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古人用智慧的言语向我们阐述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引导着世人用辩证统一的思想去分析问题。体育课堂也是矛盾的统一体,一头牵着教师,一头系着学生而充满活力;一面尊重教材文本,一面激发学生而火花四溢;一边体现教学的计划性,一边展现教学的动态性而穩中求进。
障碍跑因其难度不同、障碍不同、挑战方式不同,深受学生喜爱,它考验着学生在快速奔跑中安全、迅速通过障碍的能力,培养着学生克服困难、勇敢果断、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所以笔者仔细分析障碍跑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希望课堂中能有精彩的生成。虽然有时精心预设无法预知全部的生成,但巧妙地利用、认真地反思那些“意外”,也许会让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对立推动着体育课堂教学的不断进步。
二、案例描述
(一)小插曲,深反思
秋高气爽的早晨,我趁着第一节没课,就按提前备好的障碍跑教学设计到操场布置。由于所教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为增加练习密度,布置了6组障碍,分别由大体操垫的“爬”、小体操垫的“跨”、架高体操垫的“钻”、障碍标志杆的“绕”组成(图1、图2),并重点教授“钻”的技术动作。授课开始了,在环环相扣逐步提高难度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连贯做出“侧身、下蹲、降重心、探腿、移位、转体”的“钻”的动作,并能在快速跑动中安全迅速地通过障碍。一节课下来,因课前的精心准备,整个授课过程都很顺畅;因学生的挑战心理,学生学得很认真;因采用游戏比赛形式,课堂气氛很活跃,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看到他们兴奋激动而又意犹未尽的样子,我只好提前宣布:下节课再次练习增加难度的障碍跑,并要求全班学生一起帮忙归还器材,但因为我们班使用的器材非常多,归还时没有秩序,堵住了通道,造成了器材室门口的混乱,我快速跑过去协调,才整理好了所有器材。
虽然是个小插曲,却让我驻足反思,发现传统障碍跑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不同难度的挑战,学生们非常喜欢,乐于尝试和重复练习;2.场地空间大,器材使用多;3.课前布置时间长,障碍变化较困难;4.练习密度难达50%以上。面对这些问题,我想改变一下,可否由器材障碍转为人体障碍呢?
(二)察形观色,因生而再惑
我是个行动派,针对以上问题,很快设计出了无器械障碍跑。该设计的思路是用人体搭建障碍,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大组,每大组的12名学生再两两组合,搭建可以让人通过的6个障碍(搭建的障碍必须可以让学生用跨、钻、跳、爬、绕的方法通过),然后由其他组学生依次通过再交换练习。
我怀着满腔热情带着学生们来到操场,卖着关子告诉学生们将继续学练障碍跑时,他们都因只看到几个标志桶而很疑惑,但在我的循循善诱下很快完成了准备活动和基本技术练习。接着才亮出了本节课的“障碍”(要求4个组学生组内两两结合,在摆放的6个位置处搭建不同的障碍,如图3),说完又请了几名学生配合示范,随着5分钟分组讨论口令的下达,各组在组长带领下都聚在一起出谋划策。我巡视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展示很积极;有的小组只有几个人在讨论;有的小组太过激烈,有些争吵;有的小组搭建的花样太烦琐。5分钟很快过去了,集合哨声响起,当我问:“你们准备得怎么样了?”他们却用沉默回答了笔者,我只好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各组搭建好障碍由教师检查。我也走进有困难的小组,手把手带着他们到各个位置去搭建障碍。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各组终于创设了自己的6个障碍,在剩下的时间里,各大组的学生在各个位置搭建障碍,其他学生依次穿越障碍,所有人都很积极很开心。
下课玲声响了,学生们排着队谈笑着离开了操场。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本课预期与现实产生了很大差距,自由商讨太费时、练习密度强度太小、人体障碍下容易投机取巧。套用一句流行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做到不完全放手的合作学练,再配上更加优化的小组任务和练习形式,预设和生成的效果会不会更趋于一致呢?
