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为中心”,简单地说,包括二层含义:第—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第二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其中“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归宿和目的。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是“高频信息”的时代。而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则标志着现代学习化社会已悄然而至。综合当代国际、国内的时代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学习化社会里,我国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深化教育改革,培养能适应现代学习化社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需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现代课堂教学在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成长服务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是基础和关键。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是时代发展所赋予的要求。
一、支持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的两个现代心理学理论
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应”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二是多元智能理论,这是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元智能,即八大智能,尽管每个人在这些智能上的表现各有差异,但只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结合和运用,就能完成不同的工作及解决不同的问题。多元智能是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有的,但每个人智能发展的程度各有不同。少数人好像在所有的或大多数智能中都具有极高的水准;另一些人则因发展障碍,好像除了具有最初步的智能外,似乎缺乏其他的智能;但绝大多数的人处于这两种极端之间,某些智能很发达,某些智能一般,其他的智能较不发达。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是高度个别化的工作,必须配合每位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智能之组型: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型,并且会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表征与回忆知识,因此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有效的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多元智能理论还认为教育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教师应尊重学生对自己认知风格的意识,并给予机会去管理自己的学习,并鼓励学生负责任地计划并监控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帮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换言之,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而非只是被动接受学习方案。
二、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注意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一)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特征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关系原则。要体现这个原则,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环境入手。所谓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人际关系和学习资源的组合。教师要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就必须掌握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1.学习者控制的倾向。既然知识和技能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为什么不是学习者控制,而是学习者控制的倾向?这是因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理论上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自主意识,还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对于自主意识不强,自律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怎么办呢?即使学习能力较强,也具备自主意识的学生有时也会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提供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这里的真实是指要在技能的实际应用环境中去学习技能。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但要受学生的认知图式、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还会受学习活动所在的学习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学习环境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理解。因此,要想学生学习到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环境中的知识和技能,就应该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去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3.提供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从事复杂的学习任务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特征。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既具有挑战性,又会带动一些低级技能的学习。学生会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寻找相应的先决技能去学习。当然有时需要教师帮助分析要先学习哪些先决技能。这与常规的先学规则再学问题解决要好得多。因为学生在学习规则时并没有切实感觉到规则的用途,尽管经过学习也能演示规则的使用。
4.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广播式信息源。教师的任务已经由广播信息转变为帮助学生接收和理解信息。因此,学习环境必须提供给学生其他类型的信息源,比如经特定设计的教学材料、视听媒体等。
5.提供足够的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的支持大致包括:(1)发展学生达到任务所要求目标的兴趣;(2)演示所要表现的行为;(3)通过减少解决问题的步骤以简化任务,使学生能管理某些成分,并认识到什么情况下这些任务能成功地完成;(4)控制解决问题的沮丧和冒险;(5)对学生的作业表现和理想解法之间差距的特征作出鉴别以提供反馈;(6)激发和指引学生的活动,使之足以保证他们对目标继续进行追求。
6.丰富的人际交流。教育的本质是以人育人。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认知类的教学目标,但对态度类目标则效果不佳。态度是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认知类目标有时会成为态度类目标的先决条件,但更多的时候态度类目标是认知类目标的先决条件。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必须指向包括认知类、态度类、动作技能类在内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所以说,学习环境中的人际交流是不可缺少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际交流也是达到认知类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讨论与协商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活动。
7.友好民主的教学气氛。现在要特别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的潜力谁都有,关键是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意识,是否知道表现创造力的思考方法,是否有能力和毅力承受失败,这与教师的鼓励和引导非常之重要。创造意识是瓶颈,瓶颈实际上是指思维习惯,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要解决问题,其次要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不怕困难、有毅力等人格特征也是瓶颈。创造意识和支持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人格特征的培养需要友好民主的教学气氛。
