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情境、扮演角色是各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改变学生读者的身份,扮演作者、文章人物或生活中的其他角色,有利于他们设身处地潜入文本,加深体验,拉近与文本语言、认知和情感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转换角色语文教学作用“角色”原指戏剧、影视中扮演的人物。艺术是源于生活的,现实中人们为人处事都有一定的角色要求和意识。文章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来描述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犹如欣赏一出戏剧,一部电影,不但可以看到作者的角色形象,还能看到文章所刻画的主角、配角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改变学生读者——旁观者的角色身份,引导他们转换角色,假想成作者、文章主人公或生活中的其他角色,有利于他们拉近已有认知、情感与课文的距离,有利于他们“潜入”课文,进入情境,引起共鸣,有利于他们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熏陶情感。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语言、认识、情感三方面,谈谈转换角色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一、转换角色,拉近语言距离
收入小语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加强言语实践的手段很多,通过转换角色,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接受型学习为探究型学习,更深刻理解语言的涵义,体会语言的韵味,领悟语言的规律。
《桂林山水》一课,图文并茂,语言隽永,令人回味。教学时,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转换成作者:“现在,桂林来到了我们眼前,你想作者会怎样介绍这幅优美的山水画?”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几个词语,有的说一两个句子。当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时,引导学习课文:“让我们看看课文作者是怎样介绍桂林山水的?”转换角色,先试后导,学生尝试在前,教师点拨在后,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引路人。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语言表达、观察想象能力比作者要逊色的多,表达上的差距,使他们产生羡慕的心理,更能激发阅读兴趣,领略到课文语言的优美、生动。
在理解学习过程中再让学生转换成作者角色,填补课文内容“空白”,练习:“桂林的山像骆驼();像巨象();像老人()”,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学完课文后,又让他们转换成导游角色,指着挂图,介绍桂林山水,学生达到“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的地步,说得声情并茂,仪态大方。最后“现炒现卖”,活学活用,读、说、写结合,介绍家乡风景名胜。转换成导游角色,学生认识到语言表达的实际价值,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情绪高涨,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综观整堂课教学,学生感知、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循序渐进,既学得进、记得住又用得出,听说读写训练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二、转换角色,拉近认知距离
课文一般内蕴某种事理,作者表达的某种思想以及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某种方法和思维方法。发展思维,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中通过转换角色,学生能更快领会教材中包含的认识价值、思维方法,并在感受认知差距中,逐步缩短和作者或文章人物的认识水平,培养思维能力。
《西门豹》一课,当学生理解西门豹了解到邺田荒人少的原因:(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闹的;(2)老天爷年年闹旱灾。设计提问:“假如你是西门豹,准备怎样消除天灾人祸呢?”学生针对前一原因,有的说:“我会把巫婆抓起来、关起来。”有的说:“我要把他们统统杀掉!”还有的说……教师接着说:“我们一起看课文中西门豹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当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了西门豹“惩治首恶,为民除害;兴修水利,为民造福”这两部分内容后,再让学生说说西门豹这样做的巧妙之处。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西门豹作对比。他们“自叹不如”深刻地认识到西门豹将计就计,除暴安良,一举多得,足智多谋。
接着,让学生又转换角色:“假如你是当地父母官,准备怎样处理农村社会上六合彩赌博现象?”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迁移课文内容,大致得出三条意见:(1)打击惩治极少数六合彩赌博组织者、策划者;(2)教育团结转化大多数六合彩赌博参与者和受害者;(3)开展有益的精神文化和健身活动。