(三)因惑而生,重新再出发
针对上两次障碍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对障碍跑进行了新的调整:1.由组内两两组合到全班自由式两两组合;2.由自由设计障碍到教师统一障碍形式;3.练习方法由“大组轮换的依次练习”到“小组轮换的鱼贯式练习与比赛”(所有人按要求摆好障碍后,从第一组开始依次通过第二个障碍后,等第一组两个学生通过后第二组也起身依次通过第三个障碍,以此进行,待通过最后一个障碍后从侧面跑回到第一个障碍位由第一队学生再次搭建好障碍后,让第二组障碍学生穿过第一个障碍,然后迅速回到第二个障碍位并搭建好障碍让第三队及后面人员通过,其他人以此类推,直到所有人穿过应有障碍后并在自己位置搭好障碍才算整组完成,图4~图6)。我相信问题是用来被解决的,传统是用来被创新的,所以新场地、新要求、新形式、新方法、新搭档下的全新障碍跑值得期待。
“嘟嘟——嘟嘟——嘟——”伴随着那热血沸腾的《集结号》背景音乐,我化身为“指战员”,带领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小“红军”们开启了“长征”之旅。刚上课时,学生们就被这嘹亮的军号声给震撼到了。亮明身份后,学生们似乎也受到感染一样,逐渐进入角色。于是我趁热打铁,带领小“红军”们穿过“小树林”(每组左侧学生侧平举站好,模仿摇摆的小树,其他学生则在不碰到“小树”的情况下,绕过10棵“小树”回到原位后再轮换);在准备“跨过小河沟”时,我先请学生配合示范搭建和通过障碍的方法(两人面对面坐下,两腿分开伸直脚对脚,形成“河沟”),然后又带领一组学生完整示范练习方法,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吹响了正式练习的哨声,各组的小“红军”像离弦的箭一样,奋力奔跑跨过障碍,并能按要求回位,搭好障碍让同伴练习。由于人人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却有个别小组为了获胜,私自放水(障碍还没有完全搭建好就放同伴过去)。所以我再次强调了练习要求,并说“哪个小组再不遵守规则,老师就要请该小组暂停练习”。听到我这么说,没有一个小组敢违规了,这么激烈有趣的练习,谁也不想错过,于是我抓住他们迫切的心理,继续有条不紊地开展着“钻过小山洞”“爬过铁丝网”的教学与比赛。每一次练习和比赛都是全员参与的,一套练习下来,每名学生的有效练习时间至少有90s,12次的成套练习,再加上准备活动、单个技术动作练习、放松练习的时间,本课学生的练习密度约为64%。 一节课下来,流淌的汗水挡不住学生运动的快乐,运动的疲惫挡不住他们拼搏的意志,练习的难度挡不住他们挑战的信心。看到这样精彩的生成,我庆幸自己没有放弃,一切的实践、否定、探索、再实践都是值得的。
三、案例反思
障碍跑教材有趣而实用,学生们喜欢障碍跑带来的挑战,喜欢挑战带来的成功,喜欢成功带来的自信。教师对障碍跑教材的不同设计直接生成着不同的教学效果,而又折射出不同的教学问题,促使笔者不断反思、不断探索。本案例就是从传统器材障碍跑到人体障碍跑再到有限制的人体障碍跑的积极思考实践的产物。
1.因生而惑,怀揣一颗善思的心去发现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而惊讶和问题怎么来,套用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教学问题因有了之前的认真准备,往往不是那么浮于表面,只有关注细节,从学生的反馈和生成中才能显现。比如第一次设计的传统障碍跑器材太多,学生能动性不够;而第二次设计的人体障碍跑太自主,忽视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规则意识;有限制条件的人体障碍跑虽然各方面教学效果都很好,但是笔者发现在安全性和难度上还可以再改进。
2.因惑而思,怀揣一颗探究的心去思考问题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 反思”,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好教学反思工作。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在发现了教学问题后,还要学会分析和思考问题。问题的出现总是有原因的,比如归还器材时的混乱,是因为我们使用的器材数量多、体积大和归还无序,才造成了器材室堵塞;比如自主搭建障碍太费时,是因为任务分工不明确,学生的合作能力较欠缺;比如有效练习时间太少,是因为练习形式单一以及障碍组数太少等。教师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寻找其产生的根源,以便更好地找出解决办法,并能在教学设计中做出最佳的预设。
3.因思而行,怀揣一颗进取的心去解决问题
正如《抱朴子·勖学》中所说“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凡事既要去学去思,更要去做。教学中发现了问题,也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要找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去实践,这样才能让教学越来越完善。正如笔者在障碍跑课的几次教学中,总结反思了每次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反复推敲寻找解决办法,二次备课、三次备课应运而生。虽然每次推翻重来很辛苦,但是为了能在障碍跑教学中使学生高效学练,笔者内心那不服输的进取之心,督促着自己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在搭障碍的人员、条件限制、过障碍的练习形式上等均做了优化调整,才有了第三次课的精彩生成。
课堂的主體是学生,教师的眼里不能只有教案,更要有学生,师生共同生成的课堂才是灵动的。教师要有一颗敏锐细腻的心,去发现学生传达的真实情感,正视课堂中的不足;要有一颗善思的心,让教学困惑变得清晰明朗;更要有一颗进取之心,让不足变成下次飞跃的起点!
