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到90年代之间,欧洲的海报设计具有独特的具有诗歌创作般的设计创作活动。通过寻常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含义,通过隐喻的物体联想到实际事物。冈特·兰堡一定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冈特·兰堡被称为欧洲最有创造力的“视觉诗人”,是因为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寻常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含义,通过隐喻的物体联想到实际事物。提到冈特·兰堡,大家一定会联想到他的“土豆系列”,本文主要通过对兰堡1966-1988年个展招贴作品中的土豆系列招贴来分析其作品蕴含的诗意化表达。
关键词:冈特·兰堡;平面设计;土豆系列;诗意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95-1
冈特·兰堡出生在二战前夕,1958年进入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毕业后他创建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1968年迁到法兰克福,1974年担任卡塞尔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教授。民族文化影响着兰堡透过设计去关注社会。“包豪斯思想”是他的艺术根基,60年代西方的“学潮”奠定了他视觉设计的革命性,卡塞尔大学的导师汉斯·希尔曼深刻地影响了兰堡的设计实践。在他看来,设计本身并不带政治色彩,而是表达了一种政治形势。他总是透过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他的招贴也隐含着对一些反映现实问题的尖刻评论。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约3000幅招贴,每一幅招贴后面都有一则故事。他的招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他的几幅作品作为永久藏品珍藏。
土豆是冈特·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设计主题。土豆对冈特兰堡来说已不仅仅是我们眼中的土豆了,它拥有着无穷的内涵和意义。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二战结束时他才8岁,他的童年是在炮声、废墟和饥饿中度过的,当时处于饥饿时期的德国人发现,从美国引进的土豆经过二十天的种植就可以食用,是土豆救活了德意志民族。由于这段特殊的历史,土豆在德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正是土豆使兰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土豆救活了兰堡,没有土豆就没有兰堡和他的艺术。兰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土豆文化是他本能领悟的民族文化,是他面向世界的一扇最初的窗口。兰堡的土豆文化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
在兰堡的土豆系列招贴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个普通的土豆在设计师的处理手法下讲述着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他通过艺术处理使得土豆达到非同寻常的视觉效果,又通过土豆文化的表达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和生命力。冈特·兰堡的土豆不是我们平常见到的土豆模样,而是变形了的,分解重组了的“另类”土豆。在作品中土豆被切成了四块,或是被削了皮并且只留下了皮,还有的是分割成若干块后又拼成一个完整的土豆,更有甚者直接从中间劈开成两半。这些土豆还被涂上鲜艳的颜色,高饱和度的红、绿、蓝、黄,撞击着我们的视神经。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继续往下探寻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效果完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背景中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土豆与黑色背景在色彩上的迥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豆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使整体性更强。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的想象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以分裂上色,可以在平面上展示空间效果。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将土豆发挥到了极致,将对土豆的解析和组合当成一种享受和创造,在现实中获得灵感,在设计中积极思考。他通过平面上的分离使得平凡的土豆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冈特·兰堡把土豆作为自己的个性化符号,在艺术创作中将土豆美化,艺术化地来表现土豆在其心中所寓意的精神符号。
兰堡创造性地将土豆进行了“包装”,对土豆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其呈现出美的、自由的艺术感。这种艺术加工无疑也带有着创造成分,艺术的特性也就决定了创造力是贯穿始终的。那么,土豆系列当然是创造性的表达,体现着诗性的智慧。诗意就是探索性的表达,探索就意味着有未知的领域,找到新的东西或是创造出新的东西就是探索的目的。土豆系列作品中,兰堡将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叠加相结合,呈现出诗一般的层次感和韵律感,兰堡将画面当做诗歌般处理,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自由与韵律。他以其丰富的阅历和隐喻的诗意,以最简洁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视觉环境,不断地塑造自己不同的设计风格。
兰堡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一切装饰性元素都让位于视觉功能。在创作题材上,兰堡钟情于土豆,同时更以一个设计家对自由的追求来体现他对视觉艺术的理解。在形式手法上,兰堡总是尝试新的方法来改善单纯的平面效果。兰堡追求的是平面视觉效果上的突破和创作上的个人化、自由化。冈特·兰堡的每一幅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颤动。他运用他理性的思维,艺术的表达,新颖的创意拓宽了我们的艺术视野,其诗人的情怀为我们重新构造了艺术的境界,他的视觉创造给平面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力量和生机。
参考文献:
