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花木兰》的上映,再一次引发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解读的对立。保守者说,中国文化必须守住自己的精神阵地,才能稳住阵脚。只有《大红灯笼高高挂》具有浓郁地方气息的电影才能代表我们。只有把中国文化渗透进中国电影,才有理由期待中国特色在全球化过程中避免沦陷。
笔者认为,有人总是善于批评,说木兰西化,电影里的木兰只是残酷战争的抗争者。但我们却忽略了:文化的多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正是那无数的溪涧沟壑为人类文明的江河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美国迪斯尼的参与及电影的拍摄,重现了这位巾帼英雄的风采,展现了她的多姿多彩。
一、传统意义下的巾帼英雄
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花木兰》。她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又勤劳的农家女子。“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懂事、孝顺且深明大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她行动利落、井然有序地做好征战准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英姿矫健从容不迫。“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十年”战争生活轻描淡写。“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淡泊权贵无意做官一心还家。“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是邻家姐姐,毫无战争的苦涩与沧桑。她满心欢喜,梳妆打扮,明眸善睐。举家欢庆,迎接女儿归来。“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幽默诙谐又充满智慧的回答,“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使全诗荡漾着欢乐团圆的气息。
木兰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她既是百姓眼中的传统女性,具有良好品德,又是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文武合二为一,又能清晰分明,文时娴静美妙,武时英姿飒爽。
二、个性自我的个人英雄
美国的迪斯尼公司,于1997年推出了动画片《花木兰》,与巾帼英雄相比,她更具特色。
(1)她极富个性。与“三从四德”传统文化要求的大家闺秀截然相反,她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骑马,调皮又机灵。花家希望木兰嫁得如意郎君以光耀门楣,强迫木兰去相亲。虽然把木兰乔装成良家淑女的形象,但无法改变木兰的个性。如我们所想,她像个冒失鬼搞砸了相亲见面会,令父亲颜面尽失。这说明,木兰性格叛逆,企图打破传统的束缚。她像是一个反对媒妁之言、对生活充满热情、集百般宠爱于一身的贵族少女。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像极了古灵精怪的公主。
(2)作品肯定自我。传统的木兰,集“孝”“忠”于一身。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报效祖国的意义大过对自我的肯定。木兰曾说:“我其实是为了证明我自己。”让我们明白,她不是背负着家庭与国家的责任来到战场,她为了证明自己。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也让作品趋于现实。传统的木兰,身份竟被隐藏十几年。这其实是对人性的残忍折磨与泯灭,却常被我们赞美为忠于国家甘于奉献。她不,她向往爱情,最终,也赢得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当然,作品体现了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父亲年迈体衰,木兰瞒着家里,偷骑战马奔赴战场,而非“旦辞爷娘去”;后来,凭借机智勇敢打败单于,拯救军队;被无情抛弃之后,发现单于没有死并混入京城,凭借个人的勇气和能力,拯救了皇上和国家。
这是一部轻松幽默的动画片。结尾的喜剧结局,让我们会心一笑,有缘人终成眷属。木须龙和蟋蟀的出现,为作品增添了滑稽可笑的成分,让我们再一次见识了美国式的幽默。
三、真实感人的悲剧英雄
由赵薇主演的电影《花木兰》场面巨大,气势恢弘。观后,很震撼,为了那战争岁月里艰难活着的木兰。
(1)故事真实性强。传统的木兰是一个英雄,故事缺少真实性。这里,她虽是武功高强极富智谋的将才,却脆弱地抗拒战争。担心身份被发现,不得不承认偷了玉牌;第一次战场杀敌,举起的刀怎么也砍不下去;文泰假死,她痛苦绝望,弃士兵于不顾……这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十几年的征战生活,让她产生根本的抗拒,却又不得不继续以同样的方式生存下去,令人唏嘘感叹。
(2)她是一个悲剧英雄。正是青春好年华的时节,她跑到战场上在生死里摸爬滚打。战争是残酷的,人心是险恶的。大将军故意不去救援,想把木兰困死在峡谷,一个女人怎能承受这一切。木兰说:“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杀人太多,就会忘记自己。”在战场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無痕迹。幸而,有文泰。她说,“每天早上,我就会想起你,因为有你在,我才有勇气把眼睛睁开。”两人渐生情愫,但是,结局却是有情人相隔天涯,真是无比的遗憾。
影片,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木兰。
