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的习作要求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观察周围的世界,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孩子来说都感到头痛。因为在这个时期,有些孩子觉得无内容可写,无法入手,有些孩子即便是写了也只是简简单单,像记流水账。而老师呢,也很茫然,不知道怎样更好的指导学生写作。
笔者经过多年的摸索,认为对于起步阶段的习作指导,重点在于兴趣的培养,读写结合,范文引路,注重积累,便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观察激趣,诱发写作动机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直接推动小学生习作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学生要想写好习作,主动发展习作能力,就要从内心深处激起对习作的兴趣,使习作成为自己学习、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冲动。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独有的想法表达出现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生活是孩子的写作源泉,只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更好地观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很重要。例如学习描写《我的学校》时,我带领全班孩子,走遍了校園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闻花香、看草色、观树态、找特色,对学校有个感性的认识,在观察的同时让学生谈感受,谈见解,谈写法,加深印象,学生做好记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学生也有了素材可写。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再贫乏、空洞。
二、读写结合,找准切入点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话题,更是一个与时俱进、永远创新的话题。我们应该用好课文,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带动听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是结合重点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不在长,佳句则成。一篇文章中若有几个个充满灵性的佳句,就会锦上添花,画龙点睛。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奇妙。二是结合特色段落。文章是段落的组合。好文章总是有一两个特色段落。所谓特色段落,有的重在抒情,有的奇在描写,有的好在说明,有的巧在议论,有的妙在对话,有的趣在用典,有的秘在修辞……抓住文章中有特色的段落导读,引导学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悟,导中思写,读中悟写,悟中练写,练后变写,变中创新。就是抓住了读写的最佳结合点。三是结合思路章法。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有法与无法是辩证的统一。初学时有法,创新是无法。有法是基础,是借鉴,是模仿,是“学得”;无法是提高,是创新,是悟得,是“习得”。能教好作文是很难的,能探索出作文思维的规律是更难的。
三、范文引路,习得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是例子”。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学习故事,体味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教材中的这些课文,都是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最重要的是它们语言丰富、生动、规范,布局谋篇独具匠心。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在模仿中练笔也是“内化练笔”最重要的形式。而且,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作的范本。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习作训练,满足了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的,获取习作成功的体验。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学,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按总—分—总的关系总体布局,学会作者能按时间顺序描写某个地方景色的变化,会用一些关键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学了过后,有些孩子这样写道:“老家屋宅的前边,是一大块油菜地。一朵朵油菜花怒放着,争抢这报春,生怕落在别人的后后面。一朵朵油菜花,紧紧地依偎在一起,时而迎风点头微笑,时而含羞低头不语,恰似一位年轻少女。”还有些孩子这样写:“春天来了,竹子长得非常好,蜗牛弟弟在竹子上爬来爬去,喝着清爽的露水,非常快乐,非常无拘无束,真是个无忧无虑的小家伙!”
范文引导写作是把课堂融入生活,把生活搬进课堂,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每篇课文的写法。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又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渠道。
四、以读促写,积累内化
常言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想写好习作,就必须吸取前人文化的精髓。每天的晨会课20分钟加回家后30分钟是最佳时间,让孩子在每天的50分钟里读唐诗、背宋词、看名著,积累词名言名句。在这半学期里,我们班的每个孩子已经能背20多首唐诗,有的孩子能背部分《论语》,有的孩子读了高尔基的《海燕》、施耐庵《水浒传》,《爱的教育》、《长袜子皮皮》……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感受文学韵味,提高文学修养,增强作文表达水平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坚持写日记,指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小事,把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了防止学生记流水账,我采用了“三不”措施,即:不能脱离中心,不乱用标点,不精练的话不说。比如强调写景时,美丽不用“美”字,写人物不用“好”字等。有个孩子在对自己的外貌描写时这样写“我不是帅哥,可同学们都叫我‘帅哥’因为他们喜欢我的眼睛,大而有神。然而我的五官中,我最不满意的就是我的那双眼睛,它总是跟我作对,唱反调,每次上课他都是偷偷的藏在眼皮底下休息……”你看,孩子们的语言是多么丰富呀!让孩子们把写日记当成是一种习惯,形成一种自然,在写日记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感,有所思。