“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古人用智慧的言语向我们阐述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引导着世人用辩证统一的思想去分析问题。体育课堂也是矛盾的统一体,一头牵着教师,一头系着学生而充满活力;一面尊重教材文本,一面激发学生而火花四溢;一边体现教学的计划性,一边展现教学的动态性而穩中求进。
障碍跑因其难度不同、障碍不同、挑战方式不同,深受学生喜爱,它考验着学生在快速奔跑中安全、迅速通过障碍的能力,培养着学生克服困难、勇敢果断、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所以笔者仔细分析障碍跑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希望课堂中能有精彩的生成。虽然有时精心预设无法预知全部的生成,但巧妙地利用、认真地反思那些“意外”,也许会让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对立推动着体育课堂教学的不断进步。
二、案例描述
(一)小插曲,深反思
秋高气爽的早晨,我趁着第一节没课,就按提前备好的障碍跑教学设计到操场布置。由于所教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为增加练习密度,布置了6组障碍,分别由大体操垫的“爬”、小体操垫的“跨”、架高体操垫的“钻”、障碍标志杆的“绕”组成(图1、图2),并重点教授“钻”的技术动作。授课开始了,在环环相扣逐步提高难度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连贯做出“侧身、下蹲、降重心、探腿、移位、转体”的“钻”的动作,并能在快速跑动中安全迅速地通过障碍。一节课下来,因课前的精心准备,整个授课过程都很顺畅;因学生的挑战心理,学生学得很认真;因采用游戏比赛形式,课堂气氛很活跃,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看到他们兴奋激动而又意犹未尽的样子,我只好提前宣布:下节课再次练习增加难度的障碍跑,并要求全班学生一起帮忙归还器材,但因为我们班使用的器材非常多,归还时没有秩序,堵住了通道,造成了器材室门口的混乱,我快速跑过去协调,才整理好了所有器材。
虽然是个小插曲,却让我驻足反思,发现传统障碍跑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不同难度的挑战,学生们非常喜欢,乐于尝试和重复练习;2.场地空间大,器材使用多;3.课前布置时间长,障碍变化较困难;4.练习密度难达50%以上。面对这些问题,我想改变一下,可否由器材障碍转为人体障碍呢?
(二)察形观色,因生而再惑
我是个行动派,针对以上问题,很快设计出了无器械障碍跑。该设计的思路是用人体搭建障碍,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大组,每大组的12名学生再两两组合,搭建可以让人通过的6个障碍(搭建的障碍必须可以让学生用跨、钻、跳、爬、绕的方法通过),然后由其他组学生依次通过再交换练习。
我怀着满腔热情带着学生们来到操场,卖着关子告诉学生们将继续学练障碍跑时,他们都因只看到几个标志桶而很疑惑,但在我的循循善诱下很快完成了准备活动和基本技术练习。接着才亮出了本节课的“障碍”(要求4个组学生组内两两结合,在摆放的6个位置处搭建不同的障碍,如图3),说完又请了几名学生配合示范,随着5分钟分组讨论口令的下达,各组在组长带领下都聚在一起出谋划策。我巡视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展示很积极;有的小组只有几个人在讨论;有的小组太过激烈,有些争吵;有的小组搭建的花样太烦琐。5分钟很快过去了,集合哨声响起,当我问:“你们准备得怎么样了?”他们却用沉默回答了笔者,我只好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各组搭建好障碍由教师检查。我也走进有困难的小组,手把手带着他们到各个位置去搭建障碍。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各组终于创设了自己的6个障碍,在剩下的时间里,各大组的学生在各个位置搭建障碍,其他学生依次穿越障碍,所有人都很积极很开心。
下课玲声响了,学生们排着队谈笑着离开了操场。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本课预期与现实产生了很大差距,自由商讨太费时、练习密度强度太小、人体障碍下容易投机取巧。套用一句流行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做到不完全放手的合作学练,再配上更加优化的小组任务和练习形式,预设和生成的效果会不会更趋于一致呢?
