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成性教学是在教学的过程性预设下,在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中,师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建构知识体系和升华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大力提倡生成性教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更重要的是有效。
一、组织探索交流,促进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交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数学学习需要独立的思考,也需要伙伴的合作。每一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每个学生是否经过自身充分的思考也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而在与其他伙伴紧密、丰富的合作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也有利于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这样的小组讨论一点效果也没有,流于形式。有一个这样的案例,教学内容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多媒体出示一个学校的一块三角形玻璃被飞来的小球击碎的情境,先出示问题,如果不知道玻璃的尺寸,要配回一块玻璃应怎么办?让学生小组讨论,先出示探索表:
(一)你想探究什么问题:———————————————
你想探究的问题中,是否包括下面的问题:
1. 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和是不是确定的?
2. 如果是确定的,那么三个内角度数的和是多少度?
(二)猜一猜,你想探究的问题可以怎样回答?
(三)你能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请试着证明一下。
(四)写出你经过实践证明所得出的结论:———————————
(五)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教师开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讨论前让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样的合作探索学习才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二、捕捉点化,体验探究,不断生成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活资源的生成,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等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这是新型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承担的新角色。首先,要引导教师善于运用体态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除了用语言直接鼓励学生表达外,为了不打断学生的思路,更多地使用体态语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发言学生目光交流的频率、与不同发言学生空间距离的调整变换、蕴含不同意义的一定身体动作(如手势、弯腰等)的使用、解释教学内容的“辅助手势”……均是教师倾听艺术的重要内容。以教学为例,当请学生起立回答某一个问题时,教师以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面含微笑,轻轻点头,以示鼓励;微微摇头,暗示他纠偏补漏。这些做法就比批评委婉得多,学生也容易认同合作。又如在碰到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时,如果点名批评容易打破和谐的氛围,不妨走近那名学生,用眼神悄悄制止,鼓励他做出教师期待中的反应。其次,教师要特别注意倾听中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帮助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在倾听时,教师要了解、把握孩子的思维脉络与情感跳动节奏,运用善解人意的鼓励性语言、简练明了的提示性语言、恰当精要的评价性语言,帮助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使信息充分呈现。例如有一个老师在上《测量》一课时,请学业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测量他们喜欢的东西的长度。老师发现,多数学生是将零刻度对准物体的起点,只有一个学生将起点对准刻度20厘米处,“你们是怎么量的?”老师问,学生纷纷站起来说,但是这个学生却没有举手,老师直接走到他的身边:“你虽然没有举手,但是老师还是要叫你,因为你的方法和大家的不一样。”学生大胆说出了自己的做法,老师除了鼓励他的做法,还引发其他学生思考:“有什么不一样?”“他的方法可以吗?”这样,教师当好“倾听者”的同时,也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在与个别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组织吸引“面”上的其余学生一起倾听,共同讨论,使大家都参与到“对话”中来,扩大互动参与面,提高互动效益。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组织探索交流,促进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交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数学学习需要独立的思考,也需要伙伴的合作。每一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每个学生是否经过自身充分的思考也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而在与其他伙伴紧密、丰富的合作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也有利于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这样的小组讨论一点效果也没有,流于形式。有一个这样的案例,教学内容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多媒体出示一个学校的一块三角形玻璃被飞来的小球击碎的情境,先出示问题,如果不知道玻璃的尺寸,要配回一块玻璃应怎么办?让学生小组讨论,先出示探索表:
(一)你想探究什么问题:———————————————
你想探究的问题中,是否包括下面的问题:
1. 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和是不是确定的?
2. 如果是确定的,那么三个内角度数的和是多少度?
(二)猜一猜,你想探究的问题可以怎样回答?
(三)你能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请试着证明一下。
(四)写出你经过实践证明所得出的结论:———————————
(五)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教师开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讨论前让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样的合作探索学习才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二、捕捉点化,体验探究,不断生成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活资源的生成,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等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这是新型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承担的新角色。首先,要引导教师善于运用体态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除了用语言直接鼓励学生表达外,为了不打断学生的思路,更多地使用体态语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发言学生目光交流的频率、与不同发言学生空间距离的调整变换、蕴含不同意义的一定身体动作(如手势、弯腰等)的使用、解释教学内容的“辅助手势”……均是教师倾听艺术的重要内容。以教学为例,当请学生起立回答某一个问题时,教师以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面含微笑,轻轻点头,以示鼓励;微微摇头,暗示他纠偏补漏。这些做法就比批评委婉得多,学生也容易认同合作。又如在碰到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时,如果点名批评容易打破和谐的氛围,不妨走近那名学生,用眼神悄悄制止,鼓励他做出教师期待中的反应。其次,教师要特别注意倾听中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帮助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在倾听时,教师要了解、把握孩子的思维脉络与情感跳动节奏,运用善解人意的鼓励性语言、简练明了的提示性语言、恰当精要的评价性语言,帮助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使信息充分呈现。例如有一个老师在上《测量》一课时,请学业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测量他们喜欢的东西的长度。老师发现,多数学生是将零刻度对准物体的起点,只有一个学生将起点对准刻度20厘米处,“你们是怎么量的?”老师问,学生纷纷站起来说,但是这个学生却没有举手,老师直接走到他的身边:“你虽然没有举手,但是老师还是要叫你,因为你的方法和大家的不一样。”学生大胆说出了自己的做法,老师除了鼓励他的做法,还引发其他学生思考:“有什么不一样?”“他的方法可以吗?”这样,教师当好“倾听者”的同时,也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在与个别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组织吸引“面”上的其余学生一起倾听,共同讨论,使大家都参与到“对话”中来,扩大互动参与面,提高互动效益。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