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过程既是一种可控的信息流通过程,又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文主要探讨了作为农村教师如何以人为本应立足实际,贯彻课标精神,激活数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课堂激活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渐渐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农村教师如何贯彻课标精神,激活数学课堂,以人为本应立足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动机,培养学生思维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学习是一种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能转化学习动机的内部心理因素有:学习的需要、愿望。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自觉性。因此,我们采取启发、引导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我们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后加以运用。小学生对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感到枯燥,要注意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变抽象为直观。如做“你家电话号码能被2整除的同学请起立”的游戏,可以让学生更快地领悟被2整除的特征。
2 创设具体情境,使数学生活化
2.1 激发兴趣——让数学变得富有吸引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开始,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最佳状态,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设计了如下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让大家来做小老师,都来考考我。”(学生感到十分新鲜,习惯上都是老师考我们,今天我们来考老师,真有趣。)全班同学大声而兴奋地答道:“好!”接着老师又说:“大家随便报一个自然数,老师就会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如果不能整除,我知道余数是几。”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出了一连串数字,老师都能准确无误地作出判断。这时,一名顽皮的学生报出了“36534”让老师判断,老师不但判断出了这个数能被3整除,而且还说出了“63453、53436、34563……”都能被3整除。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太了不起了,争先恐后地想知道是老师用什么魔法来判断的。这时老师趁势说:“老师没有什么魔法,更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老师比你们先掌握了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今天我们来探索这个规律好不好?”此时学生热情高涨。
2.2 贴近生活——让数学变得富有魅力
数学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由于展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都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学生一定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中,数学也由此变得富有魅力,充满灵性。
3 鼓励质疑,激发创新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乐于设问、敢于提问、善于质问。要支持大胆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表面上幼稚可笑,但是只要有一点创新意识都应该给予肯定、赞许、科学引导,使学生由不敢问到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比如教学中学生学过“角的分类”后,问老师“大于180€岸∮?60€暗慕墙惺裁唇牵俊薄耙惶跎湎呷扑亩说阈恢芩纬傻慕墙兄芙牵芙鞘?60€埃敲匆惶跎湎呷扑亩说阈芩纬傻慕墙惺裁唇牵渴?20€奥穑俊毖欢隙灾室山庖傻墓蹋し⒘怂嘉拇葱隆?
4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猜一猜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敢于想像、敢于创新,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训练,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因此,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直觉进行猜想,既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猜想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取知识,又能展示他们的创新才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如三年级有一道思考题:“一张长方形桌子可以坐8个人,三张同样的桌子拼成长方形桌子可以坐几人?”首先要求学生不借助图画,直接在头脑中进行拼摆,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5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实践活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提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创新意识、能力放在一起提出来,说明了这两者紧密相联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到知识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因此,应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认识观察,以操作实践、观察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再引导他们逐渐向理性认识转移。
总之,现代教育的灵魂是唤醒学生主体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智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智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课堂激活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渐渐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农村教师如何贯彻课标精神,激活数学课堂,以人为本应立足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动机,培养学生思维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学习是一种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能转化学习动机的内部心理因素有:学习的需要、愿望。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自觉性。因此,我们采取启发、引导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我们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后加以运用。小学生对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感到枯燥,要注意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变抽象为直观。如做“你家电话号码能被2整除的同学请起立”的游戏,可以让学生更快地领悟被2整除的特征。
2 创设具体情境,使数学生活化
2.1 激发兴趣——让数学变得富有吸引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开始,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最佳状态,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设计了如下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让大家来做小老师,都来考考我。”(学生感到十分新鲜,习惯上都是老师考我们,今天我们来考老师,真有趣。)全班同学大声而兴奋地答道:“好!”接着老师又说:“大家随便报一个自然数,老师就会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如果不能整除,我知道余数是几。”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出了一连串数字,老师都能准确无误地作出判断。这时,一名顽皮的学生报出了“36534”让老师判断,老师不但判断出了这个数能被3整除,而且还说出了“63453、53436、34563……”都能被3整除。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太了不起了,争先恐后地想知道是老师用什么魔法来判断的。这时老师趁势说:“老师没有什么魔法,更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老师比你们先掌握了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今天我们来探索这个规律好不好?”此时学生热情高涨。
2.2 贴近生活——让数学变得富有魅力
数学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由于展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都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学生一定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中,数学也由此变得富有魅力,充满灵性。
3 鼓励质疑,激发创新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乐于设问、敢于提问、善于质问。要支持大胆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表面上幼稚可笑,但是只要有一点创新意识都应该给予肯定、赞许、科学引导,使学生由不敢问到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比如教学中学生学过“角的分类”后,问老师“大于180€岸∮?60€暗慕墙惺裁唇牵俊薄耙惶跎湎呷扑亩说阈恢芩纬傻慕墙兄芙牵芙鞘?60€埃敲匆惶跎湎呷扑亩说阈芩纬傻慕墙惺裁唇牵渴?20€奥穑俊毖欢隙灾室山庖傻墓蹋し⒘怂嘉拇葱隆?
4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猜一猜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敢于想像、敢于创新,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训练,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因此,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直觉进行猜想,既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猜想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取知识,又能展示他们的创新才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如三年级有一道思考题:“一张长方形桌子可以坐8个人,三张同样的桌子拼成长方形桌子可以坐几人?”首先要求学生不借助图画,直接在头脑中进行拼摆,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5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实践活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提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创新意识、能力放在一起提出来,说明了这两者紧密相联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到知识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因此,应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认识观察,以操作实践、观察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再引导他们逐渐向理性认识转移。
总之,现代教育的灵魂是唤醒学生主体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智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智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