(三)因惑而生,重新再出发
针对上两次障碍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对障碍跑进行了新的调整:1.由组内两两组合到全班自由式两两组合;2.由自由设计障碍到教师统一障碍形式;3.练习方法由“大组轮换的依次练习”到“小组轮换的鱼贯式练习与比赛”(所有人按要求摆好障碍后,从第一组开始依次通过第二个障碍后,等第一组两个学生通过后第二组也起身依次通过第三个障碍,以此进行,待通过最后一个障碍后从侧面跑回到第一个障碍位由第一队学生再次搭建好障碍后,让第二组障碍学生穿过第一个障碍,然后迅速回到第二个障碍位并搭建好障碍让第三队及后面人员通过,其他人以此类推,直到所有人穿过应有障碍后并在自己位置搭好障碍才算整组完成,图4~图6)。我相信问题是用来被解决的,传统是用来被创新的,所以新场地、新要求、新形式、新方法、新搭档下的全新障碍跑值得期待。
“嘟嘟——嘟嘟——嘟——”伴随着那热血沸腾的《集结号》背景音乐,我化身为“指战员”,带领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小“红军”们开启了“长征”之旅。刚上课时,学生们就被这嘹亮的军号声给震撼到了。亮明身份后,学生们似乎也受到感染一样,逐渐进入角色。于是我趁热打铁,带领小“红军”们穿过“小树林”(每组左侧学生侧平举站好,模仿摇摆的小树,其他学生则在不碰到“小树”的情况下,绕过10棵“小树”回到原位后再轮换);在准备“跨过小河沟”时,我先请学生配合示范搭建和通过障碍的方法(两人面对面坐下,两腿分开伸直脚对脚,形成“河沟”),然后又带领一组学生完整示范练习方法,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吹响了正式练习的哨声,各组的小“红军”像离弦的箭一样,奋力奔跑跨过障碍,并能按要求回位,搭好障碍让同伴练习。由于人人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却有个别小组为了获胜,私自放水(障碍还没有完全搭建好就放同伴过去)。所以我再次强调了练习要求,并说“哪个小组再不遵守规则,老师就要请该小组暂停练习”。听到我这么说,没有一个小组敢违规了,这么激烈有趣的练习,谁也不想错过,于是我抓住他们迫切的心理,继续有条不紊地开展着“钻过小山洞”“爬过铁丝网”的教学与比赛。每一次练习和比赛都是全员参与的,一套练习下来,每名学生的有效练习时间至少有90s,12次的成套练习,再加上准备活动、单个技术动作练习、放松练习的时间,本课学生的练习密度约为64%。 一节课下来,流淌的汗水挡不住学生运动的快乐,运动的疲惫挡不住他们拼搏的意志,练习的难度挡不住他们挑战的信心。看到这样精彩的生成,我庆幸自己没有放弃,一切的实践、否定、探索、再实践都是值得的。
三、案例反思
障碍跑教材有趣而实用,学生们喜欢障碍跑带来的挑战,喜欢挑战带来的成功,喜欢成功带来的自信。教师对障碍跑教材的不同设计直接生成着不同的教学效果,而又折射出不同的教学问题,促使笔者不断反思、不断探索。本案例就是从传统器材障碍跑到人体障碍跑再到有限制的人体障碍跑的积极思考实践的产物。
1.因生而惑,怀揣一颗善思的心去发现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而惊讶和问题怎么来,套用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教学问题因有了之前的认真准备,往往不是那么浮于表面,只有关注细节,从学生的反馈和生成中才能显现。比如第一次设计的传统障碍跑器材太多,学生能动性不够;而第二次设计的人体障碍跑太自主,忽视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规则意识;有限制条件的人体障碍跑虽然各方面教学效果都很好,但是笔者发现在安全性和难度上还可以再改进。
2.因惑而思,怀揣一颗探究的心去思考问题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 反思”,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好教学反思工作。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在发现了教学问题后,还要学会分析和思考问题。问题的出现总是有原因的,比如归还器材时的混乱,是因为我们使用的器材数量多、体积大和归还无序,才造成了器材室堵塞;比如自主搭建障碍太费时,是因为任务分工不明确,学生的合作能力较欠缺;比如有效练习时间太少,是因为练习形式单一以及障碍组数太少等。教师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寻找其产生的根源,以便更好地找出解决办法,并能在教学设计中做出最佳的预设。
3.因思而行,怀揣一颗进取的心去解决问题
正如《抱朴子·勖学》中所说“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凡事既要去学去思,更要去做。教学中发现了问题,也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要找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去实践,这样才能让教学越来越完善。正如笔者在障碍跑课的几次教学中,总结反思了每次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反复推敲寻找解决办法,二次备课、三次备课应运而生。虽然每次推翻重来很辛苦,但是为了能在障碍跑教学中使学生高效学练,笔者内心那不服输的进取之心,督促着自己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在搭障碍的人员、条件限制、过障碍的练习形式上等均做了优化调整,才有了第三次课的精彩生成。
课堂的主體是学生,教师的眼里不能只有教案,更要有学生,师生共同生成的课堂才是灵动的。教师要有一颗敏锐细腻的心,去发现学生传达的真实情感,正视课堂中的不足;要有一颗善思的心,让教学困惑变得清晰明朗;更要有一颗进取之心,让不足变成下次飞跃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