两次角色转换,有效地发展学生认识水平,培养他们合理分析问题,巧妙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转换角色,拉近情感距离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因为语文学科教育性的发挥要由情感来推动;学生理解语言,认识事理也要以情感为基础。教材中一些历史故事、革命题材等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时空有较大的差距,难以受到感染,引起共鸣。空洞的说教,只能“雨过地皮湿”,无法“渗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转换角色,能把教材中作者积极的情感意向外化为学生的情感意向,缩短时空距离,增强情感体验,使文道和谐统一,水乳交融。
《我是你儿子》介绍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访贫问苦的感人事迹。学生没有看过有关的影视、书籍,开始难以引起共鸣。当学习焦裕禄顶风冒雪慰问孤苦老人这部分内容时,在课文内容的“空白”处,要求学生转换角色——焦裕禄和老大爷、老大娘三个人物。张开想象的翅膀,换位思考,想象他们会怎么做,怎么说。学生根据电视上当今干部慰问群众的情景,入情入境,设身处地,想课文人物所想。扮演焦裕禄的想象:焦裕禄坐到老大爷的床沿,关切地说:“老大爷,让您受苦了,我们这些干部对不起你老人家……”扮演老大爷的想象:老大爷坚持坐起来,拉住焦裕禄的手说:“焦书记,太谢谢您了,托您的福,您上次捎来的药,我服后病情好多了!”在角色转换中,在合理想象中,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县委书记焦裕禄甘为人民尽心竭力服务,愿做人民忠实儿子的光辉形象逐渐在他们脑海中凸现出来。
由此看出,文道统一、情感教育的途径很多,转换角色不失为“以文悟道,因道学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转换角色,进入角色的方式和好处还很多,比如发挥非智力因素,增强语感,培养想象能力等。它应用广泛,操作方便,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教学,无论是各类课文教学还是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习作教学,都可以进行角色转换。语言、思维、情感等各个要素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角色转换的整体功能。
人的一生往往扮演着多个角色。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就会有不同的角色,甚至在同一时间、地点,也会有多重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定位。语文反映着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定格着古今中外的许多角色。学生学习语文时转换角色,进入角色,对他们日后认识生活,适应社会,在人生舞台上扮演好一个个正面角色,为社会作出贡献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梁有英.课堂探究学习的几种方法.语文教学通讯,2013,(9).
[2]朱国贤.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小學语文,2012,(5).
[3]李维鼎.语文情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转换角色语文教学作用“角色”原指戏剧、影视中扮演的人物。艺术是源于生活的,现实中人们为人处事都有一定的角色要求和意识。文章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来描述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犹如欣赏一出戏剧,一部电影,不但可以看到作者的角色形象,还能看到文章所刻画的主角、配角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改变学生读者——旁观者的角色身份,引导他们转换角色,假想成作者、文章主人公或生活中的其他角色,有利于他们拉近已有认知、情感与课文的距离,有利于他们“潜入”课文,进入情境,引起共鸣,有利于他们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熏陶情感。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语言、认识、情感三方面,谈谈转换角色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一、转换角色,拉近语言距离
收入小语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加强言语实践的手段很多,通过转换角色,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接受型学习为探究型学习,更深刻理解语言的涵义,体会语言的韵味,领悟语言的规律。
《桂林山水》一课,图文并茂,语言隽永,令人回味。教学时,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转换成作者:“现在,桂林来到了我们眼前,你想作者会怎样介绍这幅优美的山水画?”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几个词语,有的说一两个句子。当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时,引导学习课文:“让我们看看课文作者是怎样介绍桂林山水的?”转换角色,先试后导,学生尝试在前,教师点拨在后,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引路人。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语言表达、观察想象能力比作者要逊色的多,表达上的差距,使他们产生羡慕的心理,更能激发阅读兴趣,领略到课文语言的优美、生动。