总之,传统意义上的木兰,是忠孝两全的象征。只有传统的形象,未免单一。西方人也来凑热闹,解读中国的木兰,不是挺有意思?影片真实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岂不精彩?传统文化,只有呈现多元化的理解,在原有基础上创新解读,才有生存发展下去的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附属中学)
笔者认为,有人总是善于批评,说木兰西化,电影里的木兰只是残酷战争的抗争者。但我们却忽略了:文化的多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正是那无数的溪涧沟壑为人类文明的江河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美国迪斯尼的参与及电影的拍摄,重现了这位巾帼英雄的风采,展现了她的多姿多彩。
一、传统意义下的巾帼英雄
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花木兰》。她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又勤劳的农家女子。“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懂事、孝顺且深明大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她行动利落、井然有序地做好征战准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英姿矫健从容不迫。“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十年”战争生活轻描淡写。“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淡泊权贵无意做官一心还家。“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是邻家姐姐,毫无战争的苦涩与沧桑。她满心欢喜,梳妆打扮,明眸善睐。举家欢庆,迎接女儿归来。“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幽默诙谐又充满智慧的回答,“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使全诗荡漾着欢乐团圆的气息。
木兰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她既是百姓眼中的传统女性,具有良好品德,又是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文武合二为一,又能清晰分明,文时娴静美妙,武时英姿飒爽。
二、个性自我的个人英雄
美国的迪斯尼公司,于1997年推出了动画片《花木兰》,与巾帼英雄相比,她更具特色。
(1)她极富个性。与“三从四德”传统文化要求的大家闺秀截然相反,她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骑马,调皮又机灵。花家希望木兰嫁得如意郎君以光耀门楣,强迫木兰去相亲。虽然把木兰乔装成良家淑女的形象,但无法改变木兰的个性。如我们所想,她像个冒失鬼搞砸了相亲见面会,令父亲颜面尽失。这说明,木兰性格叛逆,企图打破传统的束缚。她像是一个反对媒妁之言、对生活充满热情、集百般宠爱于一身的贵族少女。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像极了古灵精怪的公主。
(2)作品肯定自我。传统的木兰,集“孝”“忠”于一身。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报效祖国的意义大过对自我的肯定。木兰曾说:“我其实是为了证明我自己。”让我们明白,她不是背负着家庭与国家的责任来到战场,她为了证明自己。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也让作品趋于现实。传统的木兰,身份竟被隐藏十几年。这其实是对人性的残忍折磨与泯灭,却常被我们赞美为忠于国家甘于奉献。她不,她向往爱情,最终,也赢得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当然,作品体现了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父亲年迈体衰,木兰瞒着家里,偷骑战马奔赴战场,而非“旦辞爷娘去”;后来,凭借机智勇敢打败单于,拯救军队;被无情抛弃之后,发现单于没有死并混入京城,凭借个人的勇气和能力,拯救了皇上和国家。
这是一部轻松幽默的动画片。结尾的喜剧结局,让我们会心一笑,有缘人终成眷属。木须龙和蟋蟀的出现,为作品增添了滑稽可笑的成分,让我们再一次见识了美国式的幽默。
三、真实感人的悲剧英雄
由赵薇主演的电影《花木兰》场面巨大,气势恢弘。观后,很震撼,为了那战争岁月里艰难活着的木兰。
(1)故事真实性强。传统的木兰是一个英雄,故事缺少真实性。这里,她虽是武功高强极富智谋的将才,却脆弱地抗拒战争。担心身份被发现,不得不承认偷了玉牌;第一次战场杀敌,举起的刀怎么也砍不下去;文泰假死,她痛苦绝望,弃士兵于不顾……这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十几年的征战生活,让她产生根本的抗拒,却又不得不继续以同样的方式生存下去,令人唏嘘感叹。
(2)她是一个悲剧英雄。正是青春好年华的时节,她跑到战场上在生死里摸爬滚打。战争是残酷的,人心是险恶的。大将军故意不去救援,想把木兰困死在峡谷,一个女人怎能承受这一切。木兰说:“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杀人太多,就会忘记自己。”在战场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無痕迹。幸而,有文泰。她说,“每天早上,我就会想起你,因为有你在,我才有勇气把眼睛睁开。”两人渐生情愫,但是,结局却是有情人相隔天涯,真是无比的遗憾。
影片,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木兰。
总之,传统意义上的木兰,是忠孝两全的象征。只有传统的形象,未免单一。西方人也来凑热闹,解读中国的木兰,不是挺有意思?影片真实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岂不精彩?传统文化,只有呈现多元化的理解,在原有基础上创新解读,才有生存发展下去的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