(二)教师应该做的主要工作
要使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完成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1.准备资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精心选择和制作学习环境中所使用的学习资源。在选择和设计学习资源时一定要明确这种资源的使用方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不是用来给教师演示用的,而是给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的。因此,最好选择强交互性的媒体来呈现教学信息。
2.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由于倾向于使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控制者,因此,首先解决的是学习者的动机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但要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激发,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维持。约翰M·凯勒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为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中激发和维持动机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框架。约翰M·凯勒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四部分组成:注意、相关、自信和满意。(1)注意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2)相关是让学生知道,他们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是与他们有关联的。最基本的手段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与他们过去的经验或以前学习的知识或某种利益相关。(3)自信的学生才会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主动探索所获得的知识记得牢,用得活。自信来自于有意义的成功,有意义的成功来自于战胜困难后的心理感受。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每一个进步,都要给予肯定。(4)满意是要让学生有学习成果,让学生了解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注意、相关、自信和满意是一个整体,没有主要次要之分,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动机。因此,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系统考虑这四个要素的设计,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导致教学实施的无效或失败。ARCS动机模型不但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具有很高的指导作用。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动机不但要在教学开始阶段进行激发,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维持。后者恰恰是我们过去所忽视的。
3.设计复杂的学习任务。没有设计合理的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学习环境将无法发挥所期望的作用。学生所面对的学习任务应该将多个知识点包含在一起,但不是越难越好。最好能设计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解决任务。
(三)设计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可能遇到的障碍
设计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可能遇到的障碍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管理者、学生、教师自己和环境条件。
1.管理者提供的障碍。这可能是最大的,也最不易克服的一类障碍了。教学管理者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不认可以学生为中心的做法。
2.学生提供的障碍。有些学生,尤其是没有学习动机和没有主体意识的学生,可能会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遇到障碍。他们会不认可这种教学方式。因为自己独立面对学习任务时会茫然不知所措。但学生的障碍可以排除。通过及时提供帮助,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来排除学生带来的障碍。
3.教师自己提供的障碍。教师自己的观念转变得不彻底,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感到陌生和不可控制。当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可能不自觉地放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框架,而以自己较熟悉和能控制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4.环境条件的制约。比如学习资源溃乏,或设计不当,不能为教师直接使用。
一、支持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的两个现代心理学理论
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应”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二是多元智能理论,这是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元智能,即八大智能,尽管每个人在这些智能上的表现各有差异,但只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结合和运用,就能完成不同的工作及解决不同的问题。多元智能是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有的,但每个人智能发展的程度各有不同。少数人好像在所有的或大多数智能中都具有极高的水准;另一些人则因发展障碍,好像除了具有最初步的智能外,似乎缺乏其他的智能;但绝大多数的人处于这两种极端之间,某些智能很发达,某些智能一般,其他的智能较不发达。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是高度个别化的工作,必须配合每位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智能之组型: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型,并且会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表征与回忆知识,因此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有效的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多元智能理论还认为教育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教师应尊重学生对自己认知风格的意识,并给予机会去管理自己的学习,并鼓励学生负责任地计划并监控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帮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换言之,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而非只是被动接受学习方案。
二、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注意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一)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特征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关系原则。要体现这个原则,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环境入手。所谓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人际关系和学习资源的组合。教师要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就必须掌握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1.学习者控制的倾向。既然知识和技能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为什么不是学习者控制,而是学习者控制的倾向?这是因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理论上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自主意识,还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对于自主意识不强,自律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怎么办呢?即使学习能力较强,也具备自主意识的学生有时也会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提供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这里的真实是指要在技能的实际应用环境中去学习技能。