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如何才能写更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如何写得情真意切?这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激发。具体的做法就是要从日常教学中激发,从学生生活中挖掘。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让学生发现、捕捉更多的情感触发点。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这样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激发;情感;运用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会见到许多小学教学中被格式化的作文,文笔生硬,毫无真情可言,是因为学生的情感没有被激发出来,他们不是在用心作文,而是在按照固定模式凑文。这种作文感情苍白,没有吸引力。所以,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有必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发点”。
一、因感而发,有情而作
好的作文,就应该在写作理论上开始指导,《毛诗序》中指出:“在心为志,发言而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心雕龙》中进一步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情是天性中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文学家,就没有作文。冬去春来,潮起潮落,万物兴衰,皆引文思,情因物感,文以情生。在作文教学上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好的文章一定有自己的真实情感。文章是有情之物,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文章的灵魂。如果对所写的人或事缺乏真挚的情感,对所描写的景物没有“感時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感,那是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作为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品悟情感,积累情感,才能有情而作。
二、活用教材,以情入文
叶圣陶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实话实说,用真挚朴实的情感感染读者,甚至使读者为之喜怒哀乐的文章,在教材中是不缺乏的。
打开教材,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好文章;一个个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故事随处可见!他可以是《散步》中的一家四口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扶持;可以是《背影》中蹒跚爬过月台的父亲;也可以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积水空明般斑驳的月影;还可以是《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至孝深情……
在我们的作文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触发点”,将学生置于“心求达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语文课堂要使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在阅读中架起一条沟通作者与感情的桥梁,抓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特点,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触发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给学生,把握文章的特点,让学生高层次地体会作者笔下的形象,将作者的嬉笑化为自己的嬉笑,爱憎化为自己的爱憎,再辅以良好的讲授技巧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以情激情,有机渗透,潜移默化。
三、水清有源,生活有情
除了从教材中引导,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动人的场景,要立足生活,引导学生从平时的生活中深入观察和思考,学会思索各种中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做出恰当的选择,这点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健康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消极或错误的情感表达,不应该出现在初中生的世界。
生活中,让学生用灵动的情感触角,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找到能打动内心的情思,他可能是一张沧桑的脸庞,一缕银发,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嘴角的颤动!又或是一条故乡的小河,一间旅途中的老屋,一只苍穹中流离的孤雁……生活中,其实有着许多触动,它能触动你的心灵,牵动你的情思,引发你的思考,启迪你的写作,使你久久不能平静,甚至让你刻骨铭心。
四、找触发点,写真性情
感受了生活中的真情,汲取了教材上的意切,就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并能流畅表达。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瘦弱的他蜷缩在一件黄色的军大衣里,面前的报纸还剩下不少。我拿了几份报纸,故意放下一张二十元的票子转身就走。他用拐杖支撑着身体,挪动双脚,一小步,一小步追到候车亭。他长长地喘了一口气,从皱巴巴的布袋里摸索出一叠零碎的纸票……”
这个作文片段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身残志不残的卖报人,作者从他的外貌、报摊、动作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如果只限于这些,这个人物只能是读者似曾见过的众生相中的一个,他的形象是片面的,没什么深刻之处,就不会给读者以启迪。可是从作文来看,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一层,在前面描写铺垫的基础上升华出了后面的结论,让一个高贵自助者的形象饱满起来,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这样的作文就耐读,因为它写出了真性情,所以作文要书写出动人的东西,必须动脑去思考。
触发点有了,感悟也有了,如何表达就是教学中的难点。作文要养成勤练笔的习惯,把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情感激发的一刹,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写作手法把它们记录下来,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作文素材。只要让学生养成作文勤练笔的习惯,捕捉触发点,积累素材,有意识地运用写作方法。这样,自然文思泉涌,佳作连篇。
总之,写好作文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难,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动情点等着我们来捕捉。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抓住动情点,我手写我心,那么生活无处不飘香,作文没有不动人。
【关键词】作文;激发;情感;运用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会见到许多小学教学中被格式化的作文,文笔生硬,毫无真情可言,是因为学生的情感没有被激发出来,他们不是在用心作文,而是在按照固定模式凑文。这种作文感情苍白,没有吸引力。所以,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有必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发点”。
一、因感而发,有情而作
好的作文,就应该在写作理论上开始指导,《毛诗序》中指出:“在心为志,发言而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心雕龙》中进一步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情是天性中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文学家,就没有作文。冬去春来,潮起潮落,万物兴衰,皆引文思,情因物感,文以情生。在作文教学上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好的文章一定有自己的真实情感。文章是有情之物,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文章的灵魂。如果对所写的人或事缺乏真挚的情感,对所描写的景物没有“感時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感,那是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作为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品悟情感,积累情感,才能有情而作。
二、活用教材,以情入文
叶圣陶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实话实说,用真挚朴实的情感感染读者,甚至使读者为之喜怒哀乐的文章,在教材中是不缺乏的。
打开教材,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好文章;一个个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故事随处可见!他可以是《散步》中的一家四口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扶持;可以是《背影》中蹒跚爬过月台的父亲;也可以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积水空明般斑驳的月影;还可以是《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至孝深情……
在我们的作文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触发点”,将学生置于“心求达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语文课堂要使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在阅读中架起一条沟通作者与感情的桥梁,抓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特点,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触发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给学生,把握文章的特点,让学生高层次地体会作者笔下的形象,将作者的嬉笑化为自己的嬉笑,爱憎化为自己的爱憎,再辅以良好的讲授技巧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以情激情,有机渗透,潜移默化。
三、水清有源,生活有情
除了从教材中引导,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动人的场景,要立足生活,引导学生从平时的生活中深入观察和思考,学会思索各种中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做出恰当的选择,这点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健康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消极或错误的情感表达,不应该出现在初中生的世界。
生活中,让学生用灵动的情感触角,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找到能打动内心的情思,他可能是一张沧桑的脸庞,一缕银发,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嘴角的颤动!又或是一条故乡的小河,一间旅途中的老屋,一只苍穹中流离的孤雁……生活中,其实有着许多触动,它能触动你的心灵,牵动你的情思,引发你的思考,启迪你的写作,使你久久不能平静,甚至让你刻骨铭心。
四、找触发点,写真性情
感受了生活中的真情,汲取了教材上的意切,就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并能流畅表达。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瘦弱的他蜷缩在一件黄色的军大衣里,面前的报纸还剩下不少。我拿了几份报纸,故意放下一张二十元的票子转身就走。他用拐杖支撑着身体,挪动双脚,一小步,一小步追到候车亭。他长长地喘了一口气,从皱巴巴的布袋里摸索出一叠零碎的纸票……”
这个作文片段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身残志不残的卖报人,作者从他的外貌、报摊、动作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如果只限于这些,这个人物只能是读者似曾见过的众生相中的一个,他的形象是片面的,没什么深刻之处,就不会给读者以启迪。可是从作文来看,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一层,在前面描写铺垫的基础上升华出了后面的结论,让一个高贵自助者的形象饱满起来,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这样的作文就耐读,因为它写出了真性情,所以作文要书写出动人的东西,必须动脑去思考。
触发点有了,感悟也有了,如何表达就是教学中的难点。作文要养成勤练笔的习惯,把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情感激发的一刹,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写作手法把它们记录下来,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作文素材。只要让学生养成作文勤练笔的习惯,捕捉触发点,积累素材,有意识地运用写作方法。这样,自然文思泉涌,佳作连篇。
总之,写好作文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难,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动情点等着我们来捕捉。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抓住动情点,我手写我心,那么生活无处不飘香,作文没有不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