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时代的光亮

来源 :民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w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前的一天,夕阳西下的黄昏,一个长胳膊长腿的瘦高女孩蜷坐在老屋的门槛上。她穿着毛蓝长裤、花洋布小褂,额前的刘海整齐而又浓密。她拱起的膝盖上摊着一本厚厚的书,是那个年代风靡全国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因为夕阳斜照的关系,她的眼睛微微地眯缝着,皮肤也是微黄的,隐隐地现着一种菜色。那正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毫无疑问,女孩也是营养不良的人群中的一个。
  在那个黄昏,她老家的姨娘风尘仆仆从长途汽车站出来,一路打听找到了她的家门。姨娘的身影遮住了女孩眼前光线的刹那,女孩迷朦地抬起头来,竟没有丝毫的惊讶和惊喜,把膝盖上的书页合上,让姨娘看清封面,然后问出一句话:“您看过这本书吗?”
  这个蜷坐在门槛上的女孩就是我。那年我7岁,读小学二年级。
  我长大后,姨娘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件趣事。姨娘笑我是书痴,见了老家亲戚不知道起身问好,反倒魔怔地举着一本书问她看过没。姨娘由此断定我不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的确如此。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依然是一个不善交往、每到公开场合便感觉拘谨和蠢笨的人。书本让我的精神世界变得极其丰富,相对而言,物质的世界便不再重要,它可以远远退居其后,它的喧闹和嘈杂跟我没有太多的关系。
  我11岁那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化大革命”剥夺了我们那一代人读书的权利,然而对于文字的渴望却像野火烧过春风中又生的草地一样,蓬蓬勃勃不可遏止。我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我家书架上仅有的百十本书,短时间内被我如饥似渴却又囫囵吞枣地读了个遍。记得那书架上最齐全的一套书是初一到高三的语文课本,借助于课文后面的详细注释,我似懂非懂地读完了整个中学时代必须阅读的古代文选,至今还能够记得起其中的某些篇章。有几册《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是我最感兴趣的读本,因为它们,我清楚地意识到世界不仅仅是我生活的那个小城,它要广阔得多神奇得多也丰富得多,值得我们穷尽一生的努力去追寻和探索。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着了魔一样地渴望当一个地质师或是间谍,便是因为这两种职业背后的广阔背景和不可知的神秘。童年的阅读对人的一生影响至深。
  我父母工作的学校是一家很不错的县中学,县中图书馆在我童年的心目中曾经是一处圣殿一样的地方。“文化大革命”开始的那一年,“圣殿”被打碎了,成千上万册图书被揪出来示众,然后拖到操场上一把火烧毁。图书馆主任火中取栗,偷偷运回家一纸箱书籍。主任的儿子跟我小学同班,因此我沾了他的光,我们像老鼠偷鸡蛋一样,把箱子里的小说一本一本地搬运出来,在一双双黝黑的小手中辗转一圈之后,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回箱子中去。那个图书馆主任可能比较“崇洋媚外”,弄回家的小说大都是世界名著,我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便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记忆特别清晰的是一本日本小说,书名叫《到泉水去的道路》,作者是谁不知道。那时候读书,总是看一眼书名,直接地、迫不及待地就进入正文,享受大餐,而那个大餐的烹饪者完全在我心里忽略不计了。我还记得小说主人公叫京子,是个活泼开朗颇具现代意识的16岁女孩,京子的母亲寡居,年轻漂亮,渴望爱情,母女相依为命。我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是母亲教女儿如何梳妆:要把额前的头发撩上去,突出那个部位的光洁阔朗,才能衬得少女面孔青春勃发。这个细节之所以印象深刻,大概因为自己也是个爱美的女孩,而那个时代却无从美起的缘故吧。
  还记得一本书名,叫《漂来的磨坊》。记住它是因为觉得书名奇怪:磨坊不应该是一座建在地面上的房子吗?房子怎么可以“漂来”呢?至于这本书的内容写了些什么,我已经忘得精光。依稀记得里面写到了爱情。我之前一直以为这是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一本小说,最近又读到关于乔治·艾略特的一段传记,提到她曾写过一本《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倒觉得像是我读过的那本,译名不同而已。两位女作家,名字都带“乔治”,少年时代的我便搞混了。