[1]林家阳主编.冈特兰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1.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
[3]朱国勤.现代招贴艺术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
作者简介:
王柳静,女,河南平顶山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冈特·兰堡;平面设计;土豆系列;诗意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95-1
冈特·兰堡出生在二战前夕,1958年进入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毕业后他创建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1968年迁到法兰克福,1974年担任卡塞尔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教授。民族文化影响着兰堡透过设计去关注社会。“包豪斯思想”是他的艺术根基,60年代西方的“学潮”奠定了他视觉设计的革命性,卡塞尔大学的导师汉斯·希尔曼深刻地影响了兰堡的设计实践。在他看来,设计本身并不带政治色彩,而是表达了一种政治形势。他总是透过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他的招贴也隐含着对一些反映现实问题的尖刻评论。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约3000幅招贴,每一幅招贴后面都有一则故事。他的招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他的几幅作品作为永久藏品珍藏。
土豆是冈特·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设计主题。土豆对冈特兰堡来说已不仅仅是我们眼中的土豆了,它拥有着无穷的内涵和意义。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二战结束时他才8岁,他的童年是在炮声、废墟和饥饿中度过的,当时处于饥饿时期的德国人发现,从美国引进的土豆经过二十天的种植就可以食用,是土豆救活了德意志民族。由于这段特殊的历史,土豆在德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正是土豆使兰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土豆救活了兰堡,没有土豆就没有兰堡和他的艺术。兰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土豆文化是他本能领悟的民族文化,是他面向世界的一扇最初的窗口。兰堡的土豆文化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
在兰堡的土豆系列招贴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个普通的土豆在设计师的处理手法下讲述着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他通过艺术处理使得土豆达到非同寻常的视觉效果,又通过土豆文化的表达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和生命力。冈特·兰堡的土豆不是我们平常见到的土豆模样,而是变形了的,分解重组了的“另类”土豆。在作品中土豆被切成了四块,或是被削了皮并且只留下了皮,还有的是分割成若干块后又拼成一个完整的土豆,更有甚者直接从中间劈开成两半。这些土豆还被涂上鲜艳的颜色,高饱和度的红、绿、蓝、黄,撞击着我们的视神经。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继续往下探寻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效果完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背景中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土豆与黑色背景在色彩上的迥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豆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使整体性更强。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的想象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以分裂上色,可以在平面上展示空间效果。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将土豆发挥到了极致,将对土豆的解析和组合当成一种享受和创造,在现实中获得灵感,在设计中积极思考。他通过平面上的分离使得平凡的土豆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冈特·兰堡把土豆作为自己的个性化符号,在艺术创作中将土豆美化,艺术化地来表现土豆在其心中所寓意的精神符号。
兰堡创造性地将土豆进行了“包装”,对土豆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其呈现出美的、自由的艺术感。这种艺术加工无疑也带有着创造成分,艺术的特性也就决定了创造力是贯穿始终的。那么,土豆系列当然是创造性的表达,体现着诗性的智慧。诗意就是探索性的表达,探索就意味着有未知的领域,找到新的东西或是创造出新的东西就是探索的目的。土豆系列作品中,兰堡将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叠加相结合,呈现出诗一般的层次感和韵律感,兰堡将画面当做诗歌般处理,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自由与韵律。他以其丰富的阅历和隐喻的诗意,以最简洁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视觉环境,不断地塑造自己不同的设计风格。
兰堡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一切装饰性元素都让位于视觉功能。在创作题材上,兰堡钟情于土豆,同时更以一个设计家对自由的追求来体现他对视觉艺术的理解。在形式手法上,兰堡总是尝试新的方法来改善单纯的平面效果。兰堡追求的是平面视觉效果上的突破和创作上的个人化、自由化。冈特·兰堡的每一幅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颤动。他运用他理性的思维,艺术的表达,新颖的创意拓宽了我们的艺术视野,其诗人的情怀为我们重新构造了艺术的境界,他的视觉创造给平面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力量和生机。
参考文献:
[1]林家阳主编.冈特兰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1.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
[3]朱国勤.现代招贴艺术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
作者简介:
王柳静,女,河南平顶山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