总之,习作起步教学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点带面,不断创新,才能使我们的习作教学有所突破。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孩子来说都感到头痛。因为在这个时期,有些孩子觉得无内容可写,无法入手,有些孩子即便是写了也只是简简单单,像记流水账。而老师呢,也很茫然,不知道怎样更好的指导学生写作。
笔者经过多年的摸索,认为对于起步阶段的习作指导,重点在于兴趣的培养,读写结合,范文引路,注重积累,便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观察激趣,诱发写作动机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直接推动小学生习作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学生要想写好习作,主动发展习作能力,就要从内心深处激起对习作的兴趣,使习作成为自己学习、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冲动。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独有的想法表达出现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生活是孩子的写作源泉,只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更好地观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很重要。例如学习描写《我的学校》时,我带领全班孩子,走遍了校園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闻花香、看草色、观树态、找特色,对学校有个感性的认识,在观察的同时让学生谈感受,谈见解,谈写法,加深印象,学生做好记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学生也有了素材可写。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再贫乏、空洞。
二、读写结合,找准切入点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话题,更是一个与时俱进、永远创新的话题。我们应该用好课文,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带动听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是结合重点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不在长,佳句则成。一篇文章中若有几个个充满灵性的佳句,就会锦上添花,画龙点睛。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奇妙。二是结合特色段落。文章是段落的组合。好文章总是有一两个特色段落。所谓特色段落,有的重在抒情,有的奇在描写,有的好在说明,有的巧在议论,有的妙在对话,有的趣在用典,有的秘在修辞……抓住文章中有特色的段落导读,引导学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悟,导中思写,读中悟写,悟中练写,练后变写,变中创新。就是抓住了读写的最佳结合点。三是结合思路章法。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有法与无法是辩证的统一。初学时有法,创新是无法。有法是基础,是借鉴,是模仿,是“学得”;无法是提高,是创新,是悟得,是“习得”。能教好作文是很难的,能探索出作文思维的规律是更难的。
三、范文引路,习得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是例子”。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学习故事,体味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教材中的这些课文,都是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最重要的是它们语言丰富、生动、规范,布局谋篇独具匠心。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在模仿中练笔也是“内化练笔”最重要的形式。而且,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作的范本。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习作训练,满足了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的,获取习作成功的体验。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学,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按总—分—总的关系总体布局,学会作者能按时间顺序描写某个地方景色的变化,会用一些关键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学了过后,有些孩子这样写道:“老家屋宅的前边,是一大块油菜地。一朵朵油菜花怒放着,争抢这报春,生怕落在别人的后后面。一朵朵油菜花,紧紧地依偎在一起,时而迎风点头微笑,时而含羞低头不语,恰似一位年轻少女。”还有些孩子这样写:“春天来了,竹子长得非常好,蜗牛弟弟在竹子上爬来爬去,喝着清爽的露水,非常快乐,非常无拘无束,真是个无忧无虑的小家伙!”
范文引导写作是把课堂融入生活,把生活搬进课堂,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每篇课文的写法。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又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渠道。
四、以读促写,积累内化
常言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想写好习作,就必须吸取前人文化的精髓。每天的晨会课20分钟加回家后30分钟是最佳时间,让孩子在每天的50分钟里读唐诗、背宋词、看名著,积累词名言名句。在这半学期里,我们班的每个孩子已经能背20多首唐诗,有的孩子能背部分《论语》,有的孩子读了高尔基的《海燕》、施耐庵《水浒传》,《爱的教育》、《长袜子皮皮》……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感受文学韵味,提高文学修养,增强作文表达水平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坚持写日记,指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小事,把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了防止学生记流水账,我采用了“三不”措施,即:不能脱离中心,不乱用标点,不精练的话不说。比如强调写景时,美丽不用“美”字,写人物不用“好”字等。有个孩子在对自己的外貌描写时这样写“我不是帅哥,可同学们都叫我‘帅哥’因为他们喜欢我的眼睛,大而有神。然而我的五官中,我最不满意的就是我的那双眼睛,它总是跟我作对,唱反调,每次上课他都是偷偷的藏在眼皮底下休息……”你看,孩子们的语言是多么丰富呀!让孩子们把写日记当成是一种习惯,形成一种自然,在写日记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感,有所思。
总之,习作起步教学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点带面,不断创新,才能使我们的习作教学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