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授知识
传授知识就是教师把课本的知识点,如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意义或影响等知识,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历史教学不能再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信息的交流,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应,而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课后还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与他们进行个别交流,要把学生适应教师转变为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研究如何启发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更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历史。要强调用理解去记忆知识。
怎样让学生理解传授的知识呢?我认为,第一,教师必须将每一课的知识点讲解透彻,特别是比较抽象和难理解的知识点。新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学生讨论多、发言多,教师讲解少而且往往不归纳,甚至对学生发言中的错误也不指出来。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是不要教师进行讲解,而是要求教师对一些知识难点和重点必须进行分析,进行必要的讲解或讲授,并纠正学生在知识上和其他方面的错误。如九年级历史下册中,“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较抽象,教师必须进行讲解。还有“苏维埃政府”也相当难理解,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讲解。第二,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己上网和上图书馆查资料,通过预习复习,自己去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记忆效果会更好,知识掌握会更好。第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习完每一课后,在小结本课知识点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刚才学习这一课的方法是什么,除了这种方法,谁能介绍另外的方法呢?如果学生要介绍,教师应该鼓励他们介绍,等他们介绍完后再做小结,好的给以肯定和表扬,最后教师再补充讲其他学法。
二、培养能力
历史课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语感能力、解题能力、读图识图能力、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质疑能力等。如在传授知识时可以运用讨论、辩论、学生命题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对一些疑难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为主结合其他形式进行讨论、辩论。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记忆与理解的效果会更好。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理解运用也大有裨益。如《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对“汽车大量生产的影响”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汽车生产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要求学生学会辨别,尽可能发挥其正面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另外,历史课堂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在这种要求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了历史课堂。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还能够加强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当今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衡量人才标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是相当有益的。在历史课堂中,最常见的合作方式是小组合作讨论。人数一般以3~6人为宜。一些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间还可以有明确的分工。小组就某一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得出结果。组织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对整体进程进行引导,以提高课堂效率,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应该挖掘他们的优点,给予适时的鼓励,并引导小组成员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德育渗透
历史课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外,还应该把德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历史教学中,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陈化成、冯子材的老当益壮,谭嗣同的快哉赴死,陈天华的钟鸣狮吼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进行这些人物的介绍时,应尽量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去逐步体会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从而使学生联想到,在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自己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
总之,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在传授知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并进行德育渗透。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传授知识就是教师把课本的知识点,如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意义或影响等知识,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历史教学不能再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信息的交流,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应,而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课后还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与他们进行个别交流,要把学生适应教师转变为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研究如何启发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更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历史。要强调用理解去记忆知识。
怎样让学生理解传授的知识呢?我认为,第一,教师必须将每一课的知识点讲解透彻,特别是比较抽象和难理解的知识点。新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学生讨论多、发言多,教师讲解少而且往往不归纳,甚至对学生发言中的错误也不指出来。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是不要教师进行讲解,而是要求教师对一些知识难点和重点必须进行分析,进行必要的讲解或讲授,并纠正学生在知识上和其他方面的错误。如九年级历史下册中,“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较抽象,教师必须进行讲解。还有“苏维埃政府”也相当难理解,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讲解。第二,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己上网和上图书馆查资料,通过预习复习,自己去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记忆效果会更好,知识掌握会更好。第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习完每一课后,在小结本课知识点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刚才学习这一课的方法是什么,除了这种方法,谁能介绍另外的方法呢?如果学生要介绍,教师应该鼓励他们介绍,等他们介绍完后再做小结,好的给以肯定和表扬,最后教师再补充讲其他学法。
二、培养能力
历史课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语感能力、解题能力、读图识图能力、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质疑能力等。如在传授知识时可以运用讨论、辩论、学生命题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对一些疑难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为主结合其他形式进行讨论、辩论。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记忆与理解的效果会更好。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理解运用也大有裨益。如《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对“汽车大量生产的影响”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汽车生产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要求学生学会辨别,尽可能发挥其正面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另外,历史课堂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在这种要求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了历史课堂。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还能够加强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当今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衡量人才标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是相当有益的。在历史课堂中,最常见的合作方式是小组合作讨论。人数一般以3~6人为宜。一些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间还可以有明确的分工。小组就某一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得出结果。组织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对整体进程进行引导,以提高课堂效率,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应该挖掘他们的优点,给予适时的鼓励,并引导小组成员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德育渗透
历史课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外,还应该把德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历史教学中,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陈化成、冯子材的老当益壮,谭嗣同的快哉赴死,陈天华的钟鸣狮吼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进行这些人物的介绍时,应尽量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去逐步体会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从而使学生联想到,在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自己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
总之,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在传授知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并进行德育渗透。
(责任编辑 庞丹丹)