  小孩子看书不知道爱惜,再加上那时候生活粗鄙,该有的教养全都没有,一本书在我们手中经过无数次的传阅后,总是污秽不堪。基本的格局是这样:书角蜷曲,书页薄脆如蝴蝶翅膀,吹弹即破,而且霉变黄黑,气味难闻。封面、扉面统统没有,因而不知书名,更不知作者、譯者。前十多页一般只剩1/3大小,再十多页有了1/2,之后是2/3,最后是完整页面,呈阶梯形状。缺损的情节内容,要靠残页猜测才能建构起大致框架。好处是,读书的过程也是我们随心创作的过程,如我这般痴迷者,狼吞虎咽读多了残书,倒阴差阳错地训练出了猜测情节人物的能力,多年之后,成为我自己写作的基本功。及至十年之后我上了大学,外国文学开禁,我在北大图书馆发疯一样地狂读名著时,往往读过开头十多页,就会在心里惊叫一声:这不是我小时候读过的吗?然后我深深地埋下头去,额头紧贴着书页,嗅着那股陈年纸张散发出来的潮湿的气味,心里涌出一阵老朋友失而复得的狂喜。更有一些书,童年时候莫名其妙地读过了,模模糊糊留下一点印象,成年之后想找到它复读,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比如那本《到泉水去的道路》,比如《漂来的磨坊》。它们就这样永远地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像无数消失在我生命旅程中的朋友和家人。消失和永存,人的一辈子便是这样一点点地积累起来,积成一条蜿蜒在身后的长长的印痕。
  “文化大革命”十年,所幸有温暖的文学作品和我相伴,我没有堕落也没有荒废。我要感谢我同学的父亲,那个平凡的图书管理员。我也要感谢当年那些肯与我分享书籍的小伙伴们。他们是我生命中的光,在长夜暗行中遥遥地指引方向。
  (作者系民进江苏省委会副主委)
其他文献
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识字,这应成为师生共同的、矢志不渝的信念。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识字过程中.享受快乐。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们有种学习着,就
林林大厦掩不住它浓浓书卷气,喧嚣闹市挡不住它赫赫远播名,它就是座落于宽平大路北二胡同16号的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历经50年岁月的洗礼,它愈加显得英姿勃发。宽平小学
费时多,效率低,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向40分钟要质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向我们提出了要求,要我们改变教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在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中,应当渗透道德、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基本途径是;一、充分
时光飞逝,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举世闻名的飞行员了,忽然想起自己已有二十年未归故乡——义乌了。于是,我就乘坐着空气能飞机返回故乡。  啊,这是我的故乡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每栋房子都使A用节能环保的新型玻璃建造。我到家门口,发现要输入密码,于是我就将自己的生日输进去,门就自動打开了。我走了进去,向父母问了声好,就向着学校的方向走去。路上的车都是太阳能汽车,没有排放一丁点儿
20 0 4年3月1 6日,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在京主持召开了由国家粮食局粮食行政管理司组织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粮食储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项目可行性论
常言“人生戏剧,戏剧人生”。读王实甫的《西厢记》,我深深地被剧中莺莺和张珙的爱情力量所打动。综观该剧莺莺和张:哄的爱情走向,实在是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如果拿“凤头、猪
从刚毕业踏上讲台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年了,对于自己教育生活已有了不少的感悟,今天就借着这个机会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与学生之间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说改变了我对于学生教
5月17日晴有一本书,书上没有一个字,可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名字,可人人都是作者;书上没有固定的插图,可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画面,这本书就叫生活。生活处处充满着快乐
5月7日 晴  无意中,我拿到一本《夏洛的网》,我翻开书看了起来。  有一只叫威伯尔的小猪,遇见了一只叫夏洛的小蜘蛛。威伯尔告诉夏洛,它长大后会被主人吃掉。威伯尔很害怕,就叫夏洛帮他。最后,因为夏洛的冷静,他想出办法,保住了威伯尔的生命。  看完了这本书,我想起我平时的一些举动和冷静的夏洛的区别。  “妈呀!我的语文书不见了,怎么办!怎么办!”记得那一次,我要去上课,发现语文书不见了。我急得像热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