简图中演示夏季风进入、退出的时间、地点,从而得出雨带的推移图。
d. 导出南北方雨季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夏季风的进退)→导出雨季长短的结论(南方长、北方短)→导出外流河的水源供给是以什么为主的?(大气降水)→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就可由学生得出了(南方水量多、汛期长,北方水量小、汛期短)。
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学生的记忆思维一步一步推向高峰,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价值和收获,思维活动更积极主动、活跃,所学的知识更稳固。
三、利用地理学科的边缘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是一门多学科交融的综合性学科。地理记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地理学习的迁移。学习迁移既表现在同一学科的不同方面之间,又表现在不同学科之间,如学习地理知识一方面需要以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做基础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另一方面又需要以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基础来学习新的地理知识。因为地理具有多学科交融的特点,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掌握、运用地理知识是十分有利的。数理化学科在在地理教材中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与地理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可通过公式、定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和推断地理规律变化过程。
如学习时区和日界线知识时,就需运用到数学知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代数知识,将抽象的空间分布转换到数轴和公式上解决,缩小思维难度,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化为简单易解的问题。
公式:未知区时=已知区时-(已知时区 ± 未知时区),括号内东为 、西为-。
学水循环时运用了能量转化及水的三态变化知识: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解释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洋流的影响等。对于解释喀斯特地貌时可用化学方程式CaCO3 CO2 H2O=Ca(HCO3)2表述岩溶地形的溶蚀作用及石笋、石柱形成的原理。如讲酸雾酸雨形成时,结合化学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大气中的CO2、SO2等跟雨、雾混成H2CO3、H2SO4成为酸雾酸雨。因而,在每讲一个新的知识时,联系学生已学过的各科知识,能启发其思维,促使学生的学习迁移。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掌握比其他知识更牢固,记忆更深。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