在理解学习过程中再让学生转换成作者角色,填补课文内容“空白”,练习:“桂林的山像骆驼();像巨象();像老人()”,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学完课文后,又让他们转换成导游角色,指着挂图,介绍桂林山水,学生达到“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的地步,说得声情并茂,仪态大方。最后“现炒现卖”,活学活用,读、说、写结合,介绍家乡风景名胜。转换成导游角色,学生认识到语言表达的实际价值,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情绪高涨,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综观整堂课教学,学生感知、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循序渐进,既学得进、记得住又用得出,听说读写训练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二、转换角色,拉近认知距离
课文一般内蕴某种事理,作者表达的某种思想以及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某种方法和思维方法。发展思维,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中通过转换角色,学生能更快领会教材中包含的认识价值、思维方法,并在感受认知差距中,逐步缩短和作者或文章人物的认识水平,培养思维能力。
《西门豹》一课,当学生理解西门豹了解到邺田荒人少的原因:(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闹的;(2)老天爷年年闹旱灾。设计提问:“假如你是西门豹,准备怎样消除天灾人祸呢?”学生针对前一原因,有的说:“我会把巫婆抓起来、关起来。”有的说:“我要把他们统统杀掉!”还有的说……教师接着说:“我们一起看课文中西门豹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当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了西门豹“惩治首恶,为民除害;兴修水利,为民造福”这两部分内容后,再让学生说说西门豹这样做的巧妙之处。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西门豹作对比。他们“自叹不如”深刻地认识到西门豹将计就计,除暴安良,一举多得,足智多谋。
接着,让学生又转换角色:“假如你是当地父母官,准备怎样处理农村社会上六合彩赌博现象?”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迁移课文内容,大致得出三条意见:(1)打击惩治极少数六合彩赌博组织者、策划者;(2)教育团结转化大多数六合彩赌博参与者和受害者;(3)开展有益的精神文化和健身活动。
两次角色转换,有效地发展学生认识水平,培养他们合理分析问题,巧妙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转换角色,拉近情感距离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因为语文学科教育性的发挥要由情感来推动;学生理解语言,认识事理也要以情感为基础。教材中一些历史故事、革命题材等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时空有较大的差距,难以受到感染,引起共鸣。空洞的说教,只能“雨过地皮湿”,无法“渗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转换角色,能把教材中作者积极的情感意向外化为学生的情感意向,缩短时空距离,增强情感体验,使文道和谐统一,水乳交融。
《我是你儿子》介绍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访贫问苦的感人事迹。学生没有看过有关的影视、书籍,开始难以引起共鸣。当学习焦裕禄顶风冒雪慰问孤苦老人这部分内容时,在课文内容的“空白”处,要求学生转换角色——焦裕禄和老大爷、老大娘三个人物。张开想象的翅膀,换位思考,想象他们会怎么做,怎么说。学生根据电视上当今干部慰问群众的情景,入情入境,设身处地,想课文人物所想。扮演焦裕禄的想象:焦裕禄坐到老大爷的床沿,关切地说:“老大爷,让您受苦了,我们这些干部对不起你老人家……”扮演老大爷的想象:老大爷坚持坐起来,拉住焦裕禄的手说:“焦书记,太谢谢您了,托您的福,您上次捎来的药,我服后病情好多了!”在角色转换中,在合理想象中,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县委书记焦裕禄甘为人民尽心竭力服务,愿做人民忠实儿子的光辉形象逐渐在他们脑海中凸现出来。
由此看出,文道统一、情感教育的途径很多,转换角色不失为“以文悟道,因道学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转换角色,进入角色的方式和好处还很多,比如发挥非智力因素,增强语感,培养想象能力等。它应用广泛,操作方便,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教学,无论是各类课文教学还是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习作教学,都可以进行角色转换。语言、思维、情感等各个要素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角色转换的整体功能。
人的一生往往扮演着多个角色。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就会有不同的角色,甚至在同一时间、地点,也会有多重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定位。语文反映着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定格着古今中外的许多角色。学生学习语文时转换角色,进入角色,对他们日后认识生活,适应社会,在人生舞台上扮演好一个个正面角色,为社会作出贡献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梁有英.课堂探究学习的几种方法.语文教学通讯,2013,(9).
[2]朱国贤.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小學语文,2012,(5).
[3]李维鼎.语文情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