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但要受学生的认知图式、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还会受学习活动所在的学习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学习环境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理解。因此,要想学生学习到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环境中的知识和技能,就应该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去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3.提供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从事复杂的学习任务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特征。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既具有挑战性,又会带动一些低级技能的学习。学生会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寻找相应的先决技能去学习。当然有时需要教师帮助分析要先学习哪些先决技能。这与常规的先学规则再学问题解决要好得多。因为学生在学习规则时并没有切实感觉到规则的用途,尽管经过学习也能演示规则的使用。
4.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广播式信息源。教师的任务已经由广播信息转变为帮助学生接收和理解信息。因此,学习环境必须提供给学生其他类型的信息源,比如经特定设计的教学材料、视听媒体等。
5.提供足够的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的支持大致包括:(1)发展学生达到任务所要求目标的兴趣;(2)演示所要表现的行为;(3)通过减少解决问题的步骤以简化任务,使学生能管理某些成分,并认识到什么情况下这些任务能成功地完成;(4)控制解决问题的沮丧和冒险;(5)对学生的作业表现和理想解法之间差距的特征作出鉴别以提供反馈;(6)激发和指引学生的活动,使之足以保证他们对目标继续进行追求。
6.丰富的人际交流。教育的本质是以人育人。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认知类的教学目标,但对态度类目标则效果不佳。态度是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认知类目标有时会成为态度类目标的先决条件,但更多的时候态度类目标是认知类目标的先决条件。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必须指向包括认知类、态度类、动作技能类在内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所以说,学习环境中的人际交流是不可缺少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际交流也是达到认知类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讨论与协商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活动。
7.友好民主的教学气氛。现在要特别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的潜力谁都有,关键是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意识,是否知道表现创造力的思考方法,是否有能力和毅力承受失败,这与教师的鼓励和引导非常之重要。创造意识是瓶颈,瓶颈实际上是指思维习惯,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要解决问题,其次要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不怕困难、有毅力等人格特征也是瓶颈。创造意识和支持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人格特征的培养需要友好民主的教学气氛。
(二)教师应该做的主要工作
要使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完成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1.准备资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精心选择和制作学习环境中所使用的学习资源。在选择和设计学习资源时一定要明确这种资源的使用方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不是用来给教师演示用的,而是给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的。因此,最好选择强交互性的媒体来呈现教学信息。
2.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由于倾向于使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控制者,因此,首先解决的是学习者的动机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但要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激发,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维持。约翰M·凯勒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为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中激发和维持动机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框架。约翰M·凯勒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四部分组成:注意、相关、自信和满意。(1)注意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2)相关是让学生知道,他们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是与他们有关联的。最基本的手段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与他们过去的经验或以前学习的知识或某种利益相关。(3)自信的学生才会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主动探索所获得的知识记得牢,用得活。自信来自于有意义的成功,有意义的成功来自于战胜困难后的心理感受。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每一个进步,都要给予肯定。(4)满意是要让学生有学习成果,让学生了解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注意、相关、自信和满意是一个整体,没有主要次要之分,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动机。因此,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系统考虑这四个要素的设计,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导致教学实施的无效或失败。ARCS动机模型不但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具有很高的指导作用。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动机不但要在教学开始阶段进行激发,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维持。后者恰恰是我们过去所忽视的。
3.设计复杂的学习任务。没有设计合理的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学习环境将无法发挥所期望的作用。学生所面对的学习任务应该将多个知识点包含在一起,但不是越难越好。最好能设计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解决任务。
(三)设计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可能遇到的障碍
设计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可能遇到的障碍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管理者、学生、教师自己和环境条件。
1.管理者提供的障碍。这可能是最大的,也最不易克服的一类障碍了。教学管理者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不认可以学生为中心的做法。
2.学生提供的障碍。有些学生,尤其是没有学习动机和没有主体意识的学生,可能会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遇到障碍。他们会不认可这种教学方式。因为自己独立面对学习任务时会茫然不知所措。但学生的障碍可以排除。通过及时提供帮助,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来排除学生带来的障碍。
3.教师自己提供的障碍。教师自己的观念转变得不彻底,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感到陌生和不可控制。当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可能不自觉地放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框架,而以自己较熟悉和能控制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4.环境条件的制约。比如学习资源溃乏,或设计不当,